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網頁內,我會:
舊約研究的一些連結 Playmobible
My RSS
最新文章:
最新代禱分享, 點這裏.
巴赫金(Bakhtin)思想:
巴赫金其中一個思想──眾聲喧嘩 (heteroglossia)──內有一個這樣的概念: 就是當一個語言系統進入到另一個語言系統中,這個語言就會失去其「純真」(naivete)──這個語言的使用不再單純直接,而是載滿反省與自覺。換句話說,語言文化的交流,可以帶來自我意識的醒覺,幫助人理解、豐富自身的處境。只要一天不離開自己熟識的環境,身邊的一切就是這樣的理所當然,不容置疑。但若然進入另一個環境,人便會意識到有些事情的做法是可以不一樣的,繼而開始自覺自己為何以往如此做,或許因而嘗試理解這一切背後的意義何在,並進而從另一角度欣賞自己身處的文化、甚至改進自己原來的處事方式。對所有留學生來說,在外地的日子,所面對的不單是語言文化的適應,而是生活經驗的脫變。
記於09年9月 一年容易又中秋在德倫的日子
文字工作於華人教會
其 實 華 人 教 會 的 信 徒 因 為 長 期 缺 乏 以 漢 語 為 媒 介 之 神 學 、 歷 史 和 聖 經 研 究 的 資 源 , 往 往 需 要 閱 讀 英 文 或 翻譯 的 文 章 , 至 使 華 人 教 會 在 各 方 面 的 發 展 上 受 著 一 定 的 限 制 , 亦 未 能 充 分 發 揮 「 漢 語 神 學 」 ( 指 以 漢 語 為 媒 介 和 工 具 所 建 構 的 神 學 ) 的 特 色 和 影 響 。 正 如 李 景 雄 在 一 篇 論 到 本 色 神 學 的 文 章 上 所 提 到 的 :
中 國 文 字 善 用 具 體 的 形 象 , 有 高 度 的 含 義 , 利 於 傳 達 直 覺 的 知 識 。 中 國 人 寫 神 學 應 該 盡 量 利 用 中 國 言 語 的 特 徵 , 這 樣 寫 成 的 神 學 就 會 有 本 色 化 的 成 份 。
或 許 在 未 來 日 子 , 同 學 需 要 善 用 中 國 的 文 字 , 在 神 學 和 歷 史 方 面 多 加 研 究 、 多 下 苦 工 , 出 產 有 分 量 的 文 章 , 以 饗 華 人 教 會 的 信 眾 , 為 基 督 的 福 音 落 實 中 國 人 的 社 群 中 出 一 分 力 。
〈編者序〉《神學生》第十二期(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學生會,1998)
我的文章
我的Xanga
我的進修分享
我在中神《神學生》內的文章:
曾於2005-2006年度神學院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
我有份參與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