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府王爺又稱蕭太傅,諱望之,字長倩。於漢武帝元封四年生於東海蘭陵農戶(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後遷徙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方),青少年時期向師長後倉求教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復求教博士白奇,又從夏候勝學論語、禮服。由於望之好學十八歲于京畿已是赫赫有名儒學賢士,望之飽學深受長史丙吉器重,與儒生王仲翁同為賢士被推荐面見秉政者大將軍霍光時,望之不顧個人得失安危,不畏權勢,因露索與兩吏挾持觸逆秉政者,遂被拒用,由此可見望之性剛率直,然而王仲翁被授為大將軍史,三年後王仲翁官拜光祿大夫給事中,望之始經射策甲科派任為東門候城門官,其後歷官、郡吏、大行治禮承、謁者、諫大夫、承相司直、平原太守、少府、左馮翊、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宣帝臨終遺詔封為前將軍,光祿勳,領尚書事,輔佐元帝。望之為官忠君愛民貢獻良多,其重要政績略述如下:
1.元康二年,望之44歲,任左馮翊
西羌兵變,隴西、陝北八郡,田事頗廢,時京兆尹、張敝上書量栗贖罪,以補糧罄庫缺。望之堅決反對,毅諫,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貧富異刑立章爰及矜人,哀此鰥寡,法所不容,望之所為乃是伸張正義。
2.神爵二年,望之48歲,任大鴻臚
匈奴是我國北方強悍的遊牧騎射民族,自漢高祖之後,漢朝北疆時常受其侵擾禍害,漢武帝即位為救其患而安之,不惜將宗女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猎驕靡,締結姻親以牽制匈奴。姻親關係使外戚有機參政也是漢朝最大弊病,細君因語言不通,婚姻不美滿,且烏孫背信邊境未得安。漢元康二年烏孫、昆彌、翁貴靡再次提議要求娶漢宗女相夫公主,重結姻親共拒匈奴,實是永無止境要求,但經宣帝認可,可是望之認為烏孫絕域,信其美言異疆聯婚非為善策,況且烏孫持兩端難予約結,變故難保,望之據此經一年多苦諫說服宣帝,終得保持國格及民族尊嚴。
3.五鳳元年,望之51歲,任御史大夫
自漢高祖至宣帝經十位皇帝歷二百多年,北彊時常受匈奴侵擾禍害,因此戰事不休,時至公元前57年匈奴內亂分裂為五單于互相殘殺,漢朝臣都認為匈奴為害日久,可乘其亂舉兵攻打滅之,望之獨排眾議反對,乘亂而幸,出兵不義,必然無功,宜遣使關照,輔其微弱,救其患難,宣帝從望之所議,遂助呼韓邪、單于平亂定國,單于蒙恩得復其位,感恩稱臣以報,四夷聞知同稱讚我朝仁義,因此我朝威揚德昭,望之厥功偉唉。
4.甘露三年,望之57歲,任太子太傅
望之 巨儒達學,導以經術,宣帝朝屢次建議用儒家思想做為治國思想,選用內臣注重明經術,通于凡微謀慮之士,期望漢朝封建統治,能達到儒家希求的堯舜,『成康之治』理想境界。是年奉詔主持石渠閣會議,評儒生對<五經>之異同,宣帝親自臨決,置立梁丘<易經>小夏候<尚書>谷梁<春秋>博士。促使宣帝朝政治清明中興,望之誠是勞苦功高。
望之,漢代儒宗,治國大材,文韜武略,導以經術,出謀獻策,盡心謁力,輔佐漢室,厥功茂焉,宣帝為表其尊榮繪像於麒麟閣誌念,其勇以觸逆蠻橫權貴,把自身安危得失置之度外,剛正不阿更受後世尊崇敬仰,率直性格也成為他被打擊,誣害禍根。不幸於六十一歲之年被宦豎石顯、弘恭構陷,飲鳩而終。望之,達學多智,盡心謁力,丹心扶漢,堅貞忠盡,剛正不阿,凜然風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