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Alfa Anderson(1946.9.7-2024.12.17)
美国歌手,生于佐治亚州,名字来源于希腊字母alpha,取其为家中长女之意,幼年即展现音乐天赋,但未专门学习音乐,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取得英语硕士学位,70年代中期在纽约亨特学院任教,业余时间演唱,结识了还未成名的Luther Vandross(1951-2005)等人,在后者鼓励下加入即将发行首张专辑的Chic乐队:在1977-83年间的Chic所有七张录音室专辑中均有献声,并从第二张专辑开始成为主要主唱,期间也有在其他歌手专辑中和音。
Chic解散后成为Luther Vandross的巡演和音(1982-1987),期间结识贝斯手Eluriel "Tinkr" Barfield,结婚后以Voices of Shalom的名义发行过两张专辑。90年代取得第二个硕士学位,在布鲁克林一所高中回归教育工作,业余时间仍有登台表演,2015年再次在Chic单曲I'll Be There中献声。
目前能找到的Alfa Anderson最后一次公开登台表演可能是2019年12月28日的Saturday Night Disco Fever拼盘演唱会,2020年有参与电台和线下访问但似乎无登台演唱,疫情之后暂未见有公开露面记录。
Chic:
由Nile Rodgers和Bernard Edwards(1952-1996)主导的美国乐队,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Big Apple Band,1976年更名Chic,成为70年代后期主流disco乐队之一,两首单曲Le Freak和Good Times登上Hot 100冠军,1983年发行第七张专辑后解散。1990年乐队谋划重组,在1992年发行了新专辑,近二十年以Chic feat. Nile Rodgers或Nile Rodgers & Chic的名义持续巡演。Chic在2003-2017年间共获得11次摇滚名人堂提名但从未入选,是史上被提名次数最多的艺人,最终Nile和Bearnard二人入驻了音乐卓越(Music Excellence)分类。
Credits:
2019, Formerly of Chic, Vocals
153:Dave Alexander(1965.11.10-2022.8)
又名David Alexander,美国键盘手,因外形与Meat Loaf相似而有“Loafy”的绰号。1993年加入The Monkees成员Davy Jones(1945-2012)的巡演乐队,后成为其音乐总监,此后经常参与The Monkees其他成员的演唱会,以及成员之间的重组演出。此外也在1997年左右参与创立了波士顿的The Beatles致敬乐队Glass Onion。
2022年8月底因癌症去世,去世消息由Glass Onion乐队在8月28日发布。
Credits:
2016, The Monkees, Keyboard
154:Peter Yarrow(1938.5.31-2025.1.7)‡
美国歌手,生于纽约,父母为乌克兰犹太移民。1959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之前即开始从事民谣演出,1961年与Paul Stookey(Noel "Paul" Stookey)和Mary Travers(1936-2009)组成民谣三重唱Peter, Paul and Mary,是60年代民谣运动中最早取得商业成功的艺人之一,期间曾到英属香港开唱。
1970年Peter, Paul and Mary解散各自发展,同年Peter Yarrow被指控在1969年8月31日性侵一名女孩,法院判定罪名成立,1981年1月19日在总统Jimmy Carter(1924.10.1-2024.12.29)任期结束前获得特赦。
1972-75年间Peter Yarrow共发行5张个人专辑,另有参与创作的Torn between Two Lovers被Mary MacGregor演唱登上Hot 100冠军。
2009年Mary Travers去世后仍持续进行少量个人演出,或者与Paul Stookey联合开唱。2024年5月4日在Kent Stage的演出是其生前最后一次个人演出,6月29日在Tarrytown Music Hall和Paul Stookey合开的演唱会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同年下半年原定仍有更多演出,但因为健康原因均告取消。
Peter Yarrow常用音乐表达政治观点,本人亦终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Peter Yarrow在2021年被诊断出膀胱癌,2025年1月7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
Peter, Paul and Mary:
1961年在纽约成立的民谣三重唱,1962年发行首张专辑即在Billboard蝉联六周冠军(累计七周),随后两张专辑也分别获得亚军和五周冠军,成为60年代前期商业成绩最出色的民谣艺人。他们翻唱的Blowin' in the Wind和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先后在Hot 100登上第2和第9名,使创作者Bob Dylan受到更多的市场重视。1967年翻唱的Leaving on a Jet Plane则在1969年登上Hot 100冠军,创作者John Denver由此声明鹊起,随后在7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
Peter, Paul and Mary在60年代共发行了9张录音室专辑,5次获得格莱美奖,1970年解散各自发展,1978年发行一张重组专辑并成功巡演,1981年正式重组不断巡演,在1986-2003年间又发行了四张录音室专辑。2004年Mary Travers被诊断患有白血病,2009年5月3日在兰卡斯特的演唱会是三人最后一次同台演唱,同年9月16日去世。
Credits:
2023, Peter Yarrow, Primary Artist
