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分享
誠意邀請參加《創想我城比賽》STEM比賽
對象: 中二至中五同學
組隊: 2-4 人一組
選擇一個比賽主題,包括綠色建築、綠色交通或綠色能源,拍攝1分鐘短片展示解決方案及介紹原型製作, 3月9日才交片
🌟獎金豐富
🌟報名:https://zh.surveymonkey.com/r/JT6JLK2
比賽網頁: beinspired.jahk.org
聖伯多祿中學「『指』點迷津」連奪3獎參加科技展!
聖伯多祿中學「『指』點迷津」連奪3獎參加科技展!再次恭喜獲獎同學。
本校最近的STEAM發展已於香港01報導了,有空可看看,謝謝。
校園天地|STEAM|聖伯多祿中學「指」點迷津連奪3獎參加科技展
原文網址: 校園天地|STEAM|聖伯多祿中學「指」點迷津連奪3獎參加科技展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8327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12月4日「國家憲法日」
為配合12月4日「國家憲法日」,愛國教育支援中將於11月30日(星期六)舉辦「國情競技坊暨航天科普嘉年華」,活動設有攤位遊戲、工作坊及不同的打咭點,加深大眾對《憲法》與《基本法》的知識,也了解航天小百科。此次活動由公民教育委員會全力支持,歡迎學校/機構組織學生及家長參加,齊來認識國情🥳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支持活動:人工智能素養課程 🤖✨
免費🤭🤭
香港教育大學誠意邀請中學生參加免費人工智能素養課程。此課程由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 (AIDCEC) 舉辦,並獲李嘉誠基金會慷慨贊助。課程詳情可掃描以下QR碼或在網址查閱:https://bit.ly/ailaaisec
中學生有三項選擇,適合不同級別學生。
Option 1:適合中六學生,了解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培養人工智能素養。
Option 2及3:適合中三、中四、中五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並學習如何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準備DSE考試。
每位同學只能選擇參加 Option 1、Option 2 或 Option 3 其中一班。 🎓
所有課程均免費,歡迎所有學生參加,無需編程經驗。
面授課程將於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在香港教育大學大埔校園舉行。其他日子則為自主學習,無需返回教大。詳情請見課程大綱。 📚
如有興趣,請在報名連結下載家長同意書,經家長簽署後交回學校副校長(學術)、資訊科技科老師或負責老師處理,由老師填寫報名表。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計劃介紹
Option 1:
計劃名稱: 人工智能素養完成證書課程
目標群體: 2024/25 年度中六學生
日期: 2025年5月20日
6月6日
授課語言: 廣東話輔以英語
模式: 面授課程(七天)和自主學習(四天)
課程大綱:
報名連結:
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bBoWNAgEY411uqq
Option 2:
計劃名稱: 人工智能素養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學習完成證書課程
目標群體: 2024/25年度中三、中四、中五學生
日期: 2025年6月23日
7月7日
授課語言: 廣東話輔以英語
模式: 面授課程(六天)和自主學習(四天)
課程大綱:
報名連結:
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0jLO7UMOjy1uXwq
Option 3:
計劃名稱: 人工智能素養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學習完成證書課程
目標群體: 2024/25年度中三、中四、中五學生
日期: 2025年7月8日
7月22日
授課語言: 廣東話輔以英語
模式: 面授課程(六天)和自主學習(四天)
課程大綱:
報名連結:
https://eduhk.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ezmt0rxuGAbQoRM
如有查詢,歡迎電郵至 ailiteracyprog@eduhk.hk 或聯絡 Miss Jill Chen (Tel: 2948 7426) 或 Miss Ling Tang (Tel: 2948 8308)。 📧📞
PolyU@InnoCarnival 2024
理大@創新科技嘉年華2024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署主辦「創新科技嘉年華2024」將於10月26至11月3日於香港科學園舉行。今年嘉年華以「科技引路 創新啟航」為主題,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的亮點活動之一。為期九天的嘉年華旨讓市民大衆免費參與各項推廣創新科技的互動及教育活動。
在本年度創新科技嘉年華中,理大將展示一項對國家具有影響力的創新發明,以及八個獲獎項目。其中五個由理大初創企業推動,包括由理大學者領導的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傳感技術、土木工程以及視覺與眼睛健康。
有興趣同學不妨趁空看看,謝謝。
https://www.polyu.edu.hk/kteo/news-and-events/events/2024/10/innocarnival-2024
「新世紀 新科技」
德港青年交流考察團
香港青年培育協會旨在鼓勵香港青年走出香港,到訪海內外不同國家地區交流考察,了解當地各方面的發展,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總結香港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裝備自己,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香港青年更應該主動突破自我,發掘專長,尋找屬於自己的目標,成就自我,創造獨特的人生彩虹;亦需要擁有世界觀,了解世界的發展形勢,按照香港的實際情況,憑藉自己的知識、興趣與能力,配合國家大灣區的建設,把香港建設為綠色、持續發展、低碳的智慧型國際城市,貢獻香港和國家。
為了創造更多機會給香港青年走進世界各個大城市,考察城市的發展方向,掌握世界發展的新趨勢,結合香港擁有的優勢,配合自己的能力與夢想,創造自己的發展平台,把握機遇走自己的路,主導自己的人生,活出自我,貢獻社會,本會於2020年1月及2024年3月帶領40位香港青年前往德國進行「『新世紀 新科技』德港青年交流考察團」。參加者透過與當地青年交流學習,了解當地青年的生活習慣,教育及生活理念,以及未來就業的情況等,為自己的思維帶來正面的衝擊,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重新確定自己的目標。同時,參加者考察當地不同的創新科技及拜訪相關企業,了解當地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和綠色發展的概念、掌握當地政府對綠色能源、科技創新的重視,體驗新科技對生活模式的改變,感受新科技對生活素質的改善,領悟當地人民對實施新科技的配合,反思香港在推動科技創新、智慧生活和綠色發展遇到的挑戰以及市民對環境保護、科技日常化的意識。活動成效十分顯著,有見及此,本會將秉承過往經驗,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發展委員會、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資助下,於2024年2月舉辦「『新世紀 新科技』德港青年交流考察團」,為更多香港青年提供機會,走進德國,認識德國的歷史、科技、社會及教育等方面的新趨勢,新推動及新措施,增廣見聞,豐富自己內涵,提升自我能力。
日期: 2025年2月6至16日(11天)
地點: 德國(法蘭克福、弗萊堡、海德堡)
對象: 本港25歲以下青年(須為香港居民)
名額: 20人(所有參加者均須參與視像面試)
費用
一般青年:團費港幣13,888元+按金港幣2,000元
基層青年:團費港幣3,000元+按金港幣2,000元
(活動費用包括香港往返當地機票、當地食宿及交通、綜合旅遊保險及參觀等費用)
備註: 參加者按時出席啟程前簡介會和總結分享會;按時遞交總結分享文章及相片,按時遞交活動小組相片及微電影、全程出席於當地舉行之活動以及表現良好,方可退回按金。
有興趣同學,歡迎與鄺嘉頴老師聯絡。
【香港中小企創新大獎2024
「投票的最後機會」】
大家好,
我們學生參加了由「香港大中華中小企業商會」主辦和「上港商業銀行」贊助之「香港中小企創新大獎2024」。
今日是網上投票的最後一日了,時間至到今晚23:59分,大家請支持一下同學啦!我們是中學組-B022。
【投票連結】 (請參考附件,記得要入電話號碼確認)
七十二變
大家知道誰是黎明呀?最近有否看過他的一個新歌MV 呢?
這個MV以AI製作,雖然成本比拍攝MV低,但似乎效果不錯,亦獲得不少樂迷喜愛。在MV中,為設合主題七十二變,黎明化身不同電影經典角色,包括孫悟空、《劫後重生》流落荒島的湯漢斯、《功夫》包租婆、《破壞之王》斷水流大師兄、《賭神3之少年賭神》的高傲、《阿拉丁》燈神等。
時代已變了,相信生活上越來越多機會會利用到AI的幫助。
現在要變身不用施魔法,運用AI便可🤣
原文網址: 黎明新歌《七⼗⼆變》化身「高傲」「大師兄」 AI製作MV網民激讚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6467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黎明 Leon Lai 七⼗⼆變 (Official MV):
🤖🎨 AI繪圖體驗工作坊 🎨🤖
滿腦子好多有趣嘅idea,但係唔知點樣實現?
唔好再俾創意塵封喺腦海🧠,一齊學用AI工具輕鬆將佢哋化為現實!
