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行為科學 Behavioral Dentistry

開課班級:開放所有系所,研究生與大學部學生選課。

本課程歡迎全國各校牙醫系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跨校旁聽或透過影音檔線上學習。希望旁聽的同學,請盡早與林老師聯絡,確定上課時間地點(我們上課時間地點,還是以陽明的同學為主)。若希望透過影音檔線上學習,也請與林老師聯絡,對於這些同學我會另外安排面對面討論的時間(winzcsl@gmail.com)。

上課地點:學期初公布

授課老師:林嘉澍 (個人簡介)

林老師是世界上少數同時具備牙醫師資歷,攻讀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並接受完整人腦神經造影(neuroimaging)訓練的牙醫師(博士班畢業於牛津大學Functional MRI of the Brain, FMRIB中心),主要研究專長是疼痛醫學與情緒神經科學(焦慮與恐懼)。林老師先後擔任科技部多年期計畫主持人,研究成果多次發表於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國際期刊,在牙科焦慮與恐懼情緒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美國牙醫學會期刊(JADA)的參考教材,也受邀於IADR世界年會演講。

情緒,疼痛,病患行為 - 這些議題是牙科行為科學聚焦的關鍵,在國外牙醫學系經常是大學部必修課程。但是在台灣是冷門又不受重視,既不是國考項目,也不是大學牙醫系必修項目,甚至同學想接觸這方面的資訊,都不知道哪裡可以上課 -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付出來教這門課。林老師的身體不好,但願意拚這一場,把有關行為科學,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與腦科學 - 凡屬人有關的學問,融入到這堂獨一無二的牙科行為科學課程。雖然我很清楚這個領域並不受台灣牙醫界與教育界的重視 - 但既然是重要的事,就放膽去做 - 若能埋下一些種子,讓未來台灣的牙醫師中多幾位願意深耕這個領域,足矣!

課程內容:詳見下表。包括16次課堂上課(含討論)與2次臨床演練

課程理念

這門課程的設計是讓你了解有關病人的一些事。在大學五年中你學會了許多與「病」有關的事物,例如你會看X-ray,你知道怎樣鑑別診斷牙痛的成因。但從照顧病人的角度來講那只算一半的工作。因為你的工作是「照顧一個會痛的人」,而非只是「搞好一個人的牙齒」。後者是前者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

所以你會發現這門課著重的在「人」。也許你會想,人的問題不就等以後開業,慢慢接觸病人就懂了? 老醫師常常會告訴你「啊病人看多了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 這句話一半對也一半不對。對的部分是,確實要了解病人需要靠經驗累積。不對的部分是: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把自己放空,每天和病人聊天打屁以後就變成很懂病人的醫師。不對! 對年輕醫師來講反而更需要在一些基礎知識上裝備自己,讓自己「有備而來」地去接觸病人,這樣不僅在一開始行醫時就能加強信心,也能學習到以理論為背景,用系統化的方式去探索病人的行為與想法。在這方面來說,建立基本的行為科學與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就非常重要。同時你們也需要臨床經驗較豐富的醫師來引導你們如何把這些知識應用於應付形形色色的病人 – 這就是門課我希望帶給你們的。

同時也要請同學注意,本課程並不意味著取代普通心理學或是神經科學等基礎課程。在那些課程中,大家自然會學到更廣泛的,一般性的心理學原理或神經機制。我們這門課的重點在於連結 - 將這些基礎知識,與臨床牙科實務做連結 - 因此我相信已經具有初步臨床經驗的同學(例如開始見習),會更能領會這些行為科學議題如何應用於臨床場域。但對於低年級的大學部同學,仍歡迎你們的加入,或許能激起更多討論的火花。

主要教材

1. 自編講義與影音教學檔

2. 嚴選電影 (現在大學生都不會看電影,只好我來嚴選了...)