2024, Peter Yarrow & Noel Paul Stookey, Primary Artist
155:Stéphane Venne(1941.7.2-2025.1.17)
加拿大创作人、歌手、电影配乐。1964年发行首张专辑,1967年作品Un jour, un jour被选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主题曲,成为加拿大法语音乐界的主要词曲作者之一。2017年入驻加拿大创作名人堂。
2025年1月17日在本人要求下实行安乐死。
Credits: 2017, Stéphane Venne, Inductee
156:Mike Miller(1953.5.8-2025.1.18)
美国爵士和摇滚吉他手,生于南达科他州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有自己的爵士乐队,三名兄弟也都学习乐器。70年代中期至加州发展,合作过许多爵士音乐人。1981年成为加拿大流行摇滚歌手Gino Vannelli的吉他手,参与了他此后11年里的4张录音室专辑和历次巡演。90年代参与过数个管弦乐团的录音以及Chick Corea(1941-2021)的专辑,2000年前后参与了Bette Midler的专辑和巡演。
2001年发行首张个人爵士专辑Save the Moon,2014年加入Boz Scaggs的巡演乐队(但似乎并没参与他此后的录音室专辑),2025年1月18日因心脏病去世,生前的最后演出可能是Boz Scaggs在2024年2-3月间进行的日本巡演。
Mike Miller在90年代也参与过许多华语专辑的录音,尤以点将唱片居多,相关歌手包括张清芳(La California)、优客李林(黄丝带)、曾淑勤(情生意动、爱情外的路人),以及其他公司的陈洁仪(伤了和气)、邰正宵(相思如麻)和彭羚(美人驾到)等。
Credits:
2018, Boz Scaggs, Guitar
157:Garth Hudson(1937.8.2-2025.1.21)
加拿大键盘手,能演奏电管风琴、键盘、手风琴、萨克斯等多种乐器,12岁开始从事音乐工作,后在西安大略大学进修音乐。1956年加入伦敦(ON)本地乐队Silhouettes,1961年结识Ronnie Hawkins(1935-2022)和Levon Helm(1940-2012),年底加入The Hawks,1965年与乐队其他成员一起成为Bob Dylan的合作乐队,改名The Band,成为未来十年里举足轻重的摇滚乐队。
1978年The Band解散后继续从事录音室工作、伴奏乐手、作曲等,1983年参与The Band重组,1999年The Band再次解散。2001年发行唯一一张正式的个人专辑,此后作为伴奏乐手与许多歌手有过合作,约2014年基本退休。
2019年Warren Haynes牵头进行了数十场The Last Waltz致敬巡演,Garth Hudson参与了2-4月的数场演出,应为生前最后的正式演出。2023年被报道住在纽约州北部的养老院中且身体状况不佳,其后网上有其4月16日在Flower Hill House Concert No. 6上的短暂演奏视频流出,是个人生前的最后的公开露面。2025年1月21日早间在睡梦中去世,是The Band主要成员中最后一位离世者。
The Band:
前身为1957年创建的Ronnie Hawkins的乐队The Hawks,1963年底结束与Ronnie Hawkins的合作后开始谋求单独发展,同年原定和Sonny Boy Williamson(1912-1965)的合作因为后者的去世而未能成行,年底成为Bob Dylan的巡演乐队,期间基本确定The Band的名字。
1967年底The Band结束与Bob Dylan的全职合作,开始录制自己的专辑,1968-77年间发行七张录音室专辑以及两张与Bob Dylan合作专辑,其中Planet Waves取得Billboard 200冠军,另一张专辑The Basement Tapes则以60年代末的录音为主;期间参与了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演出。
1978年The Band举办The Last Waltz告别演唱会并有数十位成名音乐人助阵,该演出被拍成纪录片兼演唱会电影,由Martin Scorsese执导,被认为是摇滚纪录片、演唱会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1983年The Band重组,共发行三张专辑,1999年正式解散。
乐队在1989年入驻加拿大音乐名人堂,1994年入驻摇滚名人堂,2008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14年入驻加拿大星光大道,当时在世的原始成员Robbie Robertson(1943-2023)和Garth Hudson一起出席并讲话,是史上最后一次有两名The Band成员同台。
The Band在滚石百大艺术家的两次评选中均排名第50位;在滚石500大专辑的三次评选中均有3张入选(包括一张与Bob Dylan合作专辑);在滚石500大歌曲的三次评选中分别有2、2、1首入选,其中The Weight三次分别排名41、41、58位;Levon Helm(1940-2012)在滚石百大和二百大歌手依次排名91和148位。
Credits:
2014, Ceremony Guest
158:Jane McGarrigle(1941.4.26-2025.1.24)
全名Laury Jane McGarrigle,加拿大音乐人,生长于蒙特利尔。70年代两位妹妹Kate McGarrigle(1946-2010)和Anna McGarrigle以Kate & Anna McGarrigle创作二重唱的形式在歌坛受到瞩目,Jane多次以词曲作者、和音、制作人的身份在二人专辑中助阵,并演奏风琴等键盘乐器,也曾出任二人的经纪人和打理版权事务。晚年多次参与Kate & Anna McGarrigle的相关书籍、纪录片和纪念演出。
Kate McGarrigle是创作歌手Rufus Wainwright和Martha Wainwright之母,因此Jane是二人的姨妈。2020年Wainwright兄妹和McGarrigle姐妹等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和多伦多各举办一场演唱会,纪念Kate McGarrigle去世十周年,可能是Jane McGarrigle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或登台。