🤖🎨 AI繪圖體驗工作坊 🎨🤖
工作坊內容包括:
🌐 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世界
🤖 學習使用ChatGPT 和其他AI工具
🎨 運用生成式AI工具, 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的創作
日期:2024年10月19日
時間:10:00 -12:00
地點:Media 21媒體空間 (香港香港仔石排灣邨商場LG2層2室)
對象:12-17歲青年
*費用全免*
STEAM 領袖生
同學好,
學會會員招募已開始了,若你對STEAM 感興趣,不妨加入我們的團隊STEAM 領袖生吧!
我們會不定時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參觀、活動、比賽…
各額有限,記得17/9 前登入e Class 報名啦!
聖伯多祿中學「同舟共濟」應用鐳射打印技術活動
同學好,今日「讚好校園」報道了我校STEM科活動,大家不妨看看:)
「讚好校園」是香港青年協會推出的網上平台。
相關連結:
謝謝各位!
鄺老師
香港書展 2024 (17/7-23/7)
各位同學: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到啦!🤗🤗 為培養閱讀興趣,學校將資助半津、全津及綜援同學於書展會場購買跟STEAM相關課外書,詳情如下:
名額 :30 位 (先到先得,最少10 人成團)
資助金額 :港幣$250 / 位
活動日期:7月18日(四)
活動時間:10:00 12:00
集合時間:09:30
集合地點:黃竹坑地鐵站A 出口(隨老師到灣仔會展中心)
資助詳情:同學先「自費」於會場內購買跟STEAM相關課外書,即時交老師會核實收據。經核實無誤後,同學將按程序獲發相關資助金額。
截至報名日期:7月4日(四)23:00 前
備註: (1)同學須自備足夠現金及購物袋,並保留購書收據。 (2)$250資助只限於7月18日當天於會場使用。 (3)活動當天可穿樸實便服。
有興趣的同學,請按以下連結填寫
Google form:
https://forms.gle/zc11hVgbzPdn9CSm9
相關網站:
https://hkbookfair.hktdc.com/tc/index.html
https://hkbookfair.hktdc.com/tc/About-Book-Fair/Fair-Details.html
如有疑問,請聯絡鄺嘉頴老師或黃瑩瑩老師。
教研及創新教育組及語文學習促進組
科學 (中一至中三) STEAM學習單元
為推動STEAM教育,增潤初中科學學習,並強化課堂內的創新科技學習元素,教育局於今學年推出「科學(中一至中三)STEAM學習單元」,透過「動手動腦」跨範疇的多元學習活動,加強學生對學習科學及創新科技的興趣和能力。
為配合上述STEAM學習單元推出,本校成為全港20 間「網絡學校」之一,參與由教育局課程支援分部組織的網絡活動,如焦點小組會議和觀課活動,以進一步掌握STEAM學習單元的教學規劃及相關學與教策略。
於4月11日,我們便開放了2A 班STEM 堂給6間中學老師及教育局人員來觀課。我們嘗試把學習單元中的「工程實踐」和「數據處理」部分,融入在校本教材「橋之奧秘」中。 同學都很投入學習,更利用不同電子學習工具如Poe, Padlet, Powerlesson 2等進行課堂活動。
觀課者都對欣賞學生的表現。 在未來的日子,我們會繼續開放課堂,與他校作交流,希望能進一步優化我們STEM科發展。
參觀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 (5-2-2024)
我校有幸能參觀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幾位同學包括葉祐誠 、黃紀舜 、溫子聰 、黃頌瑜 和李卓濠 。
導賞員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不同政府正在使用的創新科技發展,如智慧貨倉、無人機拯救系統、光學雷達室內智能人流點算系統等。希望同學能有所得着,將來能為構建「智慧城市」的香港出一分力。
STEM 2023半年回顧
2023年快將完結,是時候回顧一下學校STEM 的發展。
今年度,中一中二STEM進行了一次跨級合作,就是一起設計及拼砌了一葉舟「同舟共濟」。同學繪畫及搜尋與天主教的五大核心價值、海洋動物,香港仔的人和事等相關的圖片,並利用鐳射切割技術把圖片刻印在木板上。整過過程花時若2個多月,收到過百幅設計圖,幸好能在開放日展出。
此外,我們也加入了食物科學的元素到課程中,中一級的是「懷錫料理」而中二級的是「豆花探究」。「懷錫」指關懷及愛錫之意,中一同學透過軟餐製作,學習計算比例和學習食物改變形態背後的科學原理。希望透過活動,讓同學關注吞嚥困難的問題。豆花,又稱豆腐花,中二同學會一邊製作豆花,一邊進行探究。究竟用豆漿和豆奶能否製成豆花?究竟用無糖和有糖豆漿做出來的豆花會否有分別?究竟蛋白質含量會否影響豆花形成?豆花除原味,還可以有什麼味道?這一切一切留待同學找出答案。
謝謝各中一二同學的努力及技術員的協助,現將花絮拍成短片,祝新年快樂!
P.S. 在「懐錫料理及豆花探究」片中有1幅相是利用AI 繪畫的,大家不妨估下🤣
無人機+ AI分析 = 新的拯救方法
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有位中學生失踪多天,情況令人擔心,可幸的是他最終被找回。
今次的成功,無人機及人工智能(AI) 的應用實功不可沒。攀山拯救專隊利用無人飛行器系統拍攝逾1萬張相,並利用人工智能(AI)圖像識別系統分析相片,例如在相中尋找地圖未能顯示的地點,包括臨時庇護所、水源等,收窄搜索範圍。
AI 的應用其實不限於ChatGPT及AI 繪圖,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下吧!😊
原文網址: 男拔生曾憲哲尋回|消防高科技助救人:無人機拍萬張相交AI分析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5023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智慧生活📱 綠色科技🌳」
創新科技署 將會喺10月28日至11月5日再度於香港科學園舉行創新科技嘉年華2023 ,為咗向公眾推廣創新科技,今年嘉年華以「智慧生活📱 綠色科技🌳」為活動主題,推出一連串精彩節目,包括來自本地大學及研發中心嘅研究成果展覽、約 150 場創科工作坊及約 35 場網上講座,涵蓋 #人工智能、#機械人科技、#智慧城市、#綠色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科技、#STEM科技、#創新建築技術 等大熱科技議題,令大家感受到科學嘅趣味性之餘,同時啟發科技創意。
在科學園舉行的工作坊及各項網上講座即將於今日2:30 pm 開放報名🤩,有興趣嘅朋友記得預早click入 https://innocarnival.hk 註冊登記戶口,報名嗰陣就可以更快捷輕鬆咁完成喇。所有活動均費用全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科學情報站: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 STEAM教育公開講座】
<🌱大豆的科學>講座
煎釀豆腐🥢、豆腐花、腐竹糖水等料理不但美味,喺流行植物奶、植物肉嘅今日,大豆與世界飲食文化已經密不可分,成為世界重要經濟作物。大豆仲有助減少使用化學氮肥,係可持續農業嘅重要一員! 🌱我哋可以點樣好好咁發展同利用大豆資源呢?
👨🔬林漢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將會以科學角度🧪同大家探討下大豆呢個課題。
✏️講座報名及詳情:https://hk.science.museum/tc/web/scm/event/sl/jnfscstempublec.html
<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STEAM教育>公開講座
一年一度嘅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STEAM教育公開講座又返嚟喇! 為左推動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教育,俾學生認識多啲同STEAM相關課題的最新發展,今年講座題目包括咗科技係唔同領域嘅創新應用,例如電動車技術、生物醫學,以及可持續農業等等。
講座由今年10月到下年1月期間進行,想知更多有關講座嘅詳情,可以瀏覽活動網址:
https://hk.science.museum/tc/web/scm/event/sl/jnfscstempublec.html
【低碳節能小發明比賽】
如果你平時鍾意天馬行空,諗好多創意小發明,又讀緊中﹑小學就啱哂啦,我哋誠邀你參加低碳節能小發明比賽,用 STEM 元素創作低碳節能為主題的小發明,可以係一件產品、一件工具,或者係一個概念都得㗎!
即日起至10月6日接受報名啦,如果成功入圍第二階段,仲可以嚟香港城市大學參加Tinkercad線上繪圖軟件培訓工作坊,學習繪製3D作品。
冠、亞、季軍得主可以分別獲得$2000、$1500同$1000元書券,仲特別設有網上最具人氣獎,都有$1000元書券;而五名優異獎都有$200元書券㗎,全部得獎者仲可以將你嘅小發明3D打印出嚟添!
