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note Speaker CV PDF Link
APCV official website
大會主題講者介紹
Robert Hess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Robert Hess教授出身於澳洲昆士蘭,大學就讀昆士蘭大學的視光學系,畢業後前往英國阿斯頓大學攻讀碩士,在墨爾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餘也在澳洲國家視覺研究協會工作,取得博士學位後,Robert Hess教授隨即取得由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提供的醫學研究獎學金,前往擔任meres senior研究員,並在此學院生理系授課。Robert Hess教授目前為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專任教授,同時也是麥基爾大學視覺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暨中心主任,Hess教授使用心理物理學方法研究人類基礎視覺的作用機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和腦磁圖造影(MEG)研究大腦視覺皮質區處理視覺影像的時間、空間和運動等元素的作用機制,除了基礎科學研究外,Hess教授也是弱視(Amblyopia)臨床研究的專家,除了現行的治療方式外,發展出突破性的遊戲治療法,透過讓患者雙眼觀看不同的刺激影像強迫雙眼一起合作達到治療的效果。
今年66歲的Hess教授於視覺領域鑽研長達數十年,從1971年開始至今發表近300篇的學術論文,其中弱視的研究更登上了Nature期刊,還有包括European J. Neuroscience等著名的學術期刊,除此之外,Hess教授也是多本學術期刊的編輯和審閱者,包括MRC (UK), Wellcome Trust, CIHR(Can), NSERC(Can), NIH, NEI(USA), ARC (Aust.),他同時也是數十本眼科和基礎視覺教科書的共同作者。
Hess教授於弱視的相關研究與治療,使他獲邀至各地舉辦之視覺年會(Vision Congress)和眼科學年會(Ophthalmological Congress)擔任講者,近期更在2012年第二屆世界兒童眼科暨斜視大會(Second World Congress of Pa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擔任講者,此大會每三年舉辦一次,致力於提供兒童眼科疾病的治療,至2015年與會人數已達3536人,分別來自91個不同國家。Hess教授於視覺發展的貢獻使得他2013年獲得由澳洲驗光協會(Optometrists Association Australia)頒發的The H. B. Collin Medal,此為表揚在視覺科學研究中有突破性研究和貢獻的傑出研究人員。
Keiji Tanaka
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 Japan
Keiji Tanaka教授於1975年畢業於大阪大學生物物理工程學系,並於1983年於東京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因此 Tanaka教授的研究取向兼具生物、物理與醫學的跨領域知識。目前, Tanaka教授任職於日本RIKEN 大腦科學研究機構的認知腦功能造影實驗室,並為該單位之領導者,其下研究團隊陣容堅強,研究主題涵蓋了物體辨識的作用機制、目標取向行為的作用機制以及腦功能造影等議題,研究成果豐碩,每年在高影響力的期刊中皆可看到來自於該實驗室的研究成果。Keiji Tanaka教授曾擔任數間知名期刊的編輯,所發表的論文中也有多篇被刊載在Nature Neuroscience, Science, Neuron等高影響力的知名期刊中,且被引用到眾多的心理學教課書當中。十幾年來,Tanaka教授榮獲數個享譽學術界的獎項。他於1994年獲得Tsukahara紀念獎之殊榮。此一獎項是由腦科學基金會頒給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具有原創性基礎研究的科學家。1995年Tanaka教授更獲邀參加在哈佛大學所舉辦的第十屆Alice and Joseph Brooks International Lecture on the Neurosciences給與主題演講。1997年Tanaka教授獲邀參加第三屆人類腦成像組織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Mapping of the Human Brain)給予極富殊榮的Talairach主題演講。Tanaka教授亦在第二十五屆日本神經科學學會年度會議(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 Neuroscience Society)中獲頒Toshihiko Tokizane紀念獎,該獎項表揚Tanaka教授在研究大腦顳頁聯合區表徵物體議題中的卓越研究。2007年Tanaka教授更獲得Neuronal Plasticity Prize of La Fondation Ipsen的肯定。隔年Tanaka教授又獲得Islamic Development Bank (IDB)所頒發的科學與科技獎(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ze)。由此可見教授在神經科學領域、腦部造影等相關專業技術深獲國際肯定。
Bruno Rossion
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Belgium
Bruno Rossion教授於比利時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畢業後至美國布朗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後回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任教至今,也是多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他的主要研究是探討人類大腦如何辨識自然影像,研究議題包括物體與景像分類(object and scene categorization)、色彩知覺(colour perception)、 視野盲點(blindsight)和跨感官知覺(cross-modal integration)等等,他特別著迷於人臉辨識並且有著豐碩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人臉可以回答人類的演化歷史以及具有社會溝通能力的特別刺激。 為了解開人臉知覺的腦部功能,Rossion教授使用了不同的實驗方法,包括腦部造影(PET、fMRI)、腦波儀和事件相關電位(EEG、ERP)、眼動儀(eye movement recordings)、以及成人嬰幼兒及面盲症(acquired prosopagnosia)患者的行為實驗。 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實驗採用頻率標示的方式分析EEG資料。在視覺研究中,頻率標示法主要是用來研究低層次的視覺處理過程和主要視覺皮質區的注意力效果,Rossion教授的實驗室目前就是利用此研究分析方法發展人臉辨識功能進而理解高層級的大腦功能,他們利用此方法在嬰兒和大腦電生理研究中已經有了不錯的成果。
年僅43歲的Rossion教授已經在國際期刊上超過170篇論文,也和其他研究學者合著9本專書,Rossion教授從2001年至今多次獲邀擔任國際研討會的講者和大會主題講者,近期更是於2016第十八屆全球的心理生理研討會 (World Congress of Psychophysiology)擔任大會主題講者。光2016年就擔任至少3場國際研討會的講者,在學術專業領域表現傑出,也因此曾獲得皇家比利時學會(Prix “Dubois-Debauque”)頒發的個人獎項,此獎是每四年才頒發一次,Rossion教授獲獎期間為2010-2013年,表揚他對人類電生理領域做出傑出的貢獻。
Gert Jakobus Van Tonder
Independent Researcher
Gert van Tonder博士是電機工程背景出身,因對油畫和日式枯山水庭院的藝術熱情促使他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攻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主要貢獻在空間視覺消息處理(early visual processing)、形狀知覺(Shape Perception)和藝術與設計基礎科學研究上。Gert目前是獨立研究員,受邀至京都大學的心理研究室講授2016年的美學課程,他的美感課程和日式枯山水庭院的視知覺課程也曾獲邀至史丹佛、蘇黎世大學開課。 Gert深受日式枯山水庭院著迷,他利用基礎視知覺的觀點解釋日式枯山水庭院的魅力,使他這份研究於2002年刊登在Nature期刊上,也廣泛被世界知名傳播媒體所報導,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本放送協會(NHK)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