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藝術深耕教學「藝文故事」案例
《慎始.惜物》
宗彥老師於106學年度開始擔任本校藝術深耕教師已6年,他畢業於長榮美術系,專長是雕塑,擅於木雕與陶藝教學,在三義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意工作室」,從事生活藝品創作,並投入於藝術深耕教學多年。
宗彥每年都會和學校討論課程內容,關心學生藝術學習的情形,並根據學生的回饋調整教學。例如今年學期初特教科通知學校一位特殊生入學,宗彥便與學校藝術老師討論,了解他的學習特質,根據「過動、無法長期專注、不能聽完連續指令後操作」等學習特徵,設計適合該生的學習活動,教學時也能關注其學習情形,幾週後,這位特殊生自願當老師的小幫手,上課總是坐在最前面,期待著宗彥的課程。
每學期上課前都會提前到校檢視教室設備、工具是否齊全,若學校經費不足,他都會設法解決,讓材料重複使用,減少經費支出。記得他說過,陶土雖然是耗材,只要使用過就會留下許多雜質,不堪使用,但是,只要稍加用心,去蕪存菁、重新鍊製,舊土也會變新土,可以反覆使用,既環保也節省經費,尤其帶著學生重新練土的過程,讓同學養成惜物愛物的習慣,讓人覺得特別有教育意義。
木雕課程使用過的木板,多半是線雕或是浮雕,只使用了上面5mm左右,如果是學生練習的作品,沒有紀念價值者,宗彥都會回收重新刨除打磨,增加木料使用的次數,提升木材的使用價值。許多木雕、陶藝的刀具,宗彥都會自己帶回家加工磨利,減少工具耗損。
110學年度藝術深耕教學「藝文故事」案例
《沉默的女孩笑了 》
○玲平時沉默寡言,鮮少與師長、同學互動。平時上課總是一個人靜靜的坐著,面對師長的提問,只是睜睜的望著老師,半晌也蹦不出一句話,下課時也不見她與同學互動,大部分時間待在教室看書、發呆,總是悶悶不樂,偶有調皮的孩子逗弄她,也無法引起太大波瀾。
上了藝術深耕課程後,○玲有了神奇的變化。
今年藝術深耕孫瑩潔老師的數位音樂課,特別介紹soundtrap這個雲端數位音樂創作平台 ,它可運行於各種系統,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同學可以透過soundtrap內建的各種樂器、音效,用鍵盤就可以輕鬆從事midi電子音樂創作。孫老師先讓同學了解數位音樂檔案及串流音樂的概念,再讓同學嘗試摸索soundtrap內建功能,並且提供一首簡單的音樂旋律,讓同學進行即興的混音。同學學會基礎的音樂編曲後,再教同學利用麥克風錄製自己的聲音,嘗試配上不同的節奏配樂,再和同學分享。
這種音樂創作的過程,讓她有機會可以在不用與同儕互動的狀況下獨立製作專屬自己的樂曲,也不用在意同學關注眼神,可以一個人在家裏、在平台上,盡情放肆情感、發揮創意,透過孫老師的循循善誘,○玲慢慢的打開心防,整個人沉浸在音樂創作的國度裏,平日從不開口說話的她,竟然能夠哼唱歌曲,也能在眾人面前展示其音樂創作,她的選擇性緘默似乎有了改善,在走廊上竟偶爾也能看到她蒙娜麗莎般的微笑。
109學年度藝術深耕教學「藝文故事」案例
《從任性到專注 》
○凱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平日上課喜歡高談闊論,對新鮮的事感到好奇,但是,僅能維持三分鐘熱度,遇到困難就放棄學習,在靜態課程中,因喜歡高調發言,爭取他人目光,常影響正常教學。天真的○凱,不知道他的「活潑」造成了老師、同學的困擾,慢慢地讓他變成不受歡迎的人。
自從上了藝術深耕的課,○凱的優點讓大家看見,原來,他寫的字很漂亮,也很有藝術天分,在上陶藝課時,常常主動發現問題,詢問老師製陶的技巧,同學們也因為他的提問,對陶藝有更深的了解。尤其是在調製釉藥時,對顏色深淺、調色選擇、釉藥與水的濃度比例等,讓同學們重新複習了色彩學的知識,相較其他班級,調色有了更多的變化。雖然,他的作品不是非常精緻,但是,在造形上有大膽的嘗試,看得出來他在美術上的特殊想法,老師也鼓勵他能繼續在陶藝上發展,讓他對學習更具信心,也獲得同學的肯定。
○凱在歌唱課程中,因為比較大方、活潑,常常有上台表演的機會,他總是能拿起麥克風勇敢的拉著嗓子高歌,調皮滑稽的樣子,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因為他主動的表現,同學們也變得比較放得開,不再矜持。
○凱在藝術深耕的課程,急著想表現給外聘教師看,在實作、展演活動中,讓他原本不受控、不受歡迎的行為修正了許多,整個人也因為好表現變得比較成熟了,對老師的指導也較能虛心接受。據他的轉述:「我想在藝術上多學習,希望將來可以在技藝教育課程中選修陶藝課,才能向老師學習做陶,也許將來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到學校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