為咗鼓勵大家參加,所有參加者都會獲頒電子證書,每日頭三名交作品嘅參賽者,仲可以獲得外星狐狸野餐墊乙張。
即刻睇吓比賽詳情,再下載埋表格參加啦︰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jzREQcoOp19i4Cw4_zREjGsSvIxS_KJ/view?usp=drive_li
香港教育界華為創科行 (首發團)13-9-23
昨天有幸參加了朱國強議員辦事處主辦,蔡若蓮局長帶領的「香港教育界華為創科行」,與一些中小學的校長、副校長及負責STEM 的老師到東莞參觀華為小鎮,包括清瀾山學校、華為企業、圖書館、小火車等及作專題交流。
清瀾山學校創辦於2017年,是一所由華為投資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負責教學的雙語國際化學校。
華為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令人讚歎是他們不止專注-領域的發展,如有智慧學校、城市、醫院、交通、防盜、水務、教育、工礦、汽車、醫療…差不多每個領域也有科技的元素。
他們的辦工地方非常之廣,分成十多個區分,由小火車貫穿。這些小火車大有來頭,它們採用自家研發的快速充電技術,每一次到站,在短短的停留時間裏為車充電。每8至15秒的充電,小火車就可以續航1,500米。
此外,他們也很重視藝術,把每個區分設計成不同主題的歐洲小鎮。
此行確實讓我大開眼界,獲益良多,期待將來我們的學生能與他們有更多的學習和交流。
相關報導連結:
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mobile/1702028381668904960.html
【第五十六屆聯校科學展覽】
「第五十六屆聯校科學展覽」今日開幕嘞!今年主題係「節奏」,而展出作品由一班對科學充滿熱誠嘅中學生用心製作,佢哋希望透過創新嘅發明改善大家嘅生活節奏,提高生活質素及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展覽亦會展出大學和海外代表團嘅展品,並設有兒童天地、科學劇場及攤位遊戲。展覽免費入場,一齊嚟支持下本地嘅年青學生啦!
日期:22.8.2023(星期二)至28.8.2023(星期一)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
展覽開放時間及詳情,請瀏覽:http://www.jsse.org.hk/events.html
STEM暑期工作坊
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將於八月舉辦「STEM暑期工作坊」。同學能夠在本工作坊體驗不同的教育科技,並透過實作體驗,啟發對STEM產品開發和編程的興趣。
工作坊分為2個場次,實作活動十分多元化,包括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混合實境的開發、mircro:bit數據處理、物聯網編程的概念和應用等等。歡迎各升中四至中六學生及即將於香港教育大學修讀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相關學科的新生踴躍參加!
STEM暑期工作坊
日期: 2023年8月16及23日 (兩天工作坊有部分活動相同)
時間及地點: 下午2:00-5:00 香港教育大學D3-G/F-01電腦室
講授語言: 廣東話 輔以英文學習材料
費用: 全免
交通: 免費穿梭巴士(來往香港教育大學及大學港鐵站)
參加辦法: 前往https://forms.gle/c4c5iEXw8UA4qB2u5 填寫表格
參加者於活動完結後可獲電子證書一張。
期待大家參與!
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
為配合國家航天計劃, 激發中學生的航天航空熱情,培養更多香港的 「太空人」,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將於今年7月至9月舉辦「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旨在透過計劃讓學生整合並應用所學到的知識來設計和建造屬於他們的太空基地,從而推動學生對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的興趣和潛力。同時項目亦能打造航天科技的科技氛圍,引發公眾對香港創新科技教育及發展的關注。
本計劃由創新科技署撥款資助,將邀請多位業界專業導師授課,包括「8堂航天科技培訓課程」及「2天工作坊」。同學們從中學習到不同的航技術和相關技能,並利用所學知識,以團隊方式設計並搭建一個融入自己獨特創意的太空基地模型,以提升分析思維、編程技能和科研興趣。完成課程後,參加者將於頒獎禮獲得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頒發的證書乙張。
機會難逢,從速報名!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活動時間: 培訓課程 2023年7月17,20,27,28日, 8月4,10,16,21日
工作坊 2023年9月2,16日
活動內容: - 8堂航天科技培訓課程 (*參加者需在「8堂培訓課程」達80%出席率 ,可優先參加2天工作坊)- 2天工作坊
收生對象: 中一至中六 (理科生優先)
授課語言: 廣東話 /英語/普通話
模式: 線上及線下
地點: 香港九龍達之路78 號生產力大樓
費用: 免費
有興趣的同學請於7月10日前與鄺嘉頴老師聯絡,謝謝!
【「#研知有你」工作坊2023 — 參觀實驗室活動(II)】
#香港青年科學院 聯同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 舉辦「研知有你」工作坊2023 - 參觀實驗室活動(II),該實驗室負責為香港保存物理 #測量 參考標準,提供全面的認可校正服務,以確保測量準確和正確溯源到 #國際單位制。有關參觀詳情如下:
日期:2023年8月17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地點:標準及校正實驗所(香港灣仔告士打道7號入境事務大樓35樓11室)
語言:粵語
名額:28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報名:https://forms.gle/mjYS65HUfuB7SXqw5
如欲了解更多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可瀏覽https://www.itc.gov.hk/ch/quality/scl/index.html。
香港創科展 Hong Kong Science Fair
【一年一度盛事 - 香港創科展今天正式揭幕啦😍】
🎉今年香港創科展展覽內容十分豐富,除咗可以欣賞120隊嘅創意成果同見證新一代小發明家嘅誕生外,場內設有四大互動專區,透過遊戲與體驗,齊齊寓學於樂,包括:
1️⃣「香港航天科技產業發展」- 認識星鏈工程及人造衛星嘅研發、應用及服務範疇。
2️⃣「波光塑影」- 以創意賦予塑膠第二生命。
3️⃣「模擬駕駛體驗區」- 透過模擬駕駛 Z-Challenger Academy系統,學習機械工程及設計概念。
4️⃣「水凝分子實驗室」- 利用科學原理發揮創意,製作獨一無二的作品。
💬展覽更有「可持續發展」及「奇思妙想」兩大專題討論環節,邀請不同創科嘉賓分享佢哋嘅成功之道;更有上屆高中組金獎得主 - 林家浩同學親身解構其作品與創科歷程。
🎁出席者更可參與現場投票「最受歡迎設計大獎」,仲有機會贏得神秘獎品。
明天是父親節,大家不妨與爸爸一起參加吧!
🌐網上登記立即 Click 入: https://reghksciencefair.org.hk/public/reg.php
🗓日期︰2023年6月17、18日(星期六及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3FG展覽廳
-----------------
🌟想知道更多關於香港創科展詳情?click入 https://bit.ly/hksciencefair 了解更多!
🌟Follow埋香港創科展嘅Instagram獲得最新最齊嘅資訊啦👉 https://bit.ly/hksf_IG
查詢熱線:9026 3169
天生我「材」必有用
最近,香港科學館有新的專題展覽「天生我『材』─ 材料科學與設計」。此展覽聚焦科學與藝術設計,透過倫敦設計博物館的藏品和本地研發的嶄新材料,為你娓娓道來材料的起源,認識工匠、科研人員和設計師如何運用精巧的技術和設計,將原材料轉化成各種日常物品,為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從不同材料背後的故事和有趣的互動展品,讓你了解地球資源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以及反思過度耗用資源帶來的嚴重後果。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炎夏將至,大家何不放慢腳步,去香港科學館了解材料背後的科學,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欣賞著名設計師的代表作品?
展期:19.5.2023 – 18.10.2023
網址:https://hk.science.museum/tc/web/scm/exhibition/material2023.html
此活動令我聯想到最近與女兒一起做的母親節禮物🎁 - 花💐擺設。我們用的材料不是畫紙,那麼是什麼?🤔是口罩😷…Oh, what a mask? 對,我們分別用了口罩的內層,外層及鐵線圈,做了大小不同,款式不同的花。
其實各種物料的用途都好廣泛,只要多加發掘,加點創意,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申:用的口罩是已過期的🤣
口罩的其他用途👇
「易通行」(HKeToll)🚌🚙🚗🚒🚚🛵
香港塞車問題嚴重,近日政府著手推動智慧出行措施「易通行」(HKeToll),以全面取代人手及自動收費亭,讓車主以「車輛貼」遙距繳付隧道費,駛過隧道時無須排隊及停車繳費。但到底甚麼是「車輛貼」?
「車輛貼」的原理是甚麼?
運輸署助理署長阮康誠表示,「易通行」透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配合自動車牌識別技術,讓車輛無須在收費亭停車便可繳付費用。運輸署推出的RFID貼有兩款,包括「車輛貼」和「車種貼」,統稱為「繳費貼」。
系統可讀取貼在車輛擋風玻璃的「繳費貼」或擷取車輛的車牌形象,並自動辨識車輛登記號碼,藉此偵測有關車輛使用收費隧道。系統會在已預設的繳費戶口中扣除隧道費,然後通知使用者。
RFID」的原理是甚麼?
