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源斌
2009年大夥的熱烈參與西港香研習活動,之後打鐵趁熱,所以有各組輪流辦活動的提議。館長很慷慨地贊助後續活動,還建議我們一些好景點─嘉義新港、台南七股…等,所以我們有了這趟笨港之行,然而回來後忙著西港香的編輯工作,笨港被擱在一邊,一晃已經過了一年多,實在有愧館長的慷慨贊助,特為此文,聊表懺悔之意。
六月二十八日為了籌畫本次活動,幾位夥伴預先探路以決定行程,並且拜訪新港文教基金會,安排新港的行程。基金會成立於1987年,當初林懷民率領雲門舞集返鄉公演,謝幕時將演出費捐出來,促成基金會,起初的動機是藝文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社區改造的推手。基層組織從無到有、由下而上,為台灣民間推動鄉鎮建設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志工大隊正處草創階段,此次研習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第一站,別具意義。潔琪說明來意之後,基金會曾專員為我們介紹新港的諸多景點與案例,最後我們選定板陶窯、舊復興鐵橋、奉天宮、鐵路公園/新港客廳。感謝了基金會的協助,順利決定了新港部分的行程。
話說當天赴新港文教基金會之前,我們一車提前抵達嘉義新港,就先往北港溪對岸的雲林北港朝天宮晃了一下。由於西港香熱度猶在,這座媽祖廟自然引起我們的興趣,由於還要趕赴新港之約,快速繞了一圈後,向管理室詢問導覽事宜,沒想到朝天宮文化組紀組長知道我們是臺史博志工後,拿出他們最近搜羅到的老香旗,開始談朝天宮所蒐藏的文物,當下我們都認為朝天宮可以列入行程。不過我們先得回到新港,下午才又重返北港朝天宮確認行程。除了安排朝天宮的導覽之外,對街香客大樓的文物館也特別開放給我們參觀。紀組長看我們很有興趣,除了早上看到的香旗之外,還拿出朝天宮文物圖錄為我們解說朝天宮蒐藏的文物,展示館只是一部分,倉庫還有一些文物待整理,可以感受到朝天宮對文物保存的重視。
紀組長展示朝天宮保存的修廟過程文書,過去學者調查資料中的匠師柯雲,正確應該是柯訓,因為「雲」和「訓」的台語同音,導致口述記錄失誤以訛傳訛。
如果歷史可信的話,笨港的開發可能不比大員〈安平〉來得晚,歷史的發展卻因為北港溪的多次氾濫改道,使得笨港一分為二。水患之後,笨港南街居民遂東遷,形成笨新南港街,隨後名稱逐漸縮減成最後的新港街。我們探路當天的午餐聊天的話題談到笨港舊址到底在那裡,顯然笨南港舊址並不在新港街區,除了北港之外,北港溪南岸還保有一座二級古蹟水仙宮,位於新港到北港的半路上,於是大家決定順道拜訪這個南港舊街的老聚落。由於位於北港溪岸邊主堤防外,不在大眾化旅遊路線上,頗為與世隔絕分外顯得清幽空曠,彷彿進入古早的世界。我們運氣很好,水仙宮的主任委員正好在場,為我們導覽古意盎然的水仙宮;旁邊的笨南港天后宮正在大規模整修,雖然保有舊格局,整體外觀比較像新式廟宇;這是彰化南瑤宮的祖廟,也有相當的歷史。可惜的是,除了天后宮在整修中,水仙宮的維修也要到十月才會完成,目前不適合團體參觀,其實朝天宮的加入行程後,笨南港實在擠不進行程了。
探路行程在拜訪朝天宮後,已是過了下午三點,整個一天的研習活動這樣安排也夠密集了,活動行程算是定下來。回家後此行所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為一場笨港為主題的深度之旅作準備:https://sites.google.com/site/poonkan2009/home/references。
第一次舉辦館外長途志工活動,沒想到就遇上颱風,原定八月七日的活動,不得不延到九月九日才成行,造成館長無法同行,朝天宮的紀組長也因家裡有事無法接待我們,幾位當初探路的夥伴也因事無法同行,雖然我們依然照原定計畫進行,難免有點遺憾。
