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老師:藍忠昱教授
1.接種環燒紅冷卻,沾取大腸桿菌,第一次塗培養基(紅色)
2.再次燒紅接種環,延續前次軌跡第二次塗抹培養基(藍色)(只能有一點交於前次軌跡)
3.重複上一個步驟,第三次塗抹培養基,此次塗抹面積約80~90%(綠色)
4.將培養皿倒置於攝氏37度培養箱中培育16小時,待時間過後觀察結果。
可能是一開始的菌液濃度不夠,塗抹到第二次之後的濃度就稀得沒辦法產生菌落了。
1.將稀釋的菌液取0.1ml,加在已凝固的培養基表面上
2.將三角玻璃棒(95%酒精中浸泡)取出過火,冷卻後將菌液均勻塗抹培養基表面
3.將玻璃棒再次過火後至回酒精中浸泡。將培養皿倒置於攝氏37度培養箱中培育16小時,待時間過後觀察結果。
塗抹之後得到60個大小差不多的菌落,不過和大腸桿菌的菌落不太相同(面積明顯較大),可能有受汙染。
1.以P200接tip,沾取單一菌落
2.將tip在瓶口彈入管中,將管口以酒精燈消毒後置於攝氏37度培養箱中震盪培養16小時。
左邊和右邊分別是有大腸桿菌和沒有大腸桿菌的液態培養基,有細菌的看起來比較混濁。
1.和前面spreading的製作方式一樣,再製作兩個類似的培養基
2.讓培養基曬太陽 ( 照射紫外光 ),其中一個曬5分鐘,另外一個曬20分鐘
原本的spreading樣本
(共60個菌落)
曬了5分鐘太陽的培養皿
(共1個大菌落和其他90個小菌落)
曬了20分鐘太陽的培養皿
(共1個大菌落和1個小菌落)
Ps.我們觀察到培養皿中出現的細菌菌落似乎和大腸桿菌菌落的樣子不大相同,可能是培養皿或是菌液受到汙染。
1.標示好5個圓點,圓點距離越遠越好
2.把大腸桿菌菌液原液均勻塗抹在培養基上
3.在5個圓點上分別放上圓形小紙片
4.讓5個紙片上分別含有:無菌水、蒜頭萃取液、10%漂白水、70%酒精、Amp
A(Ampicillin抗生素)和B(10%漂白水)有抑制細菌生長的效果,其餘的抑菌效果不顯著。
Ampicillin抗生素大約產生直徑14mm的抑菌圈,屬於moderately active(中度有效)。
10%漂白水大約產生直徑17mm的抑菌圈,屬於highly active(高度有效)。
原理:細胞膜帶負電,帶正電的染劑容易附著於細胞
1.以熱固定法將菌種(本次使用大腸桿菌)固定於玻片上
2.將結晶紫染劑滴於玻片中央,等待60秒染色
3.用蒸餾去離子水輕柔沖洗玻片(不可直接沖洗玻片中央)
4.蓋上蓋玻片,以複式顯微鏡觀察(左圖為1000倍放大)
原理:進行酸性染色,因染劑帶負電而無法進入菌體,使已染色的背景與透明的菌體本身產生對比以利觀察。
菌種:E.coli(大腸桿菌)
染劑:苯胺黑(Nigrosin)
實驗步驟:
1.以熱固定法將菌種固定於玻片上
2.將苯胺黑染劑滴於玻片一端
3. 拿另一片slide將之推平
原理:葛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比較容易附著染劑,葛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較薄,染劑不容易附著而被洗掉,因此會觀察到粉色的葛蘭氏陰性菌和紫色的葛蘭氏陽性菌
1.把載玻片分成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大腸桿菌,第二區是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第三區只有枯草桿菌
2.同樣用熱固定法將三區的細菌固定在載玻片上
3.依序在細菌上染結晶紫、碘液、酒精、番紅,每次染完都要用ddH2O沖10秒
4.載玻片底部擦乾,蓋上蓋玻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