RFID,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無線射頻識別) ,最早在1940年代因軍事雷達而發明,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
以「易通行」為例,透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就能夠在行駛中的車輛上讀取數據,車輛上安裝的「繳費貼」就是無線射頻識別 (RFID) 電子標籤。-般RFID 電子標籤是由天線和晶片所組成的電子元件,而 RFID 電子標籤上的天線是由多個線圈組成的,有助感應由讀取器發出的無線電波。
某些標籤在識別時從識別器發出的電磁場中就可以得到能量,並不需要電池;也有標籤本身擁有電源,並可以主動發出無線電波。
RFID 電子標籤的用途很廣,如寵物晶片和大家經常使用的八達通、信用卡等,就使用了此科技。
只要大家多觀察多思考,就會發現電子標籤的其他應用。😉
參考:
https://www.i-cable.com/有線生活/85435/易通行-車輛貼-安裝後可不停車繳費-2-26青沙管/
https://n.kinliu.hk/kinliunews/【封面故事】(3)易通行是甚麼?/
https://www.pcmarket.com.hk/electronic-road-pricing-system-and-stem/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射频识别
想知怎樣能防止RFID 卡被盜用及原理,請看👇
https://stedu.stheadline.com/pri/article/28367/陽光校園-STEM-RFID-技術-一掃即付
香港浸會大學科學節2023
今年浸大理學院的旗艦活動「科學節」將於7月7日(星期五)以實體形式進行。透過舉辦科學節,希望喚起大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活動當天,將會呈獻一系列與「走向綠色智能」主題相關的精彩活動,包括綠色科學講座、綠色攤位、 綠色校園探索,以及可持續發展及科學工作坊,讓大家一起探索、想像和啟發科學的樂趣。
連結:https://sci.hkbu.edu.hk/scifest/index_c.php
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
「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是科學節2023一個嶄新有趣的比賽項目,旨在推廣智慧環境和綠色文化。比賽號召全港100位中三至中五學生分別組成20組參賽隊伍,參加一系列測試智力和團隊合作的任務,包括可持續發展及科學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獎品豐富,有機會獲得$3000現金獎,有興趣的同學,請試試參加吧!💪💪
「掃」碼服務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科技應用已漸漸融入我們生活之中,掃碼點餐、付款等服務便是一好例子。但是,相關服務所產生的隱憂,問題也開始出現。最近,在香港和北京分別就掃碼服務作出了報導。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呼籲各商戶不得強制消費者關注店方官方帳戶,又或者使用手機 app 與小程式方可進行自助點餐、付款或繳費程序,即大家常說的掃碼點餐等服務,是因為此舉剝削消費者選擇權利,對消費者不公平,而同時強制消費者關注店方官方帳戶的做法,也存在侵犯個人私隱問題,涉嫌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條例。此外,針對不少商店存在「必須關注店方官方帳戶才能開出收據」的現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指出此舉是店方必須要做的事情,不得拖延及拒絕,又或者向消費者設定索取收據門檻。
在香港,消委會今年首4個月共接獲400多宗食肆相關投訴,較去年同期289宗為多,主要升幅與電子點餐有關。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今日(16日)指,很多投訴涉及電子餐牌標價與帳單收費不一、或結帳時收取未有標示的服務費等,建議餐飲業界在用科技改善業務時,要確保資訊的一致性與準確性,如電子餐單與餐廳其他地方的標價不一,或因餐廳修改餐牌時,未及更改電子餐牌,以致出錯,實非消費者責任,餐廳也有機會因錯誤或遺漏的食物或價格資訊而干犯《商品說明條例》。
溫馨提示:❤️
大家記得在點餐時要多看多問,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提出,做個精明嘅消費者!😊
參考:
原文網址: 消委會|電子點餐投訴增 飲食界:科技解決人手問題但需時磨合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837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https://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e/3522890?utm_source=app_share&utm_medium=share
無人駕駛 🚌
全港首部無人駕駛巴士,於5月15日起在機場禁區投入運作,每日運作12小時接載機場員工到禁區各處工作。機管局表示,該款比亞迪制純電動無人巴士可載14人,充電90分鐘可行200公里,設4個全球定位系統(GPS)、4個鏡頭及6個閉路電視,並有遙距監察系統及感應器等。無人駕駛巴士已經過1,000程測試和調整,當小巴偏離行駛路線、或有人及障礙物阻擋時便會停下,確保乘客安全。
機管局表示,禁區無人駕駛系統自2018年已開始進行測試,總投資額約5,000萬,過去數年陸續應用於拖車及巡邏車上,至今未曾發生意外。機管局預計,無人駕駛系統明年可應用於禁區以外,接載乘客來往航天城至港珠澳大橋口岸。
真的期待將來不只在機場,在馬路上也可見到無人駕駛巴士呢:)
https://m.youtube.com/watch?v=iZAuU1WVJeI&pp=ygUS54Sh5Lq66aeV6aeb5qmf5aC0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25022/【無人駕駛】機場禁區無人駕駛巴士周一起投入運作%E3%80%80明年載客來往航天城至港珠澳大橋
「米埔三漿水母」
浸大領導團隊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基圍蝦塘,發現一個箱形水母的新物種。水母命名為「米埔三漿水母」,牠屬於箱形水母綱的三槳水母科,身體呈正方形,底部有四隻角,每隻角有三條觸手。這次發現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物種的數目,由三個增至四個,反映香港甚至全中國水域,仍有不少海洋生物等待我們發現。💪💪
該物種有別於一般水母,生長於水溫暖和的鹹淡水交界,而觸手基部猶如船槳,導致他們游泳速度快,同時傘下水管較多分支;是次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新物種水母,反映米埔的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必要備受保護。海洋公園未來有機會於水母館,向公眾展出該種水母。👍👍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07972/【米埔三槳水母】本港米埔首次發現原生箱形水母新物種%E3%80%80反映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
公眾泳池試用 AI遇溺偵測系統
夏季已到,是時候游水暢泳一番。🤣 但有時某些泳池會關閉,原因是救生員人手不足。😔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今個泳季,在公眾泳池試用人工智能遇溺偵測系統,協助救生員工作,填補救生員人手不足,加強公眾游泳池的救生服務。 根據康文署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出,該系統會使用人工智能偵測科技,透過分析鏡頭所拍攝的視頻影像,以人體骨架顯示游泳者的動作,運用人工智能計算溺水的概率。若監察到溺水情況,系統會向救生員發出警號,協助救生員的工作。👍👍
第48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理工大學在第48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下稱發明展)獲得31個獎項,包括3個最高殊榮大獎和5個評審團嘉許金獎,是歷來最多。
由理大團隊研發的太空相機,用於天問一號火星的探測任務,可以在極端氣侯下正常拍攝,在發明展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
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團隊採用納米技術,研發的近視防控眼鏡(鏡內有矯正區和離焦區),可以減慢兒童近視加深,亦奪得獎項。
來自時裝及紡織學院的研究團隊,花10年不斷改良,設計及研發出3款適合輕微脊柱側彎兒童及青少年穿着的功能衣,替代較重的穿戴式支架,終獲「評審團嘉許金獎」。
團隊集合跨學科成員,包括紡織技術、人體測量學、人體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臨床研究,設計出3款供脊柱側彎兒童或青年穿戴的功能衣,分別是配備生物反饋系統的智能背心、非等向性矯形衣及姿勢矯正束身衣。當中智能背心附感應器,如用家「寒背」或坐姿不當,電腦會即時提示。
每逢看到有關科研成果的報道都會感到很鼓舞,再一次證明香港雖小,但科研人才處處。只要不放棄,終可做出世界級的成就。💪💪💪
https://news.now.com/mobile/local/player?newsId=516429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5/04/AP645376a7e4b08b84914834f4.html
「2023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
現今科技發展蓬勃,華人科學家在推動科研與科技發展方面成就驕人。「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自2003年起一直邀請華人科學家進行演講及分享,今年亦不例外─幾位傑出的華人科學家將會親身來到香港科學館與公眾及學生分享其研究成果,藉此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研工作,成為推動未來科學及科技發展的動力。
日期:20.5.2023(星期六)
時間:上午10:00 – 中午12:00
講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講者及講題將於稍後公布)
講座由香港科學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教育局聯合主辦
地點:香港科學館一樓演講廳
語言:普通話及粵語
*即場免費入座,先到先得*
透過以下連結即可收看實時網上直播: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hkscm?wtsid=rdr_0UeDugQKNI6L595SJ
星期日檔案 - 金石良 「研」(7-5-2023)
最近一集是有關陳浩然教授的科研之路。陳浩然 —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二十多年來致力研究罕見病「小腦萎縮症」,盼望能開發新藥,為患有這種不治之症的病人帶來曙光。
我很欣賞他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對科研的執着與不求回報的付出,為他所做的事感到驕傲。沒想過一隻微不足道的果蠅🪰原來可以那麼重要。果蠅自己都可能都無想過會這樣,哈哈😄。
科研予人高深艱澀的感覺,但其實往往並不「離地」,終極目標是要為人類生活帶來改變。不過科研路不易走,研究人員要在未知的領域,不斷屢敗屢試,尋找突破。
無「理」搞唔掂
上次在「有理說得清」給大家的疑團,破解了沒有?