參考用教課書

[基礎部分]

1. Kalat (2014) Biological Psychology [12th Edition] (不解釋,這本書對許多心理系學生的地位,就相當於Grey's Anatomy對醫學生。這本書也是我愛上人類行為的啟蒙書)

2. Breedlove et al. (2017) Biologic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Cognitive,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6th Edition]

3. Gazzaniga et al. (20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4th Edition] (認知神經科學的初學者聖經)

[臨床部分]

1. 林嘉澍 (2009) 臨床牙醫師必備:病患行為與情緒認知參考手冊 合記圖書出版社

2. Ost & Skaret (201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ntal Phobia and Anxiety, Wiley-Blackwell

3. 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2014) 合記圖書出版社

(上面這些書我都有, 可先向我借來看一下。)

注意! 關於期刊文獻:基於遵守著作權等相關法規,我將不會提供任何文獻的全文電子檔讓各位下載。我僅全文電子檔的入口連結,麻煩各位以自己的醫院/學校帳號登入後再行下載; 請見諒。

Module I:行為科學的基本概念

Lesson 1:為什麼你應該懂行為科學?

[導讀] 什麼是行為科學? 這和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認知神經科學? 這和腦科學是一樣的東西嗎? 其實這些學問的共同點,都是研究人的科學。我們雖然是牙醫,但我們並不是只有看牙齒 - 我們真正看的是病人。病人會痛,有情緒,會生氣會哭 - 我們不只希望牙齒完好,更重要的是病人覺得舒適滿意。但人類有這麼多的經驗,到底哪些是與我們臨床看診息息相關? 那些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在這堂課我會挑出幾個重要的主題,也是行為科學探討的關鍵議題,例如「人如何感覺到各種經驗」(與「知覺」這個主題有關),「病人回想的病史可靠嗎」(與「記憶」這個主題有關),或是「為什麼明明合理的治療,病人卻不願意接受」(與「動機與決策」這個主題有關)。在這次上課中我們會先聊聊這些行為科學議題,並說明它們與牙科診治間的關聯性。最後,牙科行為科學也是國際上日益受到重視的研究議題,研究所同學可參考美國牙科與顱顏研究中心(NIDCR)的網頁,了解目前這個領域最新的動態。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本次課程無課後作業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Behavioural sciences的定義 / Wikipedia [link]

2. Behavioural sciences的定義 / 大英百科 [link]

3.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Branch / NIDCR [link]

(*代表給研究所同學的參考資料,大學部同學暫時不需要)

Lesson 2:知覺與注意力

[導讀] 牙醫師每天處理的就是病患的各種經驗,例如疼痛或是咀嚼上的困難。然而這些經驗是如何形成的? 客觀的物理刺激如何透過感官受器,變成我們主觀意識到的經驗? 這樣的過程我們稱之知覺歷程(perceptual process),受到非常複雜因素的調控(例如注意力)。最有趣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實知道...」例如「盲視」現象這個例子,人腦其實已經在處理感官訊息,但我們卻未能清楚意識到這件事。另外我們的經驗也可能發生「誤解」,例如有名的rubber hand illusion - 你一定會大吃一驚,人們形成知覺經驗的過程,比想像中的複雜許多。也因此臨床上,如果確定病患真實的感受 - 病人到底有多痛? 到底是真痛還是浮誇? 背後都有許多因素需要思考(例如病患對刺激的認知,本身人格的影響,對醫療結果的預期等等)。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共4題複選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的「盲視」現象!/ 謝伯讓 PanSci 泛科學 [link]

2. The Rubber Hand Illusion - Horizon: Is Seeing Believing? - BBC Two / YouTube

3. 電影 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 Wikipedia [link]

Lesson 3:記憶

[導讀] 我們都聽過老人家說記性越來越差,這是否就代表失智症的威脅? 同樣是記性變差,為什麼有的病人連中餐吃什麼都忘記,卻能記得年輕時候的事一清二楚? 另一方面,牙醫師可能早就忘了課本上教的知識(這是一種explicit/semantic memory),但是拿起handpiece,卻想也不用想就能使用(這是一種implicit/procedural memory)。在這堂課,我會從認知科學與腦科學的角度帶大家認識記憶的「種類」以及相關的腦神經機制。由於我經常與失智症病患的接觸,我也會和大家分享記憶功能的缺失,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會強調記憶的「建構」性質 - 人腦不僅是被動地去記得事情,也會主動地去建立記憶的內容,例如在法庭上,在診療椅上,病患換的記憶是否可靠? 這些都是需要探討的議題。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共4題複選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Young Chimp Outscores College Students in Memory Test (2007) National Geographic [link]

2. Confabulation

3. *Lacy & Stark (2013) Th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Implications for the Courtroom. Nat Rev Neurosci [link]

