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藍忠昱老師
在這次的課程中,老師首先帶我們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特別之處,接著便讓我們進行微生物兩種染色方法,分別為簡單染色和格蘭式染色法。
簡單染色
實驗原理
利用帶正電的Crystal violet單種染劑觀察菌體的型態
實驗步驟
(1)使用熱固定法製備細菌抹片
(2)使用Crystal violet(結晶紫)停留於細菌上40秒
(3)用ddH2O沖洗過多的染劑
(4)使用擦手紙將載玻片底部擦乾,要注意不要擦到菌體
(5)放在顯微鏡下用40X觀察,觀察後用100X油鏡再觀察一次並記錄實驗結果
格蘭氏染色
實驗原理
因染劑在不同細菌的附著力不同故可以分為陰性菌和陽性菌
陽性菌:細胞壁的肽聚醣較厚,初次上的染劑保留在菌體內並呈現藍色或藍紫色
陰性菌:細胞壁的肽聚堂較薄,染劑無法附著因此菌體呈現紅色
實驗步驟
菌種: 大腸桿菌E.coli(陰性菌)、枯草桿菌B.S(陽性菌)
(1)使用熱固定法製備細菌抹片
(2)使用Crystal violet(結晶紫)初染停留於細菌上10秒後用ddH2O沖洗,用擦手紙擦乾
(3)用碘液媒染10秒後用ddH2O沖洗
(4)用95% EtOH(酒精)去色洗至沒有染劑流出,10秒後用ddH2O沖洗
(5)放在顯微鏡下用40X觀察,觀察後用100X油鏡再觀察一次並記錄實驗結果
使用油鏡觀察的Escherichia coli (大腸桿菌)
1000倍下染色成果
使用油鏡觀察的Escherichia coli (大腸桿菌)
400倍下染色成果
使用油鏡觀察的Bacillus subtilis (枯草桿菌)
400倍下染色成果
使用油鏡觀察的Escherichia coli (大腸桿菌)
1000倍下染色成果
使用油鏡觀察的Bacillus subtilis (枯草桿菌)
1000倍下染色成果
Escherichia coli
大腸桿菌經過格蘭氏染色後呈現粉色,推測維格蘭氏陰性菌。
Bacillus subtilis
枯草桿菌經過格蘭氏染色後呈現紫色,推測維格蘭氏陽性菌。
在這次的課程中我們先學到了微生物的特性,像是微生物命名的由來和其生活環境,微生物可以分為五大類:細菌、原生生物、藻類、病毒、真菌(酵母菌和黴菌),老師也用華麗琉珠菌告訴我們微生物實際上的大小。其中細菌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相比之下尺寸小很多,外觀大部分為球狀、桿狀和螺旋狀。其外觀含外膜,不具有細胞核,有些也有鞭毛。
介紹完微生物後,我們開始學習不同染色法的原理和實作,這次我們進行的染色法分別為簡單染色和格蘭氏染色法,格蘭氏染色法利用的是細菌細胞壁肽聚醣的厚度不同、顏色附著力不同來達到陰性、陽性菌分離。在做實驗時,我負責的是簡單染色,和格蘭氏染色相比簡單也快速許多,整個實驗最困難的就是一開始的刮菌,幸好老師很用心地介紹和示範,整個實驗沒有遇到太多的問題也順利完成實驗,真是太棒了!
這次實驗中,我再次實際進行革蘭氏染色實驗,雖然已有實驗經驗,但第一次染色仍因採集細菌過少導致無法觀測⋯⋯。不過第二次染色結果便清楚呈現革蘭氏陰性和陽性。這次更完成的實驗流程讓我更了解實際由採集到使用油鏡,並清潔油鏡的過程。得力於充足的實驗器具和完整的實驗時間,我在這次課程加深對微生物染色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