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3 - Abstract整理的技巧

[回到目錄]

How to quickly summarize the abstracts?

1. 為什麼要summarize abstracts?

有三個理由:

首先,因為你總是會從PubMed(或其它搜尋引擎)找到一大堆abstracts,其中有一小部分你需要去閱讀全文。所以你需要把這些abstract重新再「摘要」一次。

其次,這讓你有一個概念曉得「目前大家都做到了哪裡」。比方你摘要結果發現,30篇與你有關的主題的abstract中,有25篇都在做兒童,只有五篇作成人 – 你就知道成人可能是比較有新鮮度的議題。

最後,這樣做可以幫助你連結到更多的概念。比方搜尋pain和anticipation目標字所找到的abstract,你發現許多都同時提到anxiety這個字 – 你就曉得在未來研究anticipation時,anxiety是一個大部分學者都會考慮的變因。

2. 找出abstract的「主旨關鍵句」

大部分文章的abstract都有字數限制(e.g. <250 words),其中有兩句話特別關鍵。第一個是”主旨關鍵句”,這句話通常表示這篇研究到底在做什麼。有兩種類型:

目標句: 告訴你作者想研究哪些(what)變因(e.g.,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假設句: 告訴你作者預期變因之間有怎樣(how)的關係(e.g., we hypothesized that X is higher in group A than B…)

通常來講如果你可以找到假設句是最好,因為它提供的資訊比較明確。不然至少也要找到目標句,了解這篇文章它到底研究哪些變因。

3. 找出abstract的「結論關鍵句」

這裡請先了解”結論”與”結果”的不同。結論一定是回扣到目標或是假設句,結論句就是對目標或是假設所給的答案。結果則是獲得這個結論的證據。所以你會看到一般結論都是平鋪直述的語句,好像是給研究的目標或假設做出一個答案。而結果則會以”科學證據”的方式呈現,通常會附上很多統計值。

所以注意囉 – 結論並不能完整地表現出結果(事實上我發現一大堆結果,但其中只有與假設最有關的,我把它寫成結論)。反過來,結果不見得通通是結論 – 很多時候我們會分析資料後會發現一些意外的,原本我假設中沒有想到的事情,但這並不是我研究最重要想探討的。

結論關鍵句通常會在abstract的最後一句。一篇好的abstract,它的主旨關鍵句和結論關鍵句應該可以非常順地連再一起,好像一問一答。

4. 找出「關鍵結果」,了解結論如何形成

一般來講解決完主旨與結論關鍵句以後,你幾乎可以很清楚地抓出來「那些abstract是對我的研究最有用的」。到這個階段你可以把這些abstracts做一個篩選: 與我研究較無關的暫時先拋開,挑出比較有關的那些abstract。

接著你就需要去進一步了解這些研究更精細的資訊。最重要的是去評估它們獲得那樣結論的「品質」,也就是你要回過去看它門報告的結果,是否足以提出那樣的結論。前面提到結果中與假設最有關係的才會化為結論。那麼這時候你就要回去結果的段落,看看它提出哪些(通常是統計分析)證據來佐證結論。這個 <從結果推論結論> 的品質越高,就越有可看性。以下是幾個常需要注意的問題(舉例):

5. 了解研究方法

經過了4.這關,你會發現原本一籮筐的abstract,現在被篩選到只剩下少數的「菁英」,這些重要的文章不但主旨與結論都與你的研究主題有關,而且你也相信他們的結論都是建立在很有品質的結果上。那麼接下來我們再去做最後一個步驟的摘要: 這些結果是用哪些方法得來?

這裡插個話: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最後才來了解研究方法? 啊我不是應該一開始就先去過濾一下,哪些研究方法和我想做的是相同的,然後我盯著那些研究就好了嘛~ 比方我做人類人腦研究的,打從一開始就先不要管老鼠研究,這樣不是簡單多了?

錯錯錯! 就算你研究人腦,你還是要了解「從老鼠身上獲得的研究結論」是什麼。請注意,研究的方法或研究模型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研究主題。比方我研究人類記憶,如果別人有許多以動物模型出發的記憶研究,我還是必須了解 – 重點是它都與記憶有關。所以我們的摘要過程是以主旨與結論出發,不應該以研究方法出發。

而在研究方法的段落,最重要需要判別的是「樣本來源」與「觀察(測量)工具」。比方某個文章提出有趣的結論,但是它是根據小朋友樣本 – 但我想研究的是老人,這時候即便這個結論很有趣,但它的參考價值就稍微弱了一點。不過請注意,就算樣本來源與我的主題無關,這些結論還是有其重要性: 因為它們點出了「大部分人都在研究哪些樣本」,反倒可以凸顯出我的研究議題的特殊性(比方大家都研究小孩,只有我研究老人。)

觀察測量工具部分,通常abstract不會寫太多,只要大概知道類型即可,比方是採取問卷方式,大規模資料庫分析,病例對照…… 同樣地,這也是讓你有一個概念”大部分人都怎麼做”,幫助你去思考你未來怎麼做比較好。

6. 寫出One-line summary

在還沒電腦的時代,也沒有什麼搜尋引擎,需要研究者在圖書館一本一本期刊合訂本去翻…… 這時候需要有一種功力: 馬上把一篇abstract再濃縮成一句話,記在卡片上將來存查。這種事看起來很土,其實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理論上每一篇abstract都可以濃縮成這一句話,它的基本格式類似:

[對某某樣本] + [用某種觀察測量方法],我們發現 [結論]

你也可以把它整理成表格,例如

其中應變項與自變項就是2。主旨關鍵句所揭示的,而結論則顯示這兩者的關係。觀察測量方法則應該與應變項一致。這樣的表格整理出來,就會有很清楚的脈絡了解哪些是過去研究所著重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