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Jun 30, 2017 8:47:21 AM
本會與台北市立大學及台灣教育大學系統於2014年12月14日在台北市立大學合作舉辦「2014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大學校務治理研究」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之重要內容如下:
(一)緣起
處在全球化與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大學及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為了瞭解自己的辦學績效、政策成效、學生學習成果、學校財務與資源管理情形,都致力於蒐集這些大學機構治理與經營的相關資訊,特別是學生學習成果資料的蒐集,大多數的高等教育機構都積極在自身的分析與研究能力上投注大量的資源,因而造就了一種相對新興的專業,即一般所知的「機構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IR]),這種專業在大學校院中除了蒐集資訊,並在評量學生學習成果,建立證據為本的文化(a culture of evidence)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Volkwein, 2011)。
實際上,大學在「大學校務治理研究」,也可稱之為「機構研究」、「院校研究」(中國大陸)或「機關調查」(日本),主要是一種與傳統的大學治理模式具有不同取向和特徵的研究模式。IR可簡單定義為:「IR係指對大學的各項活動相關的資訊進行蒐集及分析,並有效運用該資訊系統以促進大學校務治理的決策機能之一種方式」。IR的發展脈絡雖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中期(Reichard, 2012),迄今也超過了一甲子的時間,但隨著高等教育在國際化下的競爭與快速變遷中過程,IR亦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跨國性的研究主題(日本私立大学協会附置私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1;Calderon & Webber, 2013; Volkwein, 2011; Yorke, 2004)。基本上,IR的核心目標,包含了內在的構成部分,亦即提供大學改善的依據(for improvement),以及外在的綜合目標,也就是做為績效責任(for accountability)的佐證等兩部分(Volkwein, 1999)。IR的內在方面,是指研究人員在大學校務治理研究中,可以透過幕後工作的方式,提供並支持大學領導者和決策者制定明智的計畫,設置合理的專業項目,以及做出與大學各領域發展相關的財務決策。在內容上,IR包含支持領導者學術領導、人事、招生、學生財務支援、課程、學籍管理、學生生活、財務、設施、體育事務、校友關係與對外公關等事項,其次,在外在績效責任上,經由IR,學校還可以提供政府主管部門所需之各項數據,以做為進行跨校間比較之依據(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IR], 2014)。事實上,學校也需要一個專責單位能把上述這些教學、輔導及行政支援系統全部都串接起來,能即時引導學生接受輔導,能即時發現教師的教學問題,能即時發現教育方案的效果。但這些都是有數據支持,能確保改進的措施可以有目標有步驟的被執行。
其次,就範圍而言,Volkwein(2011)提出了三個分析的功能組成了機構研究的「金三角」(golden triangle),此一機構研究的金三角也主導了大多數美國機構研究的實務,主要包括:
1.機構報導及行政的政策分析(Institutional reporting and administrative policy analysis);
2.策略性的規劃、招生及財政管理;
3.成果評量、方案檢核、績效責任、認可、機構效能。
再者,就步驟而言,IR重視以下四項重點步驟,其分別是:
1.蒐集與機構的業績(成果)相關之數據;
2.蒐集與機構的環境相關之數據;
3.蒐集數據、資料的分析和解釋;
4.將數據、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轉換成能做為大學校務計畫在制定、做決策所需之資訊。
最後,就功能而論,IR透過大量數據的分析,可以協助大學針對需求訂立目標,以進行專業的決策,強化其生存競爭的條件,並讓其在專業的實踐上獲致卓越的成效。例如透過IR來評量學生的成就以展現大學的組織效能(Volkwein, 2011)、或是做為知識管理者,以維護大學的數據和訊息等資料,並促進知識創造等(Serban & Luan, 2002)。因此,對於傳統的大學校務治理來說,IR不但具備了知識本位管理的精神,也帶有傳遞教育效能證據的任務。
由於IR的範圍涵蓋了大學校務治理的廣泛範圍,例如經營、財務、設施、課程與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等層面,各層面對於大學校務治理的最終成效,亦發揮重要的關鍵影響力。本論壇為求會議進行期間,與IR各層面相關議題之論文皆能得到充分討論之機會,因此,擬將IR之各項子議題,依系統開發、經營管理、財政與評鑑、以及學生成就及畢業生追蹤(Alumni Research)與IR研究的未來發展等議題,分為以下四項層面,俾進行議程之規劃:
1.大學校務治理研究(IR)系統開發與資料分析
2.高等教育經營改革、評鑑與財政層面
3.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與追蹤
4.大學校務治理(IR)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是以,本論壇擬分別邀請海峽兩岸之學者,就上述IR四大層面之各項議題,於學術研究、實務應用與案例分享上進行論文發表及研討。期待透過此一針對IR的充分對話,建立大學等高等教育學校/機構在校務治理及經營上觀念的革新,以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目的
1.促進兩岸高等教育學術交流
2.配合政府推動校務治理研究之趨勢,進行學術與實務之分享
3.凝聚臺灣教育大學系統成員學校之向心力
(三)指導單位
教育部
(四)主辦單位
台灣教育大學系統、臺北市立大學、社團法人台灣高等教育學會
(五)承辦單位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六)與會來賓
本論壇特邀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瀋陽師範大學、新疆石河子大學等9所大學,共計12位專家學者進行論文發表。
(七)研討會主題
2014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大學校務治理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八)研討會時間
2014年12月14日(星期日)09:00-17:00
(九)研討會地點
臺北市立大學公誠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十)參加對象
1.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及基隆市政府教育局人員。
2.各縣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高中職及大學校院教育人員。
3.各大專校院校務領導者及相關行政人員。
4.各大學教育相關系所教師及博碩士班研究生。
5.關心大學校務治理之社會各界人士。
(十一)舉辦效益
1.增進兩岸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在大學校務治理研究上學術與實務層面之持續性、深入性雙向交流與充分對話。
2.配合政府推動校務治理研究之趨勢,加強教育及研究人員掌握本議題之能力,以推動更具深度、更有效之大學校務治理研究。
3.經由定期舉辦各項論壇及研討會,凝聚臺灣教育大學系統成員學校,以發揮本系統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