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友及遊民為以前對無家者的稱呼,現在改名為無家者。因為「家」在台灣社會當中,除了實體建築之外,還有親屬關係網絡的意涵。「無家者」或許是一個更適合的名詞,因為他們只是欠缺一個遮風避雨的方寸之地,只能在外流盪。在我們社會中,因貧困而陷於居住困難的人並不限於露宿街頭者,有更多的人夜宿在收容中心、網咖、二十四小時的營業場所(速食店、便利商店)、廉價旅館、三溫暖、以及惡劣擁擠的租屋環境。這些人和露宿街頭者一樣處於極度赤貧的狀態,只是勉強保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但是稍有個風吹草動便會失去住所,流落街頭,幾乎不被大眾及社會所重視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但在沒有被重視的狀態下就幾乎等於不存在,也難有社會資源挹注給他們,所以透過這次的機會,我們製作出十分鐘的紀錄片來讓大家認識不一樣的無家者,翻轉大眾對他們的印象!
(編輯者:郭書睿 鄭詠心)
←我們以視訊簡報方式 向義校介紹芒草心組織
←義校在向我們報告他們的研究專案
The Homeless after feathering and transformations
你對於無家者的定義是什麼? 是窮困潦倒,還是不思進取?
這次,我們將前進萬華,採訪曾經是無家者
現在則擺脫過去身分的飛機先生,他成為一名講師
將他的人生,如細水長流般的,如故事般慢慢的,傳達給聽眾
讓大眾了解到,無家者並非如他們所想的不堪,並改變他們的想法;
除此之外,我們也有訪問芒草心的社工,了解到他們如何協助個案,
接下來就讓我們介紹紀錄片的整項計畫吧!
(編輯者:陳詠心 鄭詠心)
紀錄片計劃書
紀錄片成品
曾經為無家者
現為大誌雜誌員工
芒草心真人圖書館講者
芒草心社工
曾經參與過真人圖書館及街遊活動計畫
這是我們以無家者為中心拍的一個紀錄片
裡面記載非常多關於無家者的生活
以及社工如何接待無家者的部分
也包括了萬華在地的街景
從片中能發現 即使有了關懷無家者的組織
但還是有很多無家者露宿街頭
這支紀錄片是希望能讓觀眾了解無家者的過往和困境
也希望能了解當代無家者的難處
(編輯者:陳詠心 湯潔)
🎈 飛機先生演講拍攝
🎈 訪問社工曼曼
🎈 訪問飛機先生
👣 龍山寺地下街走訪
👣 龍山寺地下街走訪
👣 芒草心入船廳🚢
👣 與受訪者飛機先生&曼曼合照
分享TIME ✐.ɴɪᴄᴇ ᴅᴀʏ ~
很開心能參與這次這次的活動,原本自己對於無家者有很大的誤解,總覺得他們是社會上的負擔,但經過這次的聽講,我發現原來貧窮可能離我這麼近,社會上有一群人可能因為健康問題、突然的變故、大環境的衝擊,不得不在街頭生活。我相信沒有人是願意當平窮人的,沒有人然而太多的誤解,讓無家者返家的路困難重重,這次活動讓我更了解貧窮文化、無家者的人生縮影、同時探訪萬華的百年風華,打破貧窮與髒亂的印象。
我們這次的目標是無家者的生活,這次的活動我認識到很多有關無家者的事情,他是因為什麼原因成為了無家者又是如何振作起來,這次的主題在一開始讓我感到是否非常的困難在疫情下是否可以好好的完成這次的活動,萬幸我們趕在停課前完成了,謝謝芒果心的協助我們才可以完成訪談,在這個時代要一個人活著不依賴他人,可是太自大的事,人可是群居動物,總之飛機先生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十分波折,也十分精彩
學期最開始的時候,老師與我們講說要製作紀錄片,自己的內心是拒絕的,畢竟「紀錄片」和「短片」這兩個性質完全不一樣的,在我以前經驗裡面都只是製作小影片的作業,而「記錄片」不論是攝影手法或內容設計,都於我們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同時也是一個讓我們那個學習的珍貴機會。老師考慮到我們對於拍攝紀錄片沒有經驗所以在專門有情職業拍攝紀錄片的老師來做講作方便我們之後可以順利執行我的專題規劃。
