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回家 均熊 一0年5月6日
最近我的FB[i]有這麼一段留言:
Leo Li 想寫代禱分享, 但又唔知寫乜...
Exxxxx then just write "pls pray....!" =P
IXXXXX we won won we won won......啊, 收到la!
EXX XX 寫你想食mud會唔會易d?
Leo Li 尋晚發夢去左打冷
CXX XX幾時寫呀!等到頸都長!放假.....
CXX XX就來返...來....啦!食到你飽...何止打冷...
自從農曆新年過後,便很想寫代禱分享。距上一次和大家分享,已經過了四個月。為什麼遲遲未寫?原因有二:在這裏的生活已經進入軌道,平常生活柴米油鹽,淡如開水,難道只寫天氣哈哈哈嗎?(講開,現在五月花開,英國的春夏交替,尤其是盛開的櫻花和梅花,的確怡人);其次,若分享我的研究工作,又怕令弟兄姊妹摸不著頭腦。現在我的研究進入一些很技術性的枝節上,「有益心智、未必有益心靈」,也是少講為妙。[ii]這兩個原因背後是一分心意:很希望透過每次的分享,能真正和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的代禱「到位」。俚俗一點,唔想咁「行」……
現在每日掛在我兩夫婦口邊的話題,不錯,就是暑期回港的事情。從零八年九月到今年七月,我離開了香港足有廿二個月。上兩次敏嫦回港,她一次帶著意澄,一次帶著意行,我都只能留在英國和另一個孩子相依為命。但今次,是我們一家人回到香港,而且足有起碼六個星期的時間。要見的人可以盡見(要食的東西可以盡食)!!太懷念了,家鄉的人與情(…飲與食…)。現在有一點點明白古人所謂的遊子意,了解他們聽到鄉音的心情。請為我們一家回港的這一段時間代禱。無論當中航班的順暢(火山灰不要吹來紐卡素),回港的食住安排(六個星期多了大小四人,雖然外母很高興我們回來,但也為她帶來很大不便),和行程安排(孩子的起居和暑期活動,與教會弟兄姊妹、朋友家人的約會安排,我也要預留時間研究工作)等等,都需要大家的記念。這次暑期的團契團聚之後,可能要等到我完成博士學位才會再和大家相聚了。祈求神祝福這次的回港之旅,也讓我們一家為身邊人帶來祝福。
其實今天我剛與論文指導(俗稱老細)會面。我已經呈交第十八月的評核論文,按規定我要與老細及另一個論文指導開一次評核會議,我的評核才算完成。但我的第二論文指導(second supervisor)卻因為火山灰的影響,剛剛才回英,加上近期是批改試卷論文的高峰期,也不知他能否來開會。希望大家為我這位第二老細代禱,起碼他有機會細閱我呈交的論文,又可以騰出時間來開會。回說我的老細,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指導老師。他不單能耐心細聽和回應我的各種想法,還提議安排我與英文系的教授會面,好去提問關於巴赫金的理論問題。不過希活教授已然年過花甲,而且氣管積弱,常患傷風感冒,加上近來神學系人事的調動令他要兼顧很多額外的工作,我由衷的希望他身強體健,力上加力。請弟兄姊妹為我的老細懇切禱告,求神大大祝福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近來小兒喜歡上摺紙的玩意。只要一曡顔色紙,在互聯網上你可以找到如何用紙摺出千奇百怪的東西來,而且全程動畫教學,你只要在一些關節位幫上一幫,六歲半的意行也可以全程自己摺出成果。為何他那麼喜歡摺紙,每天放學也要摺上兩三件制品才罷休?我們發覺可能因為整個過程都他都是自己去完成,從而建立了自信,所以他就樂此不疲了。這令我們想到將來他和意澄學業問題:他倆若然回港後會否適應香港這樣高壓的學習環境呢?意澄屬於智能型學生,對做功課,答問題完全沒有困難;意行卻是情感型學生,情緒主導,喜歡天馬行空和發白日夢。天啊,回到香港,他們會如何適應,尤其意行這種需要無限創意來啟發的小呆瓜?這次回港,我們也有一個為孩子找學校的任務。因為若然一切順利,下一年的九月他們將會很大機會回港升學,那麼今年父母就得花點心思找學校了。到時意行應是升小三吧?意澄會是小一學生嗎?將來會如何?請弟兄姊妹切切為我們一家代禱。
七月底再見!
[i] 即係facebook。大家可以用我的電郵找到我:KHL36@yahoo.co.uk或khlileo@yahoo.com.hk。也可以點擊這裏. 大家可以上來看看,可以看到一些意行意澄的近照。
[ii] 太太提議我用註腳的方法去分說,令有心想了解我研究工作的弟兄姊妹可以細讀,不想分神的就大可略過。這個方法很好,就讓我在這裏稍稍說一下吧。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創、出、利、民四卷書大部份的經文乃是角色的說話,除了創世記中有較多角色的對話外,出埃及記、利未記和民數記基本上記述的主要是上主的講話,就算摩西的說話也只佔很少的比重;然而申命記卻基本上就是摩西的演說。而在五經之後,上主便沒有再說什麼話了。這個現象逼使我們去問,究竟五經經文如何透過這些「說話人」(speaking person)去表達其中心思想呢?尤其是上主的說話如何表達五經的神學呢?巴赫金的小說理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敘述性故事如何藉著不同「說話人」所表達的語言境界(an image of a language)去豐富要表達的意識和思想。
舉一個例子:出埃及記十二章記載的乃是守逾越節的條例。但同一條吃羔羊筵席的條例,卻同時透過上主的說話(1-13節)和摩西的說話(21-27節)帶出。若比較兩者說話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出兩套說話基本上帶著兩套觀念來展示逾越節的意義。巴赫金的複調(polyphonic)和雜語(heteroglossia)理論,能幫助我們理解不同「說話人」的說話如何建構獨特的語言境界,而這些境界又如何透過相互對話交螎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和折射出深層意義 。要闡述以上觀點,出埃及記十二至十五章的經文正好合用,因為這個故事敘述的段落內不單有詩歌,也有律例,換言之同時間混合了不同的語言媒介來達至故事的效果,這正正是巴赫金所言近代小說內的雜語現象。不同「說話人」的語言和不同的語言媒介的敘事,組合成聖經繁複、獨特和豐富的神學內容,供後世人閱讀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