案情-:可能答案有很多,例如:951753, 915735, 753951…
案情二:C
案情三:雪櫃
其實案情內容來自‘廉政公署iTeen 大本營’,共有8個案件。透過運用數學科學知識,破解案情,大家不妨看看。👇👇
STEM探案:解碼取證 (案情一)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4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jntRvev4c98&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6
STEM探案:四個疑犯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11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4NwrddNN2Ko&li
STEM探案:開工利是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2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LGeElqEvyzM&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3
STEM探案:還原痕跡 (案情三)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3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_zQF4EL3XDc&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5
STEM探案:指模顯現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1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DyavKZr1Jgk&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2
STEM探案:消失的證據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6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RTueF9UMK6A&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4
STEM探案:破案角度 (案情二)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5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mgodTKoq5Ck&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8
STEM探案:密實舉報
https://iteencamp.icac.hk/csi/detail/1270
解釋:
https://m.youtube.com/watch?v=kuUtQeNWrMw&list=PLo8yfhZId6IyUMdQU8tmPpp2mUVkDEIYJ&index=7
有理說得清
最近發生了有幾宗案件,希望同學幫幫手,運用STEM 知識,把它們一一破解吧!
案情一
舉報人懷疑阿文非法收受利益。根據消息,阿文利用辦公室的夾萬收藏賄款,但他拒絕調查員要求打開夾萬,究竟調查員怎樣破解夾萬密碼呢?
疑團🤔
要解開夾萬的密碼,就要將右邊的數字放到左邊的格內。(附圖)夾萬側邊的提示這樣寫著:「和15」,你們又知不知道正確的密碼呢?
(提示:密碼為一組以奇數爲主的六位數)
案情二
有人舉報物業管理公司Mickey收受利益,向維修商披露其他投標商的工程價格。根據舉報人的證詞,今日Mickey的行為舉止與平日不同,竟選擇單獨與維修公司X的人員在餐廳會面。
疑團🤔
枱上有一杯用透明玻璃杯裝的水及以下這些物件,你認為Mickey利用哪一件物件披露工程價格? 涉及什麼科學原理?
A. USB隨身碟
B. 空白的公文袋
C. 透明藥袋
案情三
舉報人懷疑Tim收受了利益,為上市公司K「偽造帳目」。根據舉報人的觀察,Tim十分注重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絕對不會將任何文件及工作帶回家中,換言之,上市公司K的帳目就在Tim的辦公室內。舉報人趁Tim離開辦公室後,秘密尋找他偽造帳目的證據,不過舉報人不小心倒翻了水杯,弄濕了枱上的一本帳簿。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濕透了的帳簿還原而又不會被Tim發現呢﹖
疑團🤔
以免被Tim發現而打草驚蛇,你們認為舉報人需要什麼工具令濕透了的帳簿還原,回復乾爽及不留痕跡呢? 涉及什麼科學原理?
知道答案的同學,請把答案輸入👇
蛋撻傳奇 (下)
上回說到蛋漿焗後變成金黃色及帶有一絲絲獨特的香味,為什麼呢?🤔
梅納反應 (Maillard reaction)
它是一有機化學反應,或稱美拉德反應,由法國化學家 Louis-Camille Maillard 在 1912 年時發現。當還原糖與蛋白質 protein/胺基酸 amino acid 一起加熱至140-170 °C時,保持乾燥無水份時,就會發生一連串複雜化學反應,生成了不同大小的深褐色的大分子物質,產生香氣以及味道上的轉變,如炒洋蔥、烤麵包🥐🍞🥯🥖的金黃外皮與煎牛排呈現的色澤與香氣。
這可解釋為何麵包的金黃色只限於表面及麵包師傳會在麵糰放入焗爐前,在麵糰面塗上多幾層蛋漿。由於麵糰中心溫度最多只約93 °C,且水份也較難釋放,因此無法產生梅納反應。麪糰上的幾層蛋漿能提供額外蛋白質,更有機會發生梅納。
值得一提的時,很多時候,人會把梅納與另一反應焦糖化(caramelization) 混為一談。焦糖化是糖與水在高溫下(170 °C以上),脫水繼而發生一連串反應,同樣地會生成深褐色物質,也會令香氣及味道加以提升。有沒有焦糖化的例子呢?當然有,如葡撻及蜜汁叉燒。葡撻與蛋撻不同,它的撻面有焦黑色,由過度加熱產生焦糖化而成。燒叉燒時,師傅把滷水汁塗上去。其實不是鼓油,糖才是醬汁的靈魂喔!
大家不妨多留意身邊的事物,你會發現,常伴有理 (Science around you)! 😊
P.S.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乳糖等。
參考:
https://www.getit01.com/p20210208126595085/
https://hk.on.cc/hk/bkn/cnt/lifestyle/20190104/bkn-20190104170027726-0104_00982_001.html
蛋撻傳奇 (上)
相信沒有人未嘗👅過蛋撻,蛋撻可說是代表香港的十大美食之一。😋大家有沒有整過蛋撻呢?基本上蛋撻可分成酥皮和曲奇皮二大類,但不論酥皮或曲奇皮,用的麵粉都是低筋麵粉,為什麼呢?另外,蛋漿加熱後,為什麼不像其他液體變氣體,而是變固體的呢?🤔
麵粉主要分為高、中和低筋麵粉三類。低筋麵粉在三種麵粉中含較低蛋白質比例(約6-8%),主要以麩質(gluten)形式存在。當麵粉加水,搓成麵團,經過物理的揉搓動作(kneading),會產生麵筋的網絡(gluten network)。高筋麵粉蛋白質成份較高,在發酵時能夠產生-個穩定些的麪筋網絡結構,能保存麵糰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使麵團發起膨脹。所以高筋麵粉較適合做出質地有彈性及煙韌的麵包。相反,低筋麵粉較適合做出脆身的曲奇🍪。
雞蛋主要成份是水,但也含約10%蛋白質。蛋白質是由好長的氨基酸(amino acid)鍵組成,加熱時,這些鍵便會散開,稱作變性(denaturation),變成固狀。
蛋漿焗後變成金黃色及帶有-絲絲獨特的香味,又是什麼-回事呢?(待續)
參考:
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191111/HK-gfx1_er_r.htm
AI 關注組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AI) ⚠️⚠️⚠️
德國一名攝影師埃爾達森,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製作了一幅名為《電工》的黑白照片。照片採用仿古攝影技術,拍攝一前一後兩名女性,奪得國際著名Sony攝影比賽大獎。
他形容是歷史時刻,因為是首次有AI製作的圖像在著名的國際性攝影比賽中獲獎,也因為這樣,他拒絕領獎,說因為以AI技術創作的圖像不算是攝影照片,不應在同一個比賽中競爭。
不只這樣,AI 開發的ChatGPT 最近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學術界正在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抄襲的方法。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本地政府資助的大學已經實施了多種措施,以應對這項技術對教學和研究的影響。
再次印證了AI技術不只是一門技術,它已漸漸融入我們生活中,影響各方面如藝術,學術,研究…
人類應該怎樣面對它好呢?完完全全地接受或是加以取捨?人類究竟有沒有足夠能力駕馭它呢?答案留待你們尋找吧!
參考:
夢想 Frequency 🎻🎷🎺🎸🥁
最近看了一部幾有趣的微電影,大家不妨看看。
故事講述一個夢想成為音樂家的音癡年輕女孩珍妮,在一場音樂比賽中落敗,原因是她不知道如何幫結他準確地調音,在舞台上手足無措。這時她遇上物理學家潘博士,他向珍妮解釋了有關音樂和聲音的基本科學,例如每件物件都有一個獨特的頻率,這決定了它在振動時產生的聲音的音調。經過反覆嘗試,珍妮終於掌握了有關知識,更學會了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譜成樂章。
朱古力開花🌼
朱古力(巧克力)都會開花?是的,不信的話睇片看看👀喔😯。
https://m.youtube.com/shorts/FtTXNhitIqQ
點解會咁?🤔不只這樣,白朱古力其實不是朱古力🍫🤪、「熱朱古力」其實不是熱「朱古力」,朱古力表面有白霜其實不是發霉…
朱古力製作過程:由可可樹到朱古力
一切要有可可樹 (Theobroma Cacao)說起,它會長出可可果 (cacao pod),裏面有20-30粒可可豆(cacao bean)。可可豆之會經過發酵、曬乾、烘焙,去殼後成為可可仁 (roasted nibs),可可仁經過發酵後帶有酒的味道。然後可可豆放入研磨機,變成可可漿 (cocoa liquor),經過調温、倒模便會成為朱古力。
朱古力的熔點並非固定的數值,在攝氏16度至38度之間皆有可能融化。所以在片中☝️,當熱的朱古力漿倒在白朱古力球上,當溫度到達白朱古力的熔點時,球便裂開,看似開花-樣。
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定義,朱古力必須含有可可脂、可可粉及可可膏的成份。但白朱古力並不含可可粉和可可膏,主要成份反而是可可脂(Cocoa Butter),即是從可可豆取得的天然食用油脂。不過只吃可可脂的味道不算好,故生產商會加入香料、糖及其他奶製品,去製作白朱古力。白朱古力的熱量、糖份及脂肪,比其他種類的朱古力高。(朱古力迷要注意⚠️喔!)