Credits:
2020, Wainwright & McGarrigles Families, Vocals/Organ
159:David Johansen(1950.1.9-2025.2.28),又作David Jo Hansen,美国歌手,生于斯坦岛,父母分别为挪威裔和爱尔兰裔,父亲有歌剧演唱功底。
60年代末开始在本地组乐队演唱,1971年加入刚成立的New York Dolls乐队任主唱,发行两张专辑后解散,1978-84年间发行四张个人专辑,三次打入Billboard 200排行榜。80年代末以Buster Poindexter的艺名演绎复古曲风再次引起瞩目,期间也出演了一些电影、电视剧。
2004年参与New York Dolls重组,2011年后乐队停止活动。
David Johansen晚年也有主持电台节目、参与本地音乐人组织活动等,2020年被诊断出第四期癌症以及脑部肿瘤,但并未对外公开病情;2024年11月因摔倒造成背伤,其后病情恶化,其继女于2025年1月10日发起募捐活动,2月28日在斯坦岛家中去世。
David Johansen共有三段婚姻,第一次是1977年与演员Cyrinda Foxe(1952-2002)结婚,次年离婚后女方嫁给Aerosmith乐队主唱Steven Tyler。第二次是1983-2011年间与摄影师Kate Simon。第三次为2013年与艺术家Mara Hennessey,后者常在社交媒体更新两人近况。
David Johansen在2023年7月22日作为特别来宾在Morrissey的伦敦演唱会上作开场表演,应该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表演New York Dolls歌曲;11月11日与Harry Smiths在布鲁克林民谣音乐节演出,应该是其生前最后一次整场演出;11月19日在纽约出席Richard Barone组织的民谣群星演唱会,演唱了一首歌曲Phil Ochs(1940-1976)的歌曲,应该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New York Dolls:
1970年正式组建,乐队名字来源于New York Dolls Hospital(玩偶修补店,非医院),1973年以五人阵容发行由Todd Rundgren制作的同名专辑,销量不高但收获业内大量好评,2003年被选为滚石500大专辑第213位。
1974年发行第二张专辑Too Much Too Soon再次得到评论界青睐,成为70年代初有代表性的硬摇滚、华丽摇滚乐队。1975年因成员酒瘾严重而造成成员更迭,1976年正式解散。
2004年,健在的三名成员David Johansen、Sylvain Sylvain(1951-2021)和Arthur Kane(1949-2004)在Morrissey的运作下完成了重组演出,不久后Arthur Kane去世,另外两名成员次年开始巡演并继续完成了三张录音室专辑。2011年后乐队再无活动。乐队在2001、2021、2022年三次提名摇滚名人堂,但迄今尚未入驻。
Credits: Music + Revolution: Greenwich Village in the 1960s, Primary Artist
160:Joey Molland(1947.6.21-2025.3.1)
英国吉他手、歌手,早年以The Masterminds名义出过单曲,1967年加入Gary Walker & The Rain发行有一张专辑,1969年加入Badfinger乐队,成为The Beatles的Apple唱片旗下艺人,并且为George Harrison(1943-2001)和John Lennon(1940-1980)的专辑或现场伴奏。1974年底因合约纠纷离开乐队(次年Badfinger正式解散),其后组建过Natural Gas乐队发行一张专辑。
1978年与Tom Evans(1947-1983)重组Badfinger,发行了两张专辑。1982年左右开始同时以Molland's Badfinger和个人名义活动,在1983-2020年间发行六张个人专辑。
2019和2022年两次参加Todd Rundgren组织的“It Was Fifty Years Ago Today - A Tribute to Beatles”巡演(参与者还有Jason Scheff, Christopher Cross, Mickey Dolenz, Denny Laine),通常表演The Beatles的歌曲和2首Badfinger歌曲。2023年与Terry Sylvester和Billy J. Kramer联合进行了“Lads From Liverpool Songs & Stories”巡演。2024年以Badfinger名义参加了The Turtles领衔的“Happy Together Tour”(参与者还有Jay and the Americans, The Association, The Vogues和The Cowsills)。2024年10月原定参加Christopher Cross组织的“It Was Fifty Years Ago Today - A Tribute to Beatles”巡演,但最终缺席。12月女友宣布其因健康问题已住进ICU且长期昏迷,此后一度好转,并因医疗保险只覆盖前两星期而发起歌迷募捐,2025年病情加重,3月1日晚间去世:2024年9月2日的Happy Together Tour终场成为其生前最后一次演出。
Badfinger:
英国乐队,前身为1961年组建的The Iveys,1968年与The Beatles的Apple厂牌签约,次年发行首张专辑Maybe Tomorrow,同年改名Badfinger并招募Joey Molland代替离队的Ron Griffiths。1970-73年间在Apple唱片发行四张专辑,其中三首单曲在美国打入Hot 100前10,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流英语国家也有多首前10热单。1974年转入Warner唱片后因为经纪人财务不清遭遇合约纠纷,1975年Pete Ham(1947-1975)遭遇财务困境自杀,之后乐队解散。1978年至80年代初曾重组活动并又发行了两张专辑,另外三名主要成员Joey Molland、Tom Evans(1947-1983)和Mike Gibbins(1949-2005)均有不同程度参与。80年代中期后Joey Molland以Molland's Badfinger的名义持续活动至2024年。
