指導教授:鄭惠春老師
SDS PAGE 電泳
實驗原理
帶負電的蛋白質在電場中向陰極移動(核酸也是!!),分子量較大的移動速度較慢,離起跑線較近,移動距離較少,分子量較少的物質則相反,通常用來分離核酸或蛋白質,也可以用來進行蛋白質純度的測試。
本次實驗使用的SDS PAGE 電泳和平常分離核酸用的電泳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具有兩層膠,分別為上膠和下膠:
(1)Stacking gel(上膠):濃縮、聚焦。膠的pH值為6.9,因為此時不帶電,所以蛋白質的移動速度緩慢,可以使不同wells的蛋白質集中成一條線
(2)Running gel(下膠):分離。膠的pH值爲8.8,此時膠體內帶電,蛋白質移動速度較快,故可以分離出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質。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差異就是是否加入SDS。SDS為一種帶負電的界面活性劑,可破壞分子結構並使蛋白質分子無論原本的電性為何皆帶正電,陽極移動。
實驗材料(resolving gel)
H2O 4.5mL
29% Acrylamide Mix 2.7mL
1.5 M Tris (pH 8.8) 2.5mL
10% SDS 100μL
1% TCE (2,2,2-Trichloroethanol) 100μL
10% Ammonium Persulfate (APS) 100μL
TEMED 6μL
實驗步驟(resolving gel)
(1)先用酒精噴瓶與拭鏡紙將短玻璃和厚玻璃擦拭乾淨
(2)使用洗瓶 ddH2O 測試膠台,用擦手紙把水吸乾,確認膠台不會漏水
(3)於離心管中將上述物質配置成resolving gel (下膠) 並只要加入7.2mL的量!
(4)依照順序加到TCE時先將混和溶液搖晃均勻,最後再加入APS和TEMED
(5)將7.2mL的running gel加入玻璃片之間,並緩慢加入2mL的壓膠酒精
(6)當running gel凝固後,將上層液體倒乾,並用擦手紙吸乾酒精(注意不要用破下膠)
實驗材料(stacking gel)
H2O 3.4mL
29% Acrylamide Mix 830μL
1.5 M Tris (pH 6.9) 630μL
10% SDS 50μL
10% Ammonium Persulfate (APS) 50μL
TEMED 5μL
實驗步驟(stacking gel)
(1)於離心管中將上述物質配置成stacking gel(上膠) 並只要加入2mL的量!
(2)依照順序加到SDS時先將混和溶液搖晃均勻,最後再加入APS和TEMED
(3)將2mL的stacking gel加入玻璃片之間,並插入10wells尺梳,盡量不要有氣泡
(4)30-60分鐘室溫靜置直至膠體凝固
結果紀錄
藉由針對蛋白質的染色,使蛋白質在紫外線相機記錄下易於觀察結果
可見光波段即可觀察用於比對蛋白質的Marker電泳結果
結果討論
針對紫外線相機下的成果說明:
紫外線相機畫面中可見單一特性之蛋白質在膠體中所佔區域較大,拖測可能受到進行電泳時所施加的電壓相關。此次實驗中我們使用220伏特之電壓進行實驗。雖然高電壓將加快蛋白質電泳速度,然而會造成結果的解析力下降,如相機畫面中現象。而紫外線相機拍攝畫面下方可見白色線條則為電泳前端,將電泳時間拉長可將蛋白質區隔拉大並讓前端「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