其實我們常喝的「熱朱古力」,真身是「熱可可」,是以可可粉及糖等混合沖成。而真正的熱「朱古力」,則是由朱古力塊或朱古力漿,加熱水煲成。
這些白霜其實是糖霜和脂霜!
• 糖霜:濕度影響,糖融後浮面,出現白色 糖霜
• 脂霜:温度變化
有白霜的朱古力其實都可以食用,但它會影響到朱古力的質感和風味。
參考:
https://m.youtube.com/watch?v=IO-5w0XRojo
https://www.hk01.com/開罐/149446/白朱古力不是朱古力-5個朱古力迷要知的秘密#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521284/【消委會】朱古力有「白霜」是發霉?消委會教正確保存小貼士
P.S. 想知更多有趣的科學知識,不妨趁假期到科學館參與2023香港科學節(現在至4月16日)啦!
https://scifest.hk.science.museum/intro
祝復活節快樂!😊
辣上癮🌶️ 🌶️ 🌶️
點解有些人好吃得辣,次次食米線都要點雙特辣,但有些人就吃小小都流晒眼淚😭?點解有些人無辣不歡,越食越開心?點樣做才能解辣?喝冰水、喝牛奶,吃朱古力還是……?
原來辛辣不是一種味道,是一種快感和痛感。辣味原於辣椒素Capsaicin,它激活了一神秘通道叫TRPV1, 讓鈉離子和鈣離子流入細胞從而刺激神經及誤導大腦🧠,發出灼熱疼痛的訊息。大腦為了舒緩痛楚,會分泌安多酚Endorphin,使人感到開心愉快😊。脂能有效把辣椒素及TRPV1分拆,而牛奶🥛和朱古力🍫都是脂含量高的食物。
想了解更多,就按以下連結啦!
裘槎科學周 2023
一年一度的裘槎科學周回來了! 由3月22至4月30日期間,裘槎科學周推出的一系列網上、直播活動和實體活動。裘槎科學周邀請了來自世界🌐名地包括美國🇺🇸、英國🇬🇧、澳洲🦘、瑞典🇸🇪等優秀的科學團隊,與大家一同探索自然科學、環境保育🌴和工程學等不同領域。即看以下的精選推薦活動!👏👏
實體活動:
雞蛋🥚化學課,神奇數學📊學堂
網上無限睇:
心理學家做甚麼?🤔微流控晶片、冰與火🔥、大開眼界🤓頂級物理學、至潮化學魔法🤪……
線上直播:
冰川模型、廚房化學:水和油、廚房化學:鹽🧂、恆星與行星……
裘槎科學周連串的精彩活動費全免,大家若有興趣參與,記得要預先在裘槎科學周網頁報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一起來探索這個世界的科學力量吧!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croucherscienceweek.hk/
參考:
香港科技大學 STEM 工作坊
HKUST Undergraduate Core Education: UTOP STEM Workshop
在四月份香港科技大學將舉行STEM工作坊,內容豐富,費用全免!
詳情如下:
主題一: 歐不裂(Oobleck) - 探索表面張力和非牛頓流體🤪
主題二: 選擇困難如何做出又快又好的決定?—溫氏圖、概率論和弈論幫到你!
主題三: 探索細胞和 DNA 的奧秘:從草莓🍓中提取 DNA🧪
主題四: 照顧植物🪴不清楚應該多久澆一次水?一齊來學習製作澆水提醒器吧!
對象: 中二至中四學生 (2022/23 學年)*
第一節工作坊日期: 四月十五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 2 點至 5 點
第二節工作坊日期: 四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時間: 上午 10 點至下午 1 點
教學語言: 英語
地點: 香港科技大學
交通安排 : 學生須自行安排交通前往科大,詳情請按此https://cso.ust.hk/tran/pt
費用全免 (學生需要支付$100 定金 並於第一節工作坊時交給工作人員, 當他們完成第二節工作坊 時,定金將全額退還) 。
報名方法: https://docs.google.com/forms/u/1/d/e/1FAIpQLSfau2z1UA3TvNOMR3KI1ZmWll9fgAh9t8QxuExC1nNgJpRdTw/closedform 你可以從這 Google Form 中報名並選擇主題,每個主題將有兩次工作坊 。學生必須參加兩次工作坊 (15/4 和 22/4) 。每個主題的工作坊有 20 個名額, 先到先得。成功報名的學生,會收到電郵通知。
報名截止日期 : 2023 年 3 月 31 日
**除可參與工作坊外,還可以遊覽科大校園及參觀實驗室**
香港科學節2023 - SES科學活動
HKSciFest 2023: SES Science programmes
一年一度香港科學節又來了,當中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將舉辦不同的科學活動,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其中,有三項活動,很適合同學參加:
23M006 - 透明魚標本🐟🐠🐡
01.04.2023 (六) (上午11:30 - 下午1:00, 下午2:30 - 4:00, 下午4:30 - 6:00) 本工作坊為參加者提供了製作透明魚標本的機會,讓學生了解常見的科學和STEM教育技術。在工作坊中,參加者將學習魚樣本的準備和染色製程,並獲得預先製作的標本作為紀念品。👏👏
講者:香港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榮譽學士學生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實驗室
對象:公眾 (12歲以上)
名額:20
語言:粵語
23M008 - 將環境設施中處理過程殘餘物升級⬆️再造成環保產品
01.04.2023 (六) (中午12:00 - 下午1:30)
14.04.2023 (五) (下午2:00 - 3:30) 本活動介紹了現時處理過程殘餘物循環再用技術和本地的成功例子,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讓學生了解如何將來自污水處理、食水淨化和焚化過程中產生的殘餘物回收並轉化成綠色產品,製成符合工程和環境標準的環保產品。
講者:曾耀輝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科學與環境學系)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課室
對象:公眾
名額:20
語言:粵語
23M074 - 可持續水💦污染控制技術
16.04.2023(日) (下午2:00 - 下午3:00) 本活動介紹了現時食水淨化、污水處理和循環再用技術和本地的成功例子,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讓學生了解可持續水資源應用方面的知識。
講者: 曾耀輝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科學與環境學系)
地點: 香港科學館一樓演講廳
對象: 公眾
名額: 295
語言: 粵語
以上三項活動由香港教育大學的科學教育榮譽學士學生或科學與環境學系曾耀輝博士主講,語言以粵語為主,並且全部免費,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報名截止日期為2023年3月29日及4月10日,報名手續為網上預先登記,成功的申請者將收到電子郵件通知。
詳細活動資訊及報名方法,請瀏覽網站https://www.eduhk.hk/ses/web/news_detail.php?id=320&lang=tc。
香港科學節其他活動,請瀏覽網站 https://scifest.hk.science.museum/scifest2023
🌹🌼🌻繡球花的密語 💐🌺🌷
闊別多年的香港花卉展覽回來了!今年以「繡麗綻放、幸福滿載」為主題,3月10在維多利亞公園揭幕,展期至3月19日。今年的主題花是繡球花,大家有沒有去觀賞呢?
繡球花 (hydrangea)的顏色真多變,有粉紅色、有粉藍色、有粉紫色……究竟點解呢?原來與土壤中的「鋁離子」含量及酸鹼度有關。
土壤中大都存在著「鋁」,當土壤是酸性(pH < 5.5)時,鋁多以鋁離子(aluminium ion, Al3+)的形式存在。隨着土壤變得越來越鹼性,氫氧離子 (hydroxide ion, OH-) 的濃度上升,它與鋁離子結合,產生 Al(OH)2+、Al(OH)3、Al(OH)4- 錯合物,錯合物不易被植物吸收。
因此當土壤為酸性時,鋁離子濃度較高時,就容易被植物吸收使得萼片呈現藍色;而當土壤為鹼性時,鋁離子則大多以鋁錯合物的形式存在而不易被植物吸收,令萼片呈現粉紅色或紅色。
不過為什麼植物吸收較多的「鋁」,就會使其萼片呈現藍色?因為繡球花中的萼片有一種花青素:花翠素3-葡萄糖苷(delphinidin 3-glucoside)以及子咖啡瞌奎寧酸(3-caffeoylquinic acid)。當繡球花內的鋁離子濃度高時,它便會與花青素形成藍色錯合物,使萼片逐漸呈現深藍色。
繡球花的萼片會隨着周邊酸鹼環境而變色,所以它也是一種天然的pH指示劑(pH indicator)。除了它外,常見的天然pH指示劑還有紫椰菜(red cabbage)的葉、蝶豆花(butterfly pea)、天竺葵(geranium)、玫瑰花 (rose)、黑莓(blackberries) 和藍莓(blueberries)等。
大家不妨發掘-下身邊有沒有其他的天然指示劑 (natural indicator)吧!