Credits:
2022, It Was Fifty Years Ago Today!, Guitar/Vocals
2023, Joey Molland, Primary Artist
161:D'Wayne Wiggins(1961.2.14-2025.3.7)
美国歌手、吉他手、制作人,生于加州,1986年参与组建Tony! Toni! Toné!乐队,1995年成立娱乐公司及House of Music录音室,签约捧红了Destiny's Child等艺人。2000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此外也参与过电影电视的制作和演出。
晚年一直领导Tony! Toni! Toné!巡演。2025年3月7日因膀胱癌去世。
Tony! Toni! Toné!:
美国R&B乐队,1986年由D'Wayne Wiggins和Raphael Saadiq兄弟以及他们的表兄弟Timothy Christian Riley组建,1988-1996年间发行4张录音室专辑均获得RIAA黄金或白金以上销量认证,其中单曲共有3首打入Hot 100前10,5首获得美国R&B榜冠军,以融合soul, funk, urban, rap, new jack swing等多种流派的R&B曲风为特色。
90年代末开始三名成员单独活动且以幕后为主,其中以Raphael Saadiq成就最高,除个人专辑之外也为许多黑人明星创作和制作歌曲,影响了neo soul的风潮。
2003年Tony! Toni! Toné!助阵Alicia Keys的单曲Diary(Raphael Saadiq实际未参与),次年登上Hot 100第8名。
约2005年开始Tony! Toni! Toné!开始进行少量合体演出,约2012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在加州Oakland家乡做多场演出,并零星有外地表演。2023年9月开始名为“Raphael Saadiq Revisits Tony! Toni! Toné: Just Me & You Tour 2023”的巡演,是乐队25年来首次正式巡演。
162:Kevan Staples(1950.1.23-2025.3.23)
加拿大音乐人,能演奏键盘、吉他等乐器,1968年与Carole Pope参与组建民谣组合“O”,1970年其他成员离队,二人改名The Bullwhip Brothers以二重唱形式演出,1973年成立摇滚乐队Rough Trade并吸纳其他成员,成为80年代初加拿大畅销乐队之一,并且以制作人身份凭借单曲High School Confidential获得1981年朱诺奖年度制作人。
80年代末乐队解散后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和戏剧作曲,1997年发行了一张个人专辑,并且与Carole Pope多次重组演出。
2025年3月23日去世,原因暂未披露,死讯在次日由Carole Pope宣布。网络新闻均称其享年74岁,似与其出生日期相矛盾。
Rough Trade:
1973年正式成立的摇滚乐队,凭借主唱Carole Pope独特的造型和台风在多伦多本地打响名气,1976年发行首张专辑Rough Trade Live! Direct to Disc,所有歌曲均为无观众的现场演奏。同年Rough Trade唱片行在英国成立,即Rough Trade唱片公司的前身,有报道称其名字即来源于Rough Trade乐队。
1980-83年间的连续四张专辑使乐队达到商业巅峰,期间多支单曲以大胆、性感的主题引起争议,乐队也成为当时加拿大摇滚舞曲和新浪潮音乐的代表,1981年的单曲All Touch也打入美国市场,获得Hot 100第58名。
1984年乐队第六张录音室专辑O Tempora! O Mores!市场反响不佳,次年推出一张精选之后,乐队在1988年实际进入解散状态。
90年代后Kevan Staples和Carole Pope不定期举办过多次重组演出,2023年9月28日二人共同出席Canada's Rock of Fame典礼并表演,次日在多伦多举办了一整场演唱会,可能是Kevan Staples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Credits: 2023, Rough Trade, Guest
163:Johnny Tillotson(1938.4.20-2025.4.1)
美国60年代偶像歌手,生于佛罗里达杰克逊维尔,童年时开始在学校表演,1957年大学就读期间凭借歌喉获得电台DJ赏识,进而被唱片公司签约。1958年自己创作和主唱首支单曲Dreamy Eyes成功打入Hot 100。
195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全职艺人,1960-63年共有4首单曲打入Hot 100前10,并在乡村、成人抒情甚至R&B分榜均有过前10成绩,期间两次获得格莱美奖提名。作为偶像歌手也有参加电影演出。
60年代中期之后商业成绩走向下坡,但仍在多家唱片公司陆续发行专辑,2010年还有新歌面世,晚年偶尔参加怀旧歌手拼盘演出,2019年初在艾奥瓦州的Winter Dance Party似乎是其生前最后一次演出。2025年4月1日因帕金森病去世。
Credits:2015, Johnny Tillotson, Primary Artist
164:George Olliver(1946.1.25-2025.4.6)
加拿大歌手,高中时期开始组乐队,1966年在多伦多正式成立Mandala乐队并任主唱,次年在美国巡演期间录制Opportunity单曲并由The Dells和音,被认为是60年代多伦多R&B音乐代表作。
George Olliver在1967年9月离开Mandala组建个人乐队,随后参与创建了爵士摇滚乐队Natural Gas,在1970年发行了一张专辑。