Lesson 4:焦慮、恐懼與「暗黑情緒」

[導讀] 如果大家問問朋友最害怕的事,你會發現看牙齒經常名列其中。害怕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經驗,但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必須加以區分。焦慮和恐懼是不同的經驗嗎? 感到焦慮和感到恐懼的病人有什麼差別? 他們是否對應著不同的人腦機制? 事實上,無論焦慮或恐懼都是一種面臨威脅所產生的經驗(如defense-systems model),是牙醫師需要特別認識的。病患會感到焦慮恐懼,往往不只是因為威脅很嚴重(例如打針很痛),也與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有關(例如不知道會不會突然痛起來) - 你會發現在診療椅上引發焦慮恐懼的情境,其實和賣座電影裡的劇情,有許多共同點!最後,我也會帶大家認識生氣(anger)與沮喪(frustration)這兩種牙科病患常發生的負面情緒。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共6題複選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電影 The Maze Runner (2014) / Wikipedia [link] (好看!)

2. 電影 Cube (1997) / Wikipedia [link] (超好看!)

3. 電影 Donnie Darko (2001) / Wikipedia [link] (無上好看!!)

4. *McNaughton & Corr (2004) A two-dimensional neuropsychology of defense: fear/anxiety and defensive distance. Neurosci Biobehav Rev [link]

Lesson 5:動機與決策

[導讀] 對經營診所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病人必須按期回診。再者,病人必須乖乖聽醫師的話,按時照顧好自己。這些都關係著人類行為的動機與決策。特別在目前的醫療氛圍中,病患與醫師的「決策共享」(shared decision-making)正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病患的想法與醫師的判斷未必總是契合 - 根據Kahneman(諾貝爾獎得主)與Tversky的研究,即使像金錢交易這樣利害分明的情況,人類的選擇往往也充滿「偏誤」(bias) - 各種情緒與認知因素都會影響我們最後的決策。在感到疼痛的時候,牙科病患很可能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例如想要積極地一次把牙齒治好,或是先減緩疼痛以後慢慢再說) - 這些議題都是進行良好的醫病溝通,使病患滿意的關鍵。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共8題複選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醫療決策共享簡介 / 衛生福利部 [link]

2. Psychologist wins Nobel Prize (200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link]

3. *Hsee & Rottenstreich (2004). Music, pandas, and muggers: On the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value. J Exp Psychol Gen [link]

Module II:牙科病患情緒與認知經驗

Lesson 6:牙科焦慮與恐懼

[導讀] 前面的課程教大家區分焦慮與恐懼這兩種情緒的差異。在這裡我們進一步來了解臨床上如何判別病患的焦慮恐懼情緒。首先我會介紹大家使用牙科焦慮量表(Dental Anxiety Scale),這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用來量化牙科病患焦慮恐懼情緒的主要工具。我也會介紹對這些病患的分類方法,主要是根據華盛頓西雅圖大學Milgrom等學者發展的標準。透過上面兩種工具,讓大家學習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病患的情緒問題。同時,我也會說明台灣目前在這個議題上的不足與落後處。我在去年JDR發表的回顧與整合分析顯示,處理焦慮恐懼問題與疼痛控制其實是一體兩面 - 如果你希望病人滿意你的治療,「不痛」和「不害怕」兩者都是你應該努力的目標!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共5題複選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Modified Dental Anxiety Scale / Gerry Humphris' lab [link]

2. Dental Fears Clinic / 華盛頓西雅圖大學 [link]

3. 林嘉澍 (2008) 牙科焦慮面面觀 中華牙醫學會會訊 [link]

4. 林嘉澍 (2013) 從臨床診治與教學到口腔健康照顧體系談「牙科焦慮」台灣牙醫界 [link]

5. *Lin et al. (2016) Associ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Pain in Dental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Dent Res [link]

Lesson 7:疼痛之因應與災難化

[導讀] 你我都面臨過很大的壓力,對很多病人而言看牙科本身就是壓力,而「痛」更是牙科治療中主要的壓力來源。首先,我會帶領你們認識目前腦科學對疼痛研究的初步結論,了解疼痛與各種認知與情緒因素間的密切的關聯。有些病人能有效地因應(coping)這些壓力,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另外一些病人卻表現出災難化(catastrophizing)的想法與行為,包括「誇大疼痛經驗」,「鑽牛角尖」,「感到無助甚至放棄」。這些病人種種「不合理」的行為(例如明明牙齒很爛卻還不肯接受治療),往往是基於他們一種負面的思考框架 - 我們該如何辨別這群病人,如何有效幫助他們適應牙科治療? 在國際上,我曾於美國牙醫學會期刊和IADR年會發表過這方面的心得,讓我來告訴你如何幫助這群「燙手山芋」的病人。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林嘉澍 (2012) 都是「腦痛」在搗蛋?--談疼痛與焦慮恐懼的人腦神經機制 科學月刊 [link]