前期的準備計劃好不容易完成了,我們也與芒草心協會(訪談對象)排定了拍攝時間,就進入到專題裡面最重要的部分!開始拍攝記錄片,過程中我們因為是要一次就收集所有可能需要的影片素材,所以幾乎一路上我們都會盡量的紀錄,確保最後統整時素材是有足夠內容的,而紀錄片主角們的拍攝活動,因工作分配的因素,我大多都是負責側拍組員及不同視角的攝影畫面,總體來說還算比較輕鬆的,有一個比較難的地方就是在於捕捉較特殊的視角時,自己要同時確保畫面的呈現足夠清晰和收音清楚的部分。
後期剪輯的部分雖然我不是主要負責剪輯者,但我盡量幫忙分擔一點紀錄片前面帶大家進入正式進入紀錄片前的一個小短片幫忙上英文字幕,其實在這短短的一到兩分鐘的影片裡面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用英文字幕,因為他是講中文,所以我們需要去翻譯句子,但如果都是依靠翻譯軟體話,有時候翻譯出來的句子沒有那麼通順,而且甚至有時候會有語法錯誤的問題出現。所以必須自己要一個一個去矯正,然後因為還要配合前面已經有了的中文字幕,所以在位置上跟字的大小就會對的比較麻煩一點。
剛開始覺得這個題目超難做,因為看別人的紀錄片都拍得很雄偉壯闊,所以當初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的任務。不過,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學了拍攝技巧,學了如何訪問,這才得以完成這次的紀錄片。到了當天約的訪談時間,還是有點緊張,因為約的時間還沒到,我們就先去拍萬華街景,在一條騎樓走道上,有很多的無家者在那,我們就拍,然後他們就看我們,真的很恐怖,感覺他們一群人會衝上來打我們的感覺(晚上更恐怖)😓
接著就是訪談時間了,飛機先生人超好,知道我沒帶椅子還借我椅子坐!
做好一些事前準備後我們就開始拍,飛機先生把所有無家者的經歷講出來,我也聽得入迷,他就像是一本故事書,裡面的文字就是他的人生,都是一點一滴淬煉而成的,就像一杯茶,香醇而有韻味,正當我還沉浸在這故事當中時,就這樣訪問結束了。
接著我們訪問了芒草心的社工--曼曼,他也告訴我們該如何默默的幫助無家者,也讓我們了解社工這個職業在做什麼。在最後,我們聽著飛機先生的故事,靜靜地聽著,那些刻苦的歲月。
一開始知道專題要做貧窮的時候,真的很沒頭緒,其實也不知道要幹嘛,老師就說每一組找一家這方面的非官方組織,我們這組很快就選擇了芒草心,一方面是我們認為他們的服務對象無家者和貧窮的關聯很大,另一方面是我們覺得和社會很貼近,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芒草心,選定了之後,我們開始了解他們的歷史、經營策略、合作企業等等。
由於我們認為線上的了解過於侷限,而老師剛好有辦法幫我們這組聯絡芒草心來一場線下的故事分享會也就是他們推的「真人圖書館」,我們藉此機會認識了芒草心的社工冠冠以及飛機先生,當天我們就初談了一下我們想要拍紀錄片的想法,他們同意之後,就開始了後續的詳談,但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開始打電話到芒草心他們都說沒辦法處理,打電話給冠冠卻都跟對方錯過時間,寄了Gmail到芒草心也遲遲沒有回覆,後來才知道我們應該是寄Gmail給冠冠會比較快,那時候紀錄片拍攝日期一直定不下來,但紀錄片繳交日卻近在眼前,當時真的很緊張,還好冠冠即時邀請我們去參加一場「真人圖書館」的演說,讓我們在那時候可以去拍攝我們紀錄片的內容,真的是一場即時雨哇。
拍攝當天其實蠻有趣的,但也蠻累的,我們先到龍山寺周圍去拍攝取景,找尋充滿無家者的街景,但因為我們只是想要取景,所以沒有爭取所有路人同意被拍,在拍的時候就有點害怕,怕他們不想被拍就來打我,但還好什麼事都沒有,只是我自己的想像而已,不應該以貌取人的,何況做這個專題,就是希望大眾對無家者們改觀,結果我自己就產生了一個既定印象,那不了解的人又怎麼不會呢?這讓我更確定要付出自己的力量了!