1973年发行首张个人单曲,1983年发行了一张现场专辑,1987年发行的Dream Girl似乎是其第一张录音室个人专辑,年底获得朱诺奖提名(Best R&B/Soul Recording of the Year),晚年则发行过福音专辑,并常在网络上与歌迷互动,直到2023年仍有在本地进行小型演出。
2025年初住院,4月6日早上去世。
Credit: 2019, George Olliver, Primary Artist
165:Clem Burke(1954.11.24-2025.4.7)
美国鼓手,原名Clement Anthony Bozewski,生于新泽西州Bayonne。60年代末参与本地乐队Bayonne,1975年初加入新成立的Blondie乐队,参与了乐队历年所有正式作品。
八九十年代Blondie解散期间持续活跃乐坛,合作过许多摇滚、朋克、新浪潮艺人,并成为过The Romantics的正式成员,也以Elvis Ramone的艺名参与过Ramones乐队演出。2010年后还与不同的成名音乐人组建过The International Swingers、The Split Squard、The Empty Hearts等乐队。
2025年4月7日因癌症去世,生前并未公布过病情,2024年6月19日Blondie在贝尔法斯特的音乐节演出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表演。
Blondie:
1974年底在纽约正式成立的摇滚、朋克、新浪潮乐队,1977年凭借第二张专辑Plastic Letters在英国走红,次年发行第三张专辑Parallel Lines,单曲Heart of Glass在美英加澳等主要英语国家全部夺冠,此后数年间又分别有三支和四支单曲获得美国、英国冠军;加之女主唱Debbie Harry形象出众,使Blondie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一线乐队。
1981年乐队多名成员均开始以个人名义开展事业,1982年乐队发行第六张专辑The Hunter反响不如预期,乐队在年底宣布解散。
1997年乐队以原班人马重组,1999年发行新专辑,单曲Maria在英国夺冠;2003-2017年间又有四张录音室专辑面世,2006年入驻摇滚名人堂。
乐队重组后多次经历人员变动,但几乎每年都有一定场次的演出;主唱Debbie Harry、吉他手Chris Stein和鼓手Clem Burke参与了乐队的所有正式作品,但Chris在2022年后不再参与巡演,Clem去世后Debbie成为目前乐队巡演阵容里唯一的原始成员。
Blondie曾于2006年9月15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唱。
Credits: 2017, Blondie, Drums
166:John Edwards(1944.12.25-2025.5.11)
美国灵魂乐歌手,生于圣路易斯,早年参军驻防德国时即在俱乐部唱歌,60年代末退伍后继续在美国演出,70年代中期发行了两张个人专辑并登上R&B榜单,1977年加入The Spinners,主唱的Working My Way Back to You和Cupid两首均进入Hot 100前5,也是The Spinners的最后两首热门歌曲。
2000年因病离开The Spinners,此后似乎再未有过公开演出,2023年作为The Spinners主要成员入驻摇滚名人堂,11月在纽约布鲁克林出席了入驻典礼,应该是生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2025年5月11日凌晨,The Spinners发布了John Edwards的去世消息,John Edwards也是The Spinners入驻摇滚名人堂的六名主要成员里最后一位去世者。
The Spinners:美国R&B五人团体,1961年发行首支单曲即在Hot 100获得第27名,1967年在Motown唱片发行首张专辑,销售成绩未达预期。1973年在Atlantic唱片发行第3张专辑迎来商业巅峰期,常被归类为费城灵魂乐的代表团体之一。1967-2021年间共发行录音室专辑20张;1972-80年间共有7首单曲打入Hot 100周榜前10,包括1首冠军单曲;6首单曲获得Billboard R&B榜冠军。在2008年Billboard公布的Hot 100五十周年累计成绩最强的百大艺人中排名第86位,R&B单曲榜累计成绩最强的百大艺人中排名第46位。
The Spinners在2012年首次提名摇滚名人堂,经过数次提名之后在2023年成功入选,当时唯一在世的原始成员Henry Fambrough和另一长期成员John Edwards在纽约布鲁克林出席了入驻典礼,现场在播放乐队介绍VCR后直接进入New Edition的致敬表演环节,是摇滚名人堂史上首次入驻Performers单元但没有任何引言人或入驻者现场演讲的艺人。
Credits:
2023, The Spinners, inductee of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167:韩贤光(1958.11.16-2025.5.12)
台湾音乐人、贝斯手。印尼华侨,1978年至中国台湾读书,1980年参与组建顽皮豹乐队驻唱演出,次年改为Starry Eyes乐队,1983年薛岳(1954-1990)加入成为主唱,次年以“薛岳与幻眼合唱团”的名义发行首张专辑摇滚舞台(唱片封面上的“与幻眼合唱团”字号很小且片心没有提及乐队,因此也常被认为是薛岳的个人专辑,“合唱团”即“乐队”,为“band”一词在台湾的翻译方式),1985年薛岳的第三张专辑 不要在街上吻我 也以薛岳与幻眼合唱团的名义面世。
幻眼合唱团在1988-89年间两次参与民风乐府组织的美国巡演,1990年发行 烈火仓库 专辑,也是首张以幻眼合唱团名义发行的专辑。90年代乐队之后乐队长期处于解散状态,但成员大都在台湾流行音乐幕后成功发展,2013年幻眼合唱团以于冠华为主唱重组,发行专辑 Supernatural;此后数年乐队又有过少量活动,以李季泽为主唱。
