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Jul 6, 2017 2:47:49 AM
由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主辦,本會與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共同協辦之「2020高教新視界:全球創新與新課綱後的下一步」實務研討會,係於2017年5月26日假淡江大學台北校園辦理,本會由陳伯璋前理事長、吳清基常務理事、薛雅慈教授等人代表出席會議,並擔任主持人或發表人。本次研討會邀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李彥儀司長以「台灣高教創新相關政策發展與展望」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邀請Minerva School亞洲區代表Kenn Ross以「Minerva School無校園大學的全球趨勢與發展」為題分享國際經驗。此外,尚辦理高教創新實務發表(海報發表、輪站互學、圓桌討論)、高教未來學習工作坊、以及2020大學新視界:綜合座談等活動。
(一)活動緣起與目的
全球已進入二十一世紀十多年的今日,人類學習方式已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學習的時空因跨越疆界而不再受限,學習的管道因網際網路而無所不在,學習的方式因高教普及化中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而更趨多元,在全球知識經濟與創造力為主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大學辦學如何創新?大學的學習與教學如何翻轉?以培育符合這一世紀人才所需?實為全球高等教育學界與業界共同關心的議題。
面對未來,大學如何培養能因應複雜變局的人才?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在全球變遷的脈絡中,亦不斷思考如何創新迎向未來。例如美國州立大學與學院聯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在2010年起推動「紅氣球計畫」(Red Balloon Project),希望透過此計畫來凝聚全國大學的力量,共同探討並想像未來大學教育在數位時代的各種可能性。日本文部科學省為引導大學能積極回應社會各界的期待,自2013年起推動「大學作為地方知識基地計畫」,其主要目的為:以大學來促進地方發展;以地方發展作為活化大學教育與研究的議題來源;讓大學生從真實世界問題解決的過程來培養行動力。此計畫宣示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大學教育革新的決心,也重新重視大學生經驗學習的重要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2014年發表了「MIT教育的未來」(the Future of MIT Education)報告書,由師生共同提出了出多重要建議,例如:提供模組單元化 (modularity) 的課程並研擬新的學生評量方式;建立大學部服務學程,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至現實社會;提供模組化(modularity)課程及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支持MITx線上課程學習者所成立的網路社團,創造持續的知識交流平台等。向來以自由與創新校風聞名的美國史丹佛大學,於2014年邀集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一同腦力激盪,試圖勾勒出令人驚豔的未來學習樣貌—「史丹佛2025」,其想像藍圖的四大主軸為:一、從線性到開放環型的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二、有彈性的教育歷程(Paced Education));三、翻轉軸心(Axis Flip);四、有意義感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整體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大學和學習的想像。同年2014年美國高教另一創舉是,由猶太裔美國人40歲的班.尼爾森(Ben Nelson)募資推動了Minerva Schools計畫,主要教授目前大學最弱的思考能力。Minerva Schools於2014年全球招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報考,錄取率2.8%,比哈佛還低。Minerva總部位於舊金山市中心,只有一層辦公室。沒有校園與教室,所有課程都在線上的「主動學習平台」,學生們可以自己選擇在任何有網路連結的地方上課。教授可以經由視訊,在螢幕上與每一位學生面對面討論,完全是一種新型態的大學。近幾年,台灣高教政策上啟動創新的機制亦不在話下,舉凡教育部之前的高教創新轉型計畫、以及最近的高教深耕計畫,也都顯示了政府啟動高教創新機制的決心與行動。
在全球化國際相互影響的年代,當前台灣的高教發展,不僅要經常關注於全球高教變遷,亦需要面對我們國內重要國民教育整體結構性改變。當今最全面式撼動整體學生學習內容的即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上路及大學考招的變革,新課綱將於108學年上路,首屆新課綱畢業的高中生將於2022年前進入大學,大學端因而應於2020年準備好啟動迎接新課綱畢業生進入高教的準備,試問:大學都準備好了嗎?大學教授們都了解未來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後學生的改變嗎?了解未來新課綱下的學生愈來愈大學化,愈來愈多選修課程、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彈性學習嗎?是以本研討會以「2020高教新視界:全球創新與新課綱後的下一步」命名,希望透過關心台灣高教發展人士的集思廣益,來關照全球高教變遷,也思考國內重要教育革新—新課綱後高教的下一步。期許大學與國教界攜手共思共創高教的創新未來。
(二)辦理型式
研討會辦理型式分為專題演講、高教創新實務發表(海報發表、輪站互學、圓桌討論)、高教未來學習工作坊、以及2020大學新視界:綜合座談等四部分。
1.【專題演講】
邀請教育部高教司官員主講高教創新相關的政策與展望,並邀請國際Minerva School的亞洲區代表Kenn Ross分享國際經驗,促進我國高教在地深耕與全球視野的展望。
2.【高教創新實務發表】海報發表、輪站互學、圓桌討論
分為四個主題,其中場次A、B、C、D主要為過去優質經驗分享,場次E為全新的創新構想。以上場次同步於五個場地進行,由發表人進行海報發表,參與者可以到各空間進行輪站互學,最後每個場次主持人進行圓桌討論,統整該場次結論。
(1)場次A:大學與高中策略聯盟,攜手創課程—大學與高中在新課綱中合開各種課程的可能性。
(2)場次B:大學跨領域的課程、教學、人才培育機制—大學教務或通識的跨領域作為。
(3)場次C:自發學習、互動學習、體驗學習等創新學習機制設計—大學教發中心或書院的創新學習。
(4)場次D:大學創新轉型、學用合一與在地鏈結一–產學合作或區域服務的創新。
(5)場次E:其他實驗、新型態大學的想像–歡迎社會各界提出新型態大學的各種想像。
3.【高教未來學習工作坊】
10年後的台灣高等教育會是什麼樣貌?除了翻轉教學、磨課師、跨領域學程、拚研究論文,我們還能有哪些不同的高教未來想像?我們又希望它是什麼樣的未來?現在有可以做些什麼,讓理想中的高教未來成真?本工作坊係運用「未來學的系統性方法」,邀請您與其他關心高等教育的夥伴一同共創3~10年後的台灣高教新視界。
4.【2020大學新視界:綜合座談】
就上午場所有海報發表進行綜合討論,聆聽與會者對我國高教創新未來的進一步期望。
(三)參與對象
關心台灣整體高教發展、關心全球高教創新、關注新課綱後下一步的學術界、大學行政人員、大學教發相關單位、高中行政或教師、學生。
(四)辦理成效
一、促進學術界及社會大眾對於台灣高教創新相關政策與實踐的了解。
二、增廣國人對於高教創新實踐的全球視野。
三、藉由與不同學校、系所及教師的課程或學習創新推動的分享、回饋與討論,相互觀摩學習,激盪更多創新想法。
四、思考新課綱實施後高教更進一步創新樣貌,以增進大學與高中端的攜手合作。
五、透過大學對於新課綱實施後各種課程實施的可能性,培養台灣學生學習的深化連結與整合。
六、藉由大學各方面系統變遷的可能性想像,勾勒我國高教更創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