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工程是剪片,因為剪片通常只能一個人操作,而且我們的設備也沒有很好,要剪的好看就是一件蠻困難的事,而且在討論誰要剪片的時候,真的是歷經了一小段過程,而最後就是我接下了這份工作,我剪片從一開始也不知道要怎麼剪紀錄片,所以我就上網看了很多紀錄片,學習一下紀錄片大概是什麼樣子,之後我才進行一系列的挑選片段、音軌、字幕、轉場、特效...等工作,這些幾乎都是我一手包辦的,我那時候經歷了好漫長的一段剪片時間,有空檔我就剪,像是放學、一整天的假日、段考前的空檔、段考完線上上課好幾個課間20分鐘,或是有些比較沒進度的課我也偷偷剪(對不起老師!以後改進!),還有好幾個熬夜的夜晚,只能說這個影片已經是他最好的狀態,也是我的心血,我知道這個影片可能可以更好,但我已經盡力了,我剪完是感覺看到電腦就想吐的那種(好啦 有些誇張 但就是有些反感)但影片成品出來還是滿滿的成就感,我還是很喜歡的;以前從沒想過影片不是拍完就好,還要篩選,我們影片可用素材如果全部都剪進去大概是40分鐘,我很盡力刪,也和小組討論哪些要留哪些可以不用,真的感謝他們給我許多意見,影片大綱好了以後,最最麻煩的一定是上字幕,我原本想說自動上字幕應該很快,結果很多根本識別不出來,最後是我一句一句聽然後key出來的,而且因為當初拍攝地點沒選好雜音很多,好多句都要聽好多次,但還好都很順利的輸完了,然後因為要中英字幕,所以我有請組員幫忙,真的感謝詠心們幫我翻譯字幕,讓我能比較快的完成作業,總之雖然影片剪輯部分大部分是我弄的,但也少不了組員的幫助,真的很喜歡這些組員~
這次專題真的學習到很多能力,像是聯繫合作對象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剪紀錄片都是我最大的收穫!
在這次的無家者專題中,我們從寒假就開始準備關於芒草心的組織調查:經營策略、企業合作、扶貧做法等等,其中在搜尋關於「企業責任」是花費最久的時間,因為這需要去觀看一些芒草心和民眾訪談的影片,透過他們的問答影片,才能去深入瞭解芒草心的想法,而我覺得他們的看法很棒,因為他們希望的是降低對捐款的依賴,配合無家者的優勢,發展大眾教育活動,讓他們能回歸社會,自力更生,一方面能幫助無家者,另一方面也減少政府的負擔。我們在與意校視訊交流分享芒草心組織時,他們對組織有許多好奇,幫助弱勢群體和減貧的看法也和我們類似,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找出雙方簡報中不足的地方,互相提升,是一次很棒的經驗。
在製作紀錄片中,我們的預計完成時間只有大約一個月,所以真的十分倉促就要把紀錄片拍攝並剪輯完成,首先我們做了一份紀錄片企劃書,將採訪大綱與拍攝邀請函製作出來,但發現我們要採訪的問題似乎都無法聚焦,後來透過持續的內部討論才將十個問題由淺到深列出來,但原本以為接下來會順利進行的拍攝,卻又因為每個人可行的時間不一,遲遲無法找到共識,還好芒草心組織裡的社工-冠冠,邀請我們到艋舺入船廳參加「真人圖書館」的活動,並利用空閒時間讓我們訪談拍攝,這才解決了這燃眉之急,真的十分感謝他們的幫助,否則這次的紀錄片絕對無法如期完成。
在拍攝當天,我們也到了入船廳附近取材拍攝周圍環境,其中到了萬華大公園,當真的見到無家者生活的地方時,是震驚的,因為沒有想到住在那裡的無家者數量有這麼多,有些在吃飯,有些鋪了紙板躺著睡覺,第一次親眼看見人間疾苦。藉由這次的紀錄片專題製作,翻轉了我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貧窮只是一種狀態,不是身分。」在深入瞭解關於飛機先生的生命歷程後,也讓我知道關懷不應該是施捨,而是抱持同理心的尊重。
˚✧ 完整成發影片 ✧˚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