韩贤光在8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大量唱片的幕后工作,除演奏外也能制作、写歌、编曲,并作为音乐总监出现在蔡琴、林志炫等歌手的巡回演唱会上,另外还组建过雷乐队Ray Band,在2005-07年间发行了两张专辑。韩贤光也曾录制个人唱片,包括2008年的专辑 感恩的歌 和2016年的EP Yen 3Y Rock白摇滚。晚年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大陆工作,出任过数家Live House的音乐总监,2023年组建了 答案商店 乐团,并在次年发行同名专辑。
2025年5月8日在上海打羽毛球时因 突发心源性猝死 而昏倒,心脏骤停送医急救,12日凌晨3点54分因抢救无效去世。
Credits:
2015, 民歌40演唱会, Bass/Musical Director
168:Al Foster(1943.1.18-2025.5.28)
美国爵士鼓手,原名Aloysius Tyrone Foster,生于里士满,长于纽约,13岁开始学鼓。1964年首次参与专辑录音,1972年获得Miles Davis(1926-1991)招揽,成为其乐队鼓手并合作到1985年(此后仍有零星合作),期间也在1978年开始录制自己的专辑,并参与其他爵士音乐人的专辑。
晚年多在纽约Smoke俱乐部演出,生前最后两张专辑也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在其相关厂牌Smoke Sessions发行,2025年1月18日的生日演出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表演。
暂未找到Al Foster有来华演出记录。
Credits:
2023, Al Foster, Primary Artist
169:Brian Wilson(1942.6.20-2025.6.11)
美国音乐人,生于加州,1961年参与创立The Beach Boys乐队,并成为乐队主要创作者和演唱人。
Brian Wilson早期不喜欢巡演,1965年后为钻研录音技术和创作,以及收到精神健康问题困扰,超过10年没有参与The Beach Boys的巡演,80年代末开始也基本不参与乐队专辑录制,但仍为正式成员。
Brian Wilson在1988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1998-2021年间又有9张个人专辑面世,其中2004年的Brian Wilson Presents Smile被认为是其生涯集大成的代表作,2020年入选滚石500大专辑第399名。
Brian Wilson在2005和2013年两次获得格莱美奖,在滚石百大歌手榜单中排名第52,2023年的滚石200大歌手中排名第57位,滚石百大创作人榜单中排名第12位。
Brian Wilson在90年代末开始以个人名义巡演,2012年参与了The Beach Boys的50周年重组巡演
The 50th Reunion Tour,是其1982年之后唯一一次参与The Beach Boys巡演,其中的香港站也应该是其唯一一次在中国演出。
长期打理Brian Wilson巡演的经纪人也是其妻子Melinda Ledbetter在2024年1月30日因病去世,2025年6月11日上午,其家人宣布Brian Wilson已经去世。2022年7月的夏季巡演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The Beach Boys:
1961年由Brian Wilson、Carl Wilson、Dennis Wilson三兄弟,其表兄弟Mike Love和好友Al Jardine组建的加州乐队,在1962-2012年间发行29张录音室专辑,历年专辑、现场专辑、精选辑中共有14张进入Billboard 200前10,两张获得冠军,在Billboard 2018年发布的史上最强专辑艺人里排名第35。历年单曲共有15首进入Hot 100前10,包括4首冠军,在Billboard 2018年发布的史上最强单曲艺人里排名第32。
The Beach Boys被认为是美国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在冲浪摇滚、迷幻摇滚等多个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1988年入驻摇滚名人堂,和The Beatles并列为首支入驻的乐队。Brian Wilson和Mike Love分别在2000和2025年入驻创作名人堂。2001年乐队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乐队在两次滚石百大艺人榜单中均排名第12位,历年共有5张专辑入选过滚石500大专辑,其中代表作Pet Sounds专辑在三次评选中均位列第2。
Credits:
2015, Brian Wilson, Primary Artist
2016, Brian Wilson, Primary Artist
170:Lou Christie(1943.2.19-2025.6.18)
原名Lugee Sacco,美国创作偶像歌手,以假声男高音的演唱技巧闻名。高中时期在匹兹堡本地组建过演唱团体并录过一些唱片,1961年高中毕业后来到纽约发展,次年在Roulette唱片发行The Gypsy Cried走红歌坛,一年后又以Two Faces Have I一曲登上Hot 100第6名,其后被征召入伍,歌唱事业暂时停止。
退伍后于1965年底在MGM唱片发行生涯代表作Lightin' Strike,在次年初登上Hot 100冠军。1967年转入Columbia唱片之后商业成绩进入低谷,1968年进入Buddah唱片,次年凭借I'm Gonna Make You Mine收获第三支前10单曲。
70年代初一度至英国发展,但遭遇合约纠纷而未有作为,1973年的Beyond the Blue Horizon成为个人第12支也是最后一支Hot 100,此后数年以幕后工作为主,80年代开始以怀旧歌手身份巡演,但不定期仍有新作面世。
2023年夏天与Frankie Avalon和Fabian的两场拼盘演唱会似乎是其生前的最后演出,2025年6月18日,家人宣布Lou Christie因短期疾病,于当日早上去世。
Credits: 2022, Lou Christie, Primary Artist
171:Walter Scott(1943.9.23-2025.6.26)