九月九日活動第一站先到新港文教基金會,由基金會張董事長為我們此行破題,談社區如何動起來。藝文展演從早期邀請國內知名團隊表演,到後來鐵路舞台的表演活動,培養社區文化種子;環保工作從早期的田園拾荒,到後來動員大量志工整理廢物成堆的髒亂地點,清理出五分車舊鐵道,成就了現在的鐵路公園,進而將鐵路公園的綠美化延伸到新港各個角落。早期少數人默默地付出,到後來義工成為社區架構的骨幹,成為社區改頭換面的力量,張董事長為我們上了一課志工如何組織的寶貴經驗。基金會三樓是社區學員作品展示區,內容相當豐富,一面參觀,張董事長又一面與我們分享很多經驗,不知不覺中我們多停留了半個鐘頭,才出發往下一站。
板陶窯是傳統工藝轉型觀光工廠的實際案例。平常裝飾廟宇、高高在上的交趾陶和剪黏技藝,在這裡轉化成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傳統技藝的傳承有機會創造出社區特色產業。展示館中有一張著名傳統匠師的傳承表,正好給我們稍後參觀奉天宮和朝天宮時,提供一種觀察角度看廟宇在不同時期匠師的特色。販售部的創意商品,與我們稍後在復興鐵橋旁堤防看到的巨幅公共藝術相呼應,傳統民間工藝普及到日常生活應該還有很多可能性。
復興鐵橋是跨越北港溪的台糖舊鐵道,從新港街區的鐵路公園至此,沿線舊車站都加以整頓保留下來,並規劃單車道,可以從鐵路公園租車騎到復興鐵橋南岸,陳董事長特別提到,當初在廢棄物堆積場清出來的鐵路公園,旁邊原台糖舊宿舍也改建而成新港客廳〈我們午餐的地點〉,沿線還有很多小故事,可惜沒有時間一一說故事,我們也沒時間一站一站踏查。在此卻令人想起三崁店糖廠和穿過臺史博園區的台糖舊鐵道,如果新港可以,我們的三崁店是否也可以?
復興鐵橋的北港溪南岸距離笨南港水仙宮和板陶窯都不遠,與雲林縣北港鎮隔著北港溪遙遙相望。根據當地耆老的說法,北港溪南岸的板頭村是清代諸羅縣笨港縣丞署的舊址。在復興鐵橋邊,有個科博館開挖的考古遺址,遺址以形似簡易車站的結構體保護起來,遺址內有古建築基址,並曾挖出大量的清代陶瓷器。北港溪在此河段形成曲流,位於南岸的板頭村和南港村是被攻擊側,正好解釋了歷史上北港溪的氾濫沖毀笨南港的事蹟,所以挖出清代遺物似乎是順理成章;位於北岸的北港是堆積側,主要街區在興建工程時,經常挖出古錢幣、陶瓷類破片,甚至有疑似碼頭岸壁、木柱和船桅之類的古物出土。稍後我們在朝天宮的文物陳列室有看到一些出土遺物,根據解說員許士能所言,實際出土數量已超過三萬件。歷史上古笨港開發的範圍與變遷似乎還有很多待解的謎團。
古笨港的謎團中最著名的就屬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之間的正統笨港天后宮之爭,即使仔細研讀兩廟的廟志,交相比對仍然是一頭霧水。如果不管雙方的正統之爭,這兩座歷史大廟倒是都頗有看頭。新港奉天宮的建築,感覺上新舊參雜不古不新;相對地北港朝天宮,歷代沿革有記載重修的主事匠師姓名,相當難得,顯示對文物保存相當用心,不愧其台灣寺廟建築藝術的地位。若就歷史地位作比較,依照朝天宮廟志所載,笨港天后宮自康熙三九年始建以來,直到更名朝天宮之後,始終位於現址;而依照奉天宮廟志,奉天宮於嘉慶十六年建廟,但是有一對乾隆四十年的龍柱見證其歷史,並且引用王得祿倡建的溪北六興宮廟方資料,謂「湄州來台三尊媽祖,元住笨港,分居新港大媽、北港二媽、溪北三媽…。」因此,奉天宮的歷史與朝天宮相比恐怕也不相上下,這還需要有更多的考證才可能撥雲見日。
新港與北港的對比饒有趣味。新港在傳統基礎換上新妝,以全新的元素來呈現民俗工藝;北港朝天宮則仍保有民間傳統藝術,連周圍的街區都還充斥古早菜市的氣氛。除了寺廟和歷史之外,兩個社會的發展似乎在朝向不同模式。在傳統社會中,寺廟扮演公共事務的腳色,北港仍延續這個模式,而新港則是由社區協會逐漸扮演重要腳色,這個對比不正是台灣城鄉發展新舊交雜最佳的寫照。如果將新港和北港本來是一個整體─笨港,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兩岸發展分道揚鑣;舊笨北港仍保有傳統,在傳統模式中摸索自己的路;新笨南港遷徙之後,以現代社區營造的觀念在改造自己。這個同源而殊途的對照組,應該還可引出更多其他有趣的話題才是。
笨港研習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