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北屯區文心國小推動低碳環境教育實施計畫
壹、 計畫緣起
依據臺中市政府103年8月25日中市教體字第1030068286號函及依據「臺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第二章第7條規定,為促進本校所有教職員及學生等成員瞭解社會與環境之相互依存關係,增進成員對環境倫理之重視,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培養環境公民及低碳環境學習社群,以達正確概念及習慣的養成,本校應推動低碳環境教育相關事項。
貳、 計畫目標
l 情境一:永續校園
藉由本實施計畫,推動本校實施節水節電及搭乘低碳交通工具等低碳簡約生活方式開始,共同響應本市低碳城市推動,促進國民健康、永續環境,進而減緩、因應、調適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影響。
l 情境二:推動環境教育校園
藉由本實施計畫,利用外部資源整合(產、官、學),並以教學活動設計(教案、教具設計、多媒體教材等教學活動運用)為基礎,自學校教育體系中深化國中小低碳環境教育。並經由點(中心學校)、線(伙伴學校)、面(中小學)推廣國中小低碳環境教育,並將成果往上延伸到國中、往下札根到幼稚園。並運用社會資源推動綠色能源教育到社區。響應本市低碳城市推動,促進國民健康、永續環境,進而減緩、因應、調適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影響。
l 情境三:推動生態校園
藉由本實施計畫,以生態教育為發展特色,透過生態環境的營造與觀察,提供孩子探索、勞動的環境與場域,以大自然為師,響應本市低碳城市推動,促進國民健康、永續環境,進而減緩、因應、調適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影響。
參、 實施對象及分工
一、本校所屬各處室及全體師生。
二、本計畫工作分配如下表所示:
肆、 實施期程
自103年9月11日起實施。
伍、 辦理方式
一、 執行低碳環境管理計畫
(一) 有關建構及修繕房舍、設施、場所,須採行綠建築觀念,並營造本土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
(二) 針對學校走廊、牆面、圍牆或圍籬進行綠化作業。
(三) 空地面積(扣除球場及跑道面積)採用透水鋪面(如草地、植草磚、透水磚)。
(四) 針對建築物日曬面進行隔熱或遮陽(裝外遮陽、外牆隔熱以及隔熱貼紙等或採自然方式如垂直綠籬)之改造。
(五) 推動多採自然通風或使用電風扇,並建立空調使用之標準,宣導冷氣溫度控制應適度。
(六) 推動低碳環境稽核實務,以強化低碳環境管理。
二、 低碳環境教育宣導及活動
(一) 設計低碳概念教材融入課程教學。
(二) 辦理低碳環境相關教育之課程、演講、討論、網路學習、體驗、實驗(習)、戶外學習、參訪、影片觀賞、實作或其他活動。
(三) 透過各種集會、學校刊物、學校網頁、電子報宣導,提高執行順暢度。
(四) 定期舉辦跳蚤市場活動,減少廢棄物產生量。
(五) 利用校內綠地空間,推動各項學生生態體驗活動,如開放蝴蝶園區。
三、 編製低碳環境教育教材、文宣及低碳生活守則
(一) 低碳環境教育教材、文宣
1. 於佈告欄張貼節能減碳相關宣導文宣。
2. 建立校園植物資料庫,除設置植物解說牌外,並印製文宣簡介。
3. 利用廢棄物形成觀賞景觀。
4. 推動校園內廚餘再利用並以堆肥種植花草、蔬果。
5. 製作鳥類巢箱,提供生態觀察機會。
(二) 低碳生活守則
隨手關水不浪費,電燈隨手關了沒,
推動步行不怕累,雙面用紙省資源,
空調溫度有範圍,自備環保碗筷杯,
垃圾資源要分類,節能減碳簡單會。
四、 低碳環境教育研究及發展
(一) 營造校內自然生態園區,落實環境教育。
(二) 打造生態池,讓師生近距離觀察水生動植物,落實環境教育。
(三) 蒐集整合在地及外在低碳環境教育資源,營造國中小低碳校園教育環境。
(四) 落實低碳環境教育到校示範教學,協助教師增進課室教學能力並協助解決教學疑難問題,提升教學知能。
五、 低碳環境教育社區交流與合作
(一) 結合社區家長及志工推動低碳教育工作。
(二) 配合社區環境打掃計畫,實施維護清潔低碳教育。
(三) 不定期以低碳環保為研習主題舉辦教育講堂,提供學生眷屬參與。
(四) 推動永續校園理念,邀集家長或志工參與,將永續校園的理念與實務,藉由宣導帶入社區及家庭。
六、 低碳環境教育人員之培訓
(一) 積極鼓勵人員參與相關單位舉辦之研討會、成果發表會。
(二) 鼓勵低碳環境教學活動,或運用教育部或環保署等編訂的環保輔助教材、教案及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
(三) 積極鼓勵老師參與低碳環境教育教學研習及教材教法實作工作坊,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四) 加強教師對低碳環境教育教育教材內容的了解與分析。
陸、 自主查核
編制節能減碳任務推動小組,定期檢討實施成效。
柒、 預期效益
一、營造優質的低碳環境教育學習環境,並藉由概念認知與價值澄清過程之施予,提供教職員了解及讚賞低碳環境理念。
二、提升教職生員低碳環境知識,並進而提升其低碳環境覺知與態度,以期能將之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正向環境保護行為,並有效解學生活上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三、提升教職生員對環境之敏感度,藉由自然觀察或體驗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檢視對於環境的態度與作為,並達到低碳環境典範之願景。
捌、 本計畫經校務會議決議實施,修改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