參考:
https://kknews.cc/news/o893pjp.html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5623
由潛望鏡巴士🚌到iPhone 15📱
潛望鏡巴士是不少人童年的回憶,然而隨着科技發展進步巴士逐步改用閉路電視進行監察,近日香港最後一部潛望鏡巴士於三月退役。什麼是潛望鏡?它的原理是什麼?
在西元1834 年,俄國人建造出世界首艘配備潛望鏡的潛艇─「希爾德拉號」,而在西元1854年,又有一名法國人設計出原始的潛望鏡。
它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多透過由兩塊平面鏡(反射鏡)🪞與水平成45度上下平行放置而成,物件的光線在兩塊鏡面上進行兩次直角反射,從而進入觀察者的眼裏。觀察者實際看到的是小反射鏡內的影像,而這影像與眼睛的距離正好相等於光線在潛望鏡內傳遞的總距離。所以,影像雖與實物大小相同,但由於距離眼睛較遠,因此看上去好像縮小了。
其實製作潛望鏡的材料十分簡單,只需平面鏡和紙盒,大家不妨試試。👇
https://happypama.mingpao.com/grwth社區/停課不停學-自製潛望鏡-發掘光學原理/
如果我們將手機的「長焦鏡頭」與「潛望鏡」做結合,那麼會怎樣?就是我們今天的「潛望式鏡頭」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2023年剛推出的iPhone 15 Pro Max (同時有傳將改名為iPhone 15 Ultra)也首次使用潛望式鏡頭。究竟大家說的「潛望式鏡頭」是什麼?又有哪些優點?
潛望式鏡頭的原理
一般數位相機搭載的光學變焦伸縮鏡頭,機身都必須擁有足夠的深度,才能容納變焦鏡頭的組件;然而潛望式鏡頭將變焦鏡頭隱藏在鏡片之下,並將所需的深度轉為垂直或橫置方向,這麼一來,我們在使用伸縮變焦時,鏡頭就不會突出於機身外了。
以手機的「潛望式鏡頭」就是用一組棱鏡,將光線進行兩次90度折射,那長鏡組就能收入手機之內。
潛望式鏡頭的優點
由於潛望鏡式鏡頭的光學變焦是在機身內部完成,因此iPhone 15 就不必再裝置3個鏡頭,可以像數碼相機一樣,1支鏡頭就可以做到光學變焦zoom in zoom out!設計師也不必再被巨型的鏡頭組縛手縛腳,機身厚度也有望偷薄一點,能夠更自由的為iPhone 15換新型像。
參考:
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06516?utm_source=app_share&utm_medium=share
https://happypama.mingpao.com/grwth社區/停課不停學-自製潛望鏡-發掘光學原理/
https://www.jyes.com.tw/news.php?act=view&id=902
https://www.hk01.com/數碼生活/827111/iphone-15-pro-配置潛望式鏡頭玩高倍zoom-鏡頭生產商流出猛料
科研出少年 - 岑浩璋
我校5E李明熹同學有幸參與了於2023年1月28日晚上8時香港電台31台「我們的科學家:科研出少年」節目錄影。
節目內容概要: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在微流體和軟物質方面的工作獲得國際認可,尤其在將全水相體系和液滴微流控相結合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他專注於液滴介面的工程設計,並由此開發新型的生物及細胞相容性材料。液滴微流控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它可以滿足一些生物醫學領域應用層面的需求。岑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學院院長,希望可以在香港推動科學教育、培養科研人才。
「STEAM 教育博覽會2022」
為配合大力推動STEAM教育,教育局將透過線上平台於2022年11月26日至2023年1月31日舉辦「STEAM 教育博覽會2022」,活動獲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專上院校、學校議會、專業團體、非政府組織及其他政府部門作為支持機構。博覽會以「激發創意思維 • 推動科技創新」為主題,通過展示和表揚學生綜合應用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成果及分享學校推展STEAM教育的經驗,以提升學生對創新科技的興趣,發展他們的創意思維和開拓與創新精神。博覽會分為實體「開幕禮暨座談會」及「線上活動」兩部分。
「線上活動」方面,有
(1)學校展覽專區 — 展示不同中小學的STREAM 發展
(2)學校展覽問答遊戲 — 同學觀看學校展覽專區內的影片後以Google Form 作答
(3) 線上講座及工作坊 — 不同人士對STREAM 發展的分享
相關連結:http://www.steamedufair22.hk/
STEAM 教育博覽會2022 - 學校展覽問答遊戲連結:https://forms.gle/XAuqQYB2rTas9jo97
歡迎同學參加!
創科博覽2022
團結香港基金將舉辦第四屆創科博覽大型展覽,全面展示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博覽展品涵蓋航天科技、陸地科技、深海科技以及智能科技與生物科技等領域,透過融合實物、模型、數碼互動等多種元素,展現全香港市民眼前。
展期:2022年 12月12日 至 12月22日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3F-G 展廳
無需登記,免費入場
《創科博覽2022》官方網頁:https://ourhkfoundation.org.hk/zh-hant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喔!
讓生命改變生命
最近在網上有一段短片,令我有感而發。
片中主角是一隻天生後腳180度向上彎的小烏龜Felix 🐢。因為身體的殘障,令它不能像其他龜仔一樣,容易地找食物吃,簡單的説「輸在起跑線」了!
幸好有位有心人Randy Betz,他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幫Felix解決行動不便的問題,經過不斷的試驗,終於想到為Felix 裝「義肢」- 用膠水把齒輪安裝在Felix的後腳位置。Randy Brtz真有心,他不但設計了「義輪」,還照顧Felix的感受,設計了多款各式各樣的「義輪」給Felix使用。
Felix 的故事後來給人寫成故事書,這些書更給殘障人士帶來一點點鼓勵與支持。
說了這麼久,這跟STEM 有什麼關係?🤔
其實Randy Betz 為Felix做的,正正體現了STEM的精神,透過觀察,動手做,不斷嘗試與失敗去解決困難。STEM科除了學習技術上知識,更希望同學能把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去幫助別人,體現博學展能、推己及人的美德。
元宇宙萬人觀賽 球迷「身臨」卡塔爾
Z 世代 VR睇波
世盃🏆近在眼前
Z 世代 VR睇波
世盃🏆近在眼前
2022 年卡塔爾世界盃在球迷的期盼中拉開序幕,今次是首次在北半球冬季舉辦的世界盃,也是首次使用VR設備觀賽的大型體育賽事。👏
在後疫情時代,卡塔爾世界盃透過「5G+VR」的應用,不但為無法親自到場的球迷提供了虛擬空間的體驗,而且還可以在各類元宇宙的足球虛擬空間裹,和各地球迷互相交流,彌補了隔著屏幕缺乏氛圍感和沉浸感的不足。
據京東的銷售數據顯示,世界盃開始的近一周,VR 眼鏡交額同比增長超50%!
據了解,本屆世界盃,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和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兩家授權轉播平台都不約而同的注入元宇宙元素。用戶不僅能實現萬人同屏觀看世界盃賽事、感受足球⚽️文化,還能「穿梭」於天空競技場、激鬥足球場、觀賽迪廳等。
在Z世代下,日新月異的科技已不知不覺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帶來歡樂。期待下一屆的世界盃有更多不同的新科技應用!
來源:
1)大公報 A11 專題 2022年11月30日
2)https://inewsdb.com/數碼/讓元宇宙走進現實應用!2022年塔爾世界盃狂歡/
TVB新聞透視 |智能時代
有人工智能幫手,豬農可以安坐辦公室,醫生在幾秒內,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病情。雖然好處多多,但都有顧問公司預計,未來十年全球約八億個職位會被機械人淘汰,即使律師、會計等工作,部分崗位都有機會因為人工智能介入而被取代。疫情加速智能時代來臨,當生產力大幅提升,被取代的人手將來何去何從?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科技進步對勞工市場是危還是機?
