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下午課程
授課老師 : 藍忠昱 教授
學習內容
三域系統介紹
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簡介
簡單染色法與革蘭氏染色法練習
實驗整理
壹、實驗目的:
學習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並以此觀察玻片樣本。
學習簡單染色法與革蘭氏染色法。
貳、實驗原理:
簡單染色
結晶紫是一種帶正電的染料,會與細菌細胞壁中帶負電的成分(如肽聚醣層)結合,從而達到染色的效果。
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法,是一種用於初步辨識細菌的染色方法,由丹麥醫師漢斯 ∙ 克里斯蒂安 ∙ 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結晶紫在與碘液反應後,會形成結晶紫-碘(CV-I)複合物,使其分子體積變大。由於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具有較厚的肽聚醣層,且脂質含量較低,當僅加入乙醇時,少量脂質被溶解,在細胞壁上形成細小孔洞,而這些孔洞會因乙醇的脫水作用而收縮封閉,使CV-I複合物不易逸出,細菌因此呈現紫色。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則具有較薄的肽聚醣層,且其外層覆蓋有一層由脂多醣構成的外膜。因此,當加入乙醇時,外膜中大量的脂質會被溶解,形成較大的孔洞。這些孔洞即使蛋白質因脫水而收縮,也不易封閉。加上肽聚醣層太薄,無法有效固定CV-I複合物,使其容易釋出,菌體因此呈現無色。這樣的特性,使得在加入番紅進行回染後,革蘭氏陽性菌仍保持紫色,而無色的革蘭氏陰性菌則因重新染色而呈現紅色。如此就能依顏色區分兩種細菌。
參、實驗藥品與器材:
簡單染色
大腸桿菌、結晶紫、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鏡油、洗滌瓶、酒精燈、打火機、鑷子、滴管、Tips
革蘭氏染色
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結晶紫、碘液、95%酒精、番紅、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鏡油、洗滌瓶、酒精燈、打火機、鑷子、滴管、Tips
肆、實驗步驟:
簡單染色
於載玻片上滴一滴水,用Tip刮取少量大腸桿菌,與載玻片上的水均勻混和。
使用鑷子夾起玻片,於酒精燈上來回移動,將水滴烤乾,使大腸桿菌得以固定於玻片上。(須注意一定要來回移動的烤,不能使玻片的同一個位置被加熱太久,否則可能導致細菌烤焦或玻片破裂,無法進行實驗。)
使用滴管將結晶紫滴在大腸桿菌上40秒。
將玻片一端抬起,使用洗滌瓶沖洗玻片上端,使流下的水流可以洗去多餘的結晶紫,直至流出的水變得乾淨透明。
使用擦手紙將玻片背面擦乾。
於大腸桿菌上方蓋上蓋玻片,置於顯位鏡下方,於40倍物鏡下調整載玻片的位置,使想要觀察的大腸桿菌位於視野正中央,並拍照紀錄。
使用100倍油鏡觀察並拍照紀錄。
革蘭氏染色
於載玻片左右各滴一滴水,用兩枝Tips分別刮取少量大腸桿菌和枯草桿菌,與載玻片上的兩滴水分別均勻混和。
使用鑷子夾起玻片,於酒精燈上來回移動,將水滴烤乾,使大腸桿菌和枯草桿菌得以固定於玻片上。
使用滴管將結晶紫分別滴在兩種細菌上各10秒。
將玻片一端抬起,使用洗滌瓶沖洗玻片上端,直至流出的水變得乾淨透明。
使用擦手紙輕輕將玻片正面的水吸乾(注意不要擦掉細菌)。
使用滴管將碘液滴在兩種細菌上各10秒。
重複步驟4。
將玻片一端抬起,使用95%酒精沖洗玻片上端,直至流出的酒精變得乾淨透明。
重複步驟4。
使用滴管將番紅滴在兩種細菌上各10秒。
重複步驟4。
使用擦手紙將玻片背面擦乾。
於兩種細菌上方分別蓋上蓋玻片,置於顯位鏡下方,於40倍物鏡下調整載玻片的位置,使想要觀察的細菌位於視野正中央,並拍照紀錄。
使用100倍油鏡觀察並拍照紀錄。
一、簡單染色
二、革蘭氏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