美国歌手,1963年与其双胞胎兄弟Wallace等五名成员组建The Whispers,60年代末一度参军,退伍归队后在1970年发行首张专辑,此后参与了团体几乎所有活动。2025年6月26日在洛杉矶去世,此前已患有癌症六个月。
The Whispers:
1963年在加州成军的黑人歌唱团体,1970-77年间发行了六张录音室专辑,始终为小有成绩的二三线灵魂乐团体。1978年加入SOLAR唱片后融合funk和disco音乐开始进入商业巅峰,1979年凭借单曲And the Beat Goes on首次获得美国R&B单曲榜冠军和舞曲榜冠军,所在专辑The Whispers也首次获得R&B专辑冠军,并取得RIAA白金认证。1987年凭借单曲Rock Steady再次获得R&B冠军,并打入Hot 100第7名。1990年在Capitol厂牌的首张专辑More of the Night是他们最后一张获得RIAA金唱片认证的专辑,其中也包含了他们最后一支打入Hot 100的单曲Innocent。
The Whispers在成团之后持续活跃至今从未解散,Walter Scott去世后,其双胞胎兄弟Wallace "Scotty" Scott成为唯一在世的创始成员,参与了团体历年的所有作品,另一名活跃成员Leaveil Degree则是在1973年加入的。
Credits: 2023, The Whispers, Vocals
172:Ozzy Osbourne(1948.12.3-2025.7.22)
英国歌手,原名John Michael Osbourne,在伯明翰出生长大。1967年开始组建乐队,1969年8月正式定名Black Sabbath,1970年发行首张专辑《Black Sabbath》在英国和美国均取得商业成功,并被后世认为是重金属音乐的鼻祖;同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Paranoid夺得英国排行榜冠军,美国获得RIAA累计4白金认证,为乐队历年最成功的专辑。70年代中期乐队成员因各种原因陷入矛盾,Ozzy Osbourne在1978年完成乐队的第8张专辑及巡演后离团单飞。
1980年Ozzy Osbourne发行其在1977年就开始筹备的首张个人专辑Blizzard of Ozz并受到市场欢迎,1980-2001年间的8张录音室专辑均取得美国RIAA白金或以上认证,期间也有数次和Black Sabbath成员重组演出。1992年完成首次告别巡演No More Tours Tour,但在1995年复出进行了名为Retirement Sucks的巡演,次年又创办了Ozzy Fest,成为重金属界的指标性活动。
1997-2005年拍摄其家庭生活的纪录片和真人秀节目爆火,Ozzy Osbourne也超越歌手身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2006年作为Black Sabbath成员入驻摇滚名人堂,此前乐队已经7获提名。
在多次重组巡演后,Black Sabbath在2013年发行了1978年以来首张Ozzy Osbourne主唱的录音室专辑《13》,2016-17年完成了告别巡演。2018年Ozzy Osbourne开始进行个人告别巡演No More Tour II,次年被诊断出帕金森症而延期了后续场次,最终因为新冠疫情和个人健康问题全数取消。2024年首次以solo身份提名摇滚名人堂并成功入驻。
2025年7月5日在伯明翰举办了慈善演唱会Back to the Beginning也是告别演出,除了个人表演和Black Sabbath的最后一次原班人马重聚演出之外还有数十组成名重金属艺人登台,整场演出持续近十小时,募款1.9亿美元。7月22日其家人宣布Ozzy Osbourne已于早间去世。
Credits:
2016, Black Sabbath, Lead Vocals
2018, Ozzy Osbourne, Primary Artist
173:Jeannie Seely(1940.7.6-2025.8.1)
原名Marilyn Jeanne Seely,美国乡村创作歌手。60年代初进入唱片公司工作并开始从事词曲创作,1964年获得唱片合约,1966年凭借Don't Touch Me一曲走红,赢得格莱美最佳乡村女歌手奖,打入Hot 100第85名和乡村单曲榜亚军,1966-73年间辗转多个厂牌发行了9张录音室专辑(包括两张与Jack Greene的合作专辑),有“Miss Country Soul”的封号。
1977年遭遇车祸受伤,回归歌坛后商业成绩开始下坡,80年代开始参与了多部音乐剧演出。2020年发行第17张也是生前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An American Classic。
Jeannie Seely在1967年9月16日正式成为Grand Ole Opry member,2025年2月22日是其第5397次也是生前最后一次在Grand Ole Opry演出,为历史上登台次数最多的艺人。
Jeannie Seely无子女,共有两段婚姻:1969年成为乡村歌手Hank Cochran(1935-2010)第四任妻子,1979年离婚。2010年与律师Gene Ward(1932-2024)结婚,2024年12月13日男方因癌症去世。Jeannie Seely本人在2024年下半年一度因病住院,2025年初在演出期间表示因身体状况无法自己驾车;5月表示自己在3月以来接受了数次手术,之后又患有肺炎,正在接受治疗;8月1日因肠道感染在医院去世。
Credits:
2024, Grand Ole Opry, Primary Artist
174:Chuck Girard(1943.8.27-2025.8.11)
美国歌手,生于洛杉矶。1959年在学校期间参与组建The Castells,后来成为四重唱组合,用Chuck Girard之母出资的100美元录制了demo获得Era唱片公司签约,1961年发行首支单曲,同年以Sacred打入Hot 100第20名成功走红,次年发行了组合唯一一张录音室专辑So This Is Love。1963年后的作品皆未能打入排行榜,1964年左右解散,但之后仍有两张由Decca唱片发行的单曲面世。
1963年底洛杉矶制作人Gary Usher(1938-1990)筹建冲浪摇滚乐队The Hondells,次年招揽Chuck Girard演唱The Beach Boys的新歌Little Honda并以乐队名义发行单曲,登上Hot 100第9名。1966年乐队又翻唱The Lovin' Spoonful的Younger Girl登上Hot 100第52名,但此时Chuck Girard似乎已经不在乐队。
