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服務學校:照南國小英語科任教師
教學年資:15年
學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畢業
通過88年教育部國小英語教師能力檢測培訓
取得中等學校英語第二專長資格
英語教學資源中心專任輔導員
身為一個國小英語老師,我常在教學現場面臨的是: 如何建構孩子的認讀、拼讀能力及字彙量不足這 兩個問題,這兩種能力直接關係到孩子閱讀及掌控語言學習的關鍵能力。
台灣在國小階段使用的英語教材,每一課內容大致分為四個單元:單字、句型、課文對話及發音,教 材編寫強調建構孩子溝通能力及運用 Phonics 自然拼讀法,培養孩子認字拼音與聽音辨字的能力。每 課所編排的單字句型,都盡可能搭配課文對話讓學生做練習。而發音獨立成一個單元,在三到六年級 8冊教材中,從26個字母發音、長短母音、複合子音、雙母音,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建構孩子解 碼文字為語音的閱讀能力。
問題是:當孩子將文字解碼為語音之後呢?在國外,小孩從牙牙學語開始,有些孩子在學前階段(preschool)學了26個字母,到進入幼兒園 (kindergarten),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在小小大腦中已經儲備大量日常生活的語音庫。當他們開始學習閱 讀,對他們而言,就是將文字(print)跟聲音(sounds)連結起來。當孩子進入幼兒園(kindergarten)後,學校便開始教導語文課程(literacy program),也就是從字母、音韻覺識、拼音認讀,到拼寫甚至一個完 整的課程系統,通常在學校,每天會有約30~40分鐘的時間,循序漸進地建構孩子的語文能力。以此為基礎,再延伸到對閱讀流暢度,正確度及文本的理解,強調漸進式的閱讀能力發展過程。
反觀台灣學生語言學習的環境,從小三開始,台灣的孩子在學習英語前,已經大致具備中文音韻覺識(ㄅㄆㄇ單音的發音方式、韻母和韻頭的拼音方式)的概念或學習理解策略,但在英語語音基礎方面卻付之闕如。
當我在課堂上教單字或是課文對話時,我常碰到的困難是,孩子的語音基礎不夠,無法見字讀音 或 聽音拼字。一方面因為練習時間不夠,另方面由於所習得的發音規則無法支援孩子去解碼文字為語音,或是單元的發音規則可能無法與單字句型的難易度同步,再加上課文中常出現高頻單字(high frequency words)或是視覺單字(sight words),這些因素都造成孩子在閱讀方面的困難。
要克服孩子基礎語音練習不足的方法,除非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帶讀繪本,增加孩子的認字量(包括語義),否則解碼文字語音對孩子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在教科書的進度之外,融入一個更有結構性的語文課程- Classroom Reading Program 來支援閱讀的流暢度及正確度的訓練。這個課程內容包括 Phonemic awareness 音韻覺識的練習及 Phonics(letter names and letter sounds)認識基本的英文語音,讓孩子練習操弄基本的語音,從 onset fluency 找出字首音、ending sounds 字尾音、middle sounds 母音、blending or segmenting 組合或分解聲音、substituting替代音、adding or deleting 增減音素,到 sight words (高頻字)及 word family (常見字群),來增加孩子對英語語音的熟悉度及掌控感,甚至可以延伸到較高年級的基本閱讀及寫作。
相信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都已經能將這些技巧充分應用於發音單元的教學,而這個學期我希望能更有效 率運用每周僅有的80分鐘上課時間,融入這個課程,將發音教學(phonemic awareness 音韻覺識)獨立成一個 10~15 分鐘的 section,幫助孩子打好語言學習的基礎。
我的教學輔導課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