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黃貞祥
PCR聚合連鎖反應
基本材料
DNA Sample(樣本)
Primers(引子)
dNTP
Taq polymerase(聚合酶)
Buffer(緩衝液)
Tube
實驗原理
PCR(聚合連鎖反應)是利用DNA聚合酶將樣本大量複製,方便之後進行像是電泳之類的實驗。PCR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Denaturation :將雙股DNA加熱至95度,使其雙股分離
(2)Annealing :此時引子會黏合在單股DNA上,溫度約為55度
(3)Extension :DNA聚合酶在72度的環境下將完整的另一股複製出來,每次的PCR都會將DNA的量複製兩倍
補充:引子的條件
(1)長度:18-22bp最適合
(2)Guanine(鳥糞嘌呤)、Cytosine(胞嘧啶)含量:40-60%,可以使結構較穩定
(3)Annealing 溫度:55-65度
(4)避免較簡易、不複雜的序列,也避免同一鹼基重複的序列(GGGGGG會堆疊成奇怪形狀的蛋白,無法作為 primer)
(5)避免secondary structure(二級結構),其形狀不適合作為 primer
實驗材料(part B)
2X Powerpol MasterMix 80μL
ddH2O 300μL
rCutSmart buffer 20μL
Sma enzyme
Sma1 primer(Forward) 5μL
Sma1 primer(Reverse) 5μL
四連PCR管*2
實驗步驟1(PCR)
(1)將ddH2O 55μL 、2X MasterMix 62.5μL 、Sma1 primer(F) 2.5μL 、Sma1 primer(R) 2.5μL 混合成總共120μL的溶液
(2)將四個PCR管各加入24μL上述溶液後再加入對應的DNA 1 μL
(分別為 Pekin、Mule、Musc、NC) *NC加入ddH2O即可
實驗步驟2(Sma1 限制酶內切)
(1)每管各加入對應PCR產物20μL、rCutSmart buffer 5μL 、ddH2O 24μL、 Sma enzyme 1μL 混合成總共50μL的溶液
(2)完成後並可將實驗1和2的產物加入膠中進行電泳
經過紫外線照射後拍攝紀錄
實驗成果解說
實驗結果成功。圖中DNA ladder左方區塊為PCR果電泳後分布,右方區塊為PCR產物經限制酶裁切後的電泳結果。右方相較於左方明顯多出裁切後之蛋白質分布區。兩側之對照組則無結果產出,確認實驗未受額外蛋白質明顯影響。
課程發現
今天的課程介紹了很多不同品種的鴨子還有PCR,我覺得一開始禽類的介紹很有趣因為我平常只有在北大才會看到一大堆鴨子在游泳,經過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單單鴨子就有這麼多種類且有這麼多背後的關聯。介紹完禽類的基本知識後老師也介紹了PCR,又稱為聚合連鎖反應,因為之前就有做過實驗了,並不是很陌生,但老師也介紹了較適合做為PCR primers序列的條件,以前好像沒有特別注意過引子的條件,因此覺得很新奇。除此之外,老師還介紹了快篩和PCR檢測的差異,簡單而言,快篩較適合普通人操作,且較不耗費時間,但通常準確度也沒有PCR高。
很開心我們電泳的結果很成功,也有被老師稱讚(喔耶!) 除了更加熟悉電泳以外我們也清楚的觀察到了PCR產物加入限制酶後被分離的結果,覺得很充實。
今天課程意外地增加了很多我對於禽類的認識,特別是各種鴨。過去幾年家裡有養過雞、鴨、鵝,所以對於禽類特別有共鳴。而課程中對於鴨子的介紹及特性,讓我由生活到分子層面了解鴨子的育種過程。很特別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