1970年Chuck Girard参与组建了Love Song乐队,成为史上最早的福音摇滚乐队之一。1974年Chuck Girard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同时以个人和乐队身份活动。
1974-2008年间Chuck Girard发行了至少10张个人专辑,2024年底又有一张新专辑Moonrise Serenade面世,大约同期被诊断出4期癌症并已转移至肺部,2025年8月11日去世。
Credits: 2024, Chuck Girard, Primary Artist
175:Sheila Jordan(1928.11.18-2025.8.11)
美国爵士歌手,生于底特律,1951年至纽约学习音乐,60年代初开始从事爵士演唱,后来也长期在不同机构任教。1963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但作为唱片歌手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有稳定的唱片产出,2025年2月发行生前最后一张专辑Portrait Now。
2025年8月11日在纽约家中去世,生前最后的现场演出应为2025年2月14-15日在芝加哥The Green Mill完成。
Sheila Jordan曾在2005年11月参加了台中爵士音乐季演出。
Credits: 2017, Sheila Jordan, Primary Artist
176:Brent Hinds(1974.1.16-2025.8.20)
美国吉他手,生于阿拉巴马,2000年在亚特兰大参与组建重金属乐队Mastodon,2002-2021年间共发行了8张录音室专辑,3次进入Billboard 200前10名,2次获得英国银唱片认证,2次获得格莱美奖提名。此外也以其他乐队身份出过唱片,最有名的是2016年的超级乐团Giraffe Tongue Orchestra。
2025年3月离开Mastodon乐队,原因细节并未公布。8月20日在亚特兰大骑摩托车时被一辆未减速的SUV撞上,当场宣告死亡。
Credits: 2015, Mastodon, Guitar
177:Mark Volman(1947.4.19-2025.9.5)
美国歌手,吉他手,生于洛杉矶,1965年参与组建摇滚乐队The Turtles成功走红,以奇特服装和卷发而被人熟知,1970年乐队解散后与队友Howard Kaylan继续保持长期合作,一度加入Frank Zappa的乐队,后因原公司合约限制而已Flo & Eddie的名义活动多年,并在T. Rex, Alice Cooper和Bruce Springsteen等艺人的专辑里演奏或和音。1983年之后以The Turtles名义重聚,并几乎每年举办Happy Together拼盘巡演。
2025年Mark Volman无预警缺席了绝大部分演出,9月5日因短期疾病去世。
The Turtles:
前身为Mark Volman和Howard Kaylan在1963年初成立的学校乐队,同年以Crossfires的名义发行了一首单曲,1965年正式以The Turtles的名义成军,同年底以翻唱Bob Dylan的It Ain't Me Babe打入Hot 100第8名成功走红。1967年凭借Happy Together单曲夺得Hot 100冠军,曲风也从民谣摇滚转变为带有迷幻摇滚元素的流行摇滚。1965-70年间乐队共发行五张录音室专辑,诞生17首Hot 100单曲,其中5首进入前十。
1970年乐队因新专辑商业成绩不如预期而走向解散,两名核心成员Mark和Howard虽保持合作但囿于合约问题不能以本名或The Turtles的名义活动,直至1983年才彻底拿回The Turtles的队名所有权。
1984年开始The Turtles几乎每年都与多支怀旧艺人举办Happy Together巡演,2018年后主唱Howard Kaylan因为健康问题告别舞台,由Ron Dante代替。
Credits:
2022, The Turtles, Guitar/Vocals
178:Robert Redford(1936.8.18-2025.9.16)
美国电影演员、导演。1959年开始演出百老汇戏剧,次年参演首部电影。1967年主演Barefoofoot in the Park正式走红,此后数年里主演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The Way We Were、The Great Gatsby、All the President's Men等多部热门影片,成为70年代美国一线影星之一,期间凭借The Sting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该片亦夺得最佳电影。1978年参与创办了圣丹斯电影节,电影节名称Sundance来源于自己的电影角色。
1980年导演的首部电影Ordinary People,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最终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配角四奖。
1985年主演的Out of Africa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1993年主演了票房大热电影Indecent Proposal,1994年导演电影Quiz Show,再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也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2001年获颁奥斯卡荣誉奖,2018年主演The Old Man & the Gun,宣布息影。
Robert Redford也曾唱歌,2016年在电影Blind里留下了演唱作品。
2025年9月16日在睡梦中去世。
Credits: 2018, Red Carpet guest for The Old Man & The G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