STEAM教育博覽會2022
為配合大力推動STEAM教育,教育局將透過線上平台於2022年 11月 26日至2023年1月31日舉辦「STEAM 教育博覽會2022」,活動獲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專上院校、學校議會、專業團體、非政府組織及其他政府部門作為支持機構。博覽會以「激發創意思維 · 推動科技創新」為主題,通過展示和表揚學生綜合應用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成果及分享學校推展 STEAM教育的經驗,以提升學生對創新科技的興趣,發展他們的創意思維和開拓與創新精神。博覽會分為實體「開幕禮暨座談會」及「線上活動」兩部分 。
博覽會「線上活動」設學校展覽, 展覽圍繞「自動化設計」、「人工智能」、「大數據」、「可持續發展」及「智慧生活」等課題;將有超過70所中小學參展,當中包括兩所深圳市學校,讓兩地同學分享 STEAM學習經歷 。 教育局亦邀請本地專上院校及專業團體的專家講者,提供一系列線上講座和工作坊,內容涵蓋農業科技、資訊系統的應用、藝術科技等創新科技議題, 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參與。
線上平台設有「學校展覽問答遊戲」活動並提供遊戲說明,支援教師鼓勵同學踴躍參與博覽會活動,善用線上平台進行自主學習。學生亦可透過線上平台重溫活動內容,學習更多創新科技的知識。有關活動詳情,瀏覽網頁(www.steamedufair22.hk)。
31 Oct 2022
「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
為推廣社區內的創科文化,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署主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將於2022年10月22至30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
一連九日的嘉年華以「創科力量 夢想啟航」為題,設有一系列互動和教育活動,包括本地發明及研究成果展覽、創新科技網上工作坊、網上講座,以及互動遊戲等。
相關連結:https://innocarnival.hk/hk
有興趣不妨看看!
20 Oct 2022香港科學館e-通訊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e-News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藝術有理」科學家分享會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藝術有理」科學家分享會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藝術有理」展覽現正於添馬公園及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舉行。藝術家以科學理論和大自然中的數理結構為靈感,為展覽創作多組融合科學與藝術的大型裝置。科學推廣組希望藉著美麗的藝術作品,引起觀眾對科學的好奇心,並進一步探究當中的科學知識和保育訊息。我們將會舉辦兩場科學家分享會,分別邀請兩位年輕科學家,與觀眾分享香港珊瑚修復及大自然中的數學和應用。
第一節:珊瑚媽媽
香港的水域擁有不同品種的珊瑚,但由於珊瑚生活在水底,我們甚少有機會見到牠們,莫說知道珊瑚的生長情況和環境。科學推廣組希望藉陸地上的藝術品《珊瑚無極》,引起觀眾對珊瑚的關注。我們邀請了人稱「珊瑚媽媽」的港產珊瑚專家崔佩怡教授,為我們介紹香港珊瑚的生長情況以及她的研究團隊如何利用有性和無性繁殖技術修復珊瑚。科學推廣組助理館長亦化身為記者,到訪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探訪由崔教授及團隊所培育的珊瑚BB,了解牠們由出世至回歸大海的過程。
日期:24/09/2022(六)
時間:下午4:00 – 4:30
講者:崔佩怡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珊瑚學院創辦人)
第二節:大自然也懂數學
我們所認識的數學可能只是常用的加減乘除或是一堆抽象的數字和符號,其實大自然中蘊藏著很多數學。藝術家就是從中得到啟發,為展覽創作出數件融合數學與藝術的裝置。大自然懂得應用數學以呈現最有利的結構或設計出利於生長的模式,到底數學還有甚麼用途呢?科學推廣組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雷樂銘教授,與觀眾分享大自然中的數學和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各種有趣的應用,希望觀眾在欣賞由數學概念啟發的藝術作品的同時,多加留意身邊的數學知識。
日期:24/09/2022(六)
時間:下午5:30 – 6:00
講者:雷樂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教授)
語言:粵
形式: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參加辦法
現場參與*
地點:香港科學館一樓演講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
名額:每節250人
免費活動,即場入座,座位先到先得。確實入場名額將按屆時社交距離措施而定。
網上參與
毋須報名,透過以下連結即可收看網上直播。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qkpost
YouTube:https://youtube.com/c/QKPOST
*除獲豁免人士外,所有人士進入博物館前必須利用手機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並須符合「疫苗通行證」實施的相關要求,有關「疫苗通行證」的詳情可參閱www.coronavirus.gov.hk/pdf/vp_t1_CHI.pdf。
*有關惡劣天氣下的特別安排,請留意「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藝術有理」展覽網頁。
23 Sep 2022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 STEM教育公開講座
科學館將舉行一系列的講座,與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有關,同學請多加留意。
數碼🧬🦠醫療科技前瞻 (5/10/2022)
指引太空🪐探索的地圖 (12/10/2022)
太空🌔天文學入門 (19/10/2022)
第二次量子革命和量子💻電腦 (26/10/2022)
生物訊息學在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9/11/2022)
老人醫學🩺💊與樂齡科技 (30/11/2022)
單車🚴♀️空氣動力學 (7/12/2022)
網上參與:毋須報名👏👏
留意香港科學館的Facebook專頁或Youtube Channel即可收看實時網上直播
消暑🌞大法 - 科學篇
天文台昨日錄得入夏以來最高的攝氏35.6度,今日又迎來大暑。🔥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
除了暢泳🏊🏻♀️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降溫呢?🤔
有!
1)
原來一張濕透的紙巾或利用物理降溫法-鹽🧂加水就能令汽水快速變凍,真神奇!
【降溫大法】夏日炎炎凍飲急凍大法 一張紙巾令罐裝汽水快速變凍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09995/
2)
或者穿對光反射率高及吸收率低的顔色衣服,如白色、黃色🟨、灰色⬜️及紅色🟥都是較好的選擇。嘩,穿錯顏色衫表面溫度可相差成20度🥶!
【夏天消暑】實測6種顔色衫戶外曬5分鐘溫差可達16°C 專家推介3種顔色助消暑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290027/
3)
又或者留家自製雪糕🍦,材料很簡單,有糖、牛奶🥛、忌廉、密實膠袋和最重要的冰🧊和鹽。利用鹽跟冰塊可以急速降溫的原理,當鹽與冰比例是3:1時,溫度最低可以降到攝氏零下21度。真是一個不錯的親子活動呢:)
Making Ice Cream with Science
https://m.youtube.com/watch?v=i_IMvzu9BD0
大家記得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及準備小風扇降溫,辨清是中暑或是確診新冠,多多保重!
熱浪襲港|林永和:有市民低燒頭痛求診 屬早期中暑或輕微熱衰竭
https://hd.stheadline.com/amp/news/realtime/hk/2357643/
【暖男爸爸】️🙏👍
日本一位IT爸爸🙎♂️,設計了一盞貌似蜘蛛🕷️的機械人💡燈,原本目的只是為了夜晚陪女兒去廁所,讓女兒不用怕黑。雖然外形驟眼看有點恐怕🥶,但蜘蛛腳配上正方形的大頭燈,移動起來,卻令其女兒覺得相當可愛,晚上去廁所時,有發光蜘蛛陪伴,也不再害怕。
雖然機械人基本上還是需要人手用遙控裝置操縱,但機械腳可以根據要求,改變移動速度和姿態。身為IT達人,爸爸設計機械人時,還透過物理模擬器,測試機械人移動時的效果。在向機械腳下達「慢慢前進」、「迅速轉彎」等指令後,它就能自動產生合適的步姿。例如它在和年齡大一點的小孩互動時,移動的腳步會比較迅速、大膽。在與幼童互動時,則可切換到小碎步模式,移動也更為小心。
除了燈,機械人還可裝上玩具收納籃、吹風筒、紙巾盒等,令各種家居用品實現「可移動化」。
同學仔,不妨試試像這位爸爸一樣,利用創意,所學的科學及科技知識,DIY 一份窩心禮物,送給親人吧!
祝父親節快樂!🎉🎁👨
19 Jun 2022DIY 復活蛋🐣
復活節假期來了,大家不妨在家試整復活蛋🥚呀!
主要材料:
飽和明礬溶液 / 色素 / 白膠漿 / 乾淨的雞蛋殼
科學原理:
先把明礬種子「種」在雞蛋殼上,透過結晶法(crystallization),明礬晶體會在種子上結晶變大。
小知識:
明礬是什麼?🤔
明礬,又稱為白礬,化學名為十二水硫酸鋁鉀,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複鹽。無色透明塊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溶於水,藥材舖可買到的。
它不只用作化工原料,還可用於淨水。(中一同學仔,還記得淨水器製作嗎?)
中醫認為明礬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止血止瀉,清熱消痰的功效。
此外,它是傳統的食品改良劑和膨鬆劑,常用作油條、粉絲、米粉等食品生產的添加劑。
(注:圖片由以下片段內截取)
12 Ap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