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笨港研習活動不僅行程緊湊,而且參訪的內容也是目不暇給,
回家經過幾天的消化沉澱之後,腦袋受到激盪一直轉得不停。
在此透過協作平臺與各位夥伴分享一些想法,希望藉此拋磚引玉,
引出更多話題,期待協作平台成為我們腦力激盪的平台。
新港文教基金會張董事長為我們此行作了最好的開場白,
從新港的社造經驗談到志工的使命,點出了此行的核心議題。
張董事長的魅力讓我們在基金會三樓的社區學員作品展示區,
不知不覺地多停留了半個鐘頭,希望大家藉此平台分享各自的感受。
板陶窯的展示讓我們靠近一點看─通常高高在上的─交趾陶和剪黏,
展示館將製作工廠與展示串成一氣〈可惜時間關係沒有實際操作〉,
並提供販售創意設計後的產品,將傳統工藝與社區產業融為一體,
此特色正好與奉天宮和朝天宮中傳統著名匠師的作品遙相呼應。
更驚豔的是,稍後在復興鐵橋的堤防看到社區美化的巨幅作品。
從寺廟藝術觀光、產業再造到公共藝術,新港的交趾陶剪黏藝術
讓我們看到民間工藝全面融入生活的典範。
從復興鐵橋到鐵路公園的台糖舊鐵道重新變裝,
背後不乏社區改造的寶貴經驗,可惜陳董事長沒有時間一一說故事,
我們也沒有時間沿線一站一站踏查,不過已經足以感受新港精神。
對於要推動三崁店糖廠復育的夥伴,應該值得再深入挖掘。
新港客廳位於鐵路公園旁,原台糖舊宿舍改建而成,
用以接待遊客,做為新港社區產業展示交流平台。
經營餐廳對於社造團體的難處,在於這是完全不同的專業,
羅組長特別問餐廳老闆原委,原來當初也是費了一番功夫,
找到推動的靈魂人物─李經理,以在台北法式餐廳工作的經驗,
加上又是喜歡料理的新港人,終於逐漸撐起這家在地餐廳。
回到奉天宮欣賞寺廟建築,奉天宮的歷史其實不輸給朝天宮,
或許因為過去比較不重視文物保存,感覺上新舊參雜不古不新,
不過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一些傳統匠師的優秀作品。
或許還需要深入調查整理,才能看出其特色,突顯其歷史地位。
朝天宮以民間寺廟藝術著名,早已耳熟能詳;除此之外,此行
特別安排參觀文物陳列室,見識到朝天宮收藏寺廟文物之豐富。
比較意外的收穫是,朝天宮與府城郊商之密切關係,
由許老師一一點出來,見識到這一段少有人著墨的歷史;
加上許老師的互動式解說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鏡。
行程中可看的東西真的很多,反而使得幾個笨港的熱門話題,
例如笨港的歷史和正統媽祖之爭,在行程中只能與我們擦身而過,
沒有時間特別關注;更不用說,還有其他值得排入行程的據點,
都只有留待下次造訪再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