2. 壓力指數測量表 / 衛生福利部 [link]

3. Lin (2013) Pain catastrophizing in dental patient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management JADA [link]

4. *Lin et al. (2013) Pain Catastrophizing is Associated with Dental Pain in a Stressful Context. J Dent Res [link]

Lesson 8:老年病患的情緒與認知功能

[導讀] 高齡醫學與老人健康照顧是現在最夯的議題,我先後主持兩個科技部長期研究計畫,深知在這個議題上,台灣牙醫師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例如,許多人以為失智症(dementia)就是記性不好忘東忘西,或者認為老人咀嚼吞嚥功能困難,只要把假牙裝好補好即可。照顧老人絕對不是「免費幫大家裝假牙」就可以簡單解決 - 試想,假使老人家連醫師簡單的問候都聽不懂,在面臨失智與各種情緒障礙的威脅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我希望從基礎開始,為大家建立有關老年人認知與情緒功能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教導大家透過簡單的測試(如簡短智能測驗MMSE)了解老人的基本心智狀況。唯有從基礎上理解老人的身心功能,才能進一步做出適合老人的牙科診治。最後我也會帶領大家了解日本 - 老人口腔醫學的先進國家 - 他們如何發展老人的口腔健康照顧。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認識失智症 / 台灣失智症學會 [link]

2. 簡短智能測驗 / Wikipedia [link]

3.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link]

4. 日本老人齒科醫學會 [link]

Lesson 9:牙科門診病患相關之精神疾病

[導讀]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是當前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目前台灣的牙醫學教育對這個領域極為忽視,不少牙醫師與同學抱持著「這些病人,我不要碰就好了的態度」。事實上許多精神疾病的盛行率比你想像的還要更高,且他們的口腔健康狀況很可能更需要積極的照顧 - 如果有一天你自己開業當老闆,恐怕無法永遠將這群病患拒於門外!我們應該抱持著積極認識並了解如何幫助他們,而非逃避怕事的態度。在這堂課我會聚焦於重度憂鬱症與恐慌症,兩者皆是牙醫師在臨床上幾乎一定會遇到的狀況,且與牙科治療的結果(例如疼痛經驗與滿意度)息息相關。(失智症則於前一堂課做介紹。)希望透過這堂課使大家進一步思考:我們固然不是精神科醫師,無法治療精神疾病,但照顧精神病患的口腔健康卻依然是我們牙醫師的責任。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 Wikipedia [link]

2. 淺談憂鬱症 / 健康九九網站 衛生福利部 [link]

3. 認識恐慌症 /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link]

4. *Locker et al. (2001)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dental anxiety in a young adult population.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link]

Lesson 10:健康信念與疾病詮釋模式

[導讀] 為什麼有的病人總是講不聽? 更傷腦筋的是,不但你講不聽,他還有很多大道理要反過來說服你!就像許多電影裡描述的,每個人對疑難雜症各有各的解釋,到底是誰幫誰洗腦呢? 或者,這其實是一個有關「信念」的行為科學議題。首先,病患到底怎麼去理解生病這件事(illness representation),例如牙齒開始動搖,是不是單純解釋成自然老化? 再者,病患怎麼去思考醫療與促進健康這件事(health belief)? 他真的認為正確刷牙就可以預防牙周病? 還是說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好好刷牙? 這堂課我會帶領大家認識這些議題,唯有從病患的角度去思考(你必須先了解病患是怎麼想的),才能見招拆招,用病患的語言與思考框架,去幫助病患釐清事實。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電影 The Happening (2008) / Wikipedia [link] (還不錯!)

2. 電影 12 Monkeys (1995) / Wikipedia [link] (經典! 好看!)

3. "中醫治牙痛" (請自行google相關條目)

4. *Rozema et al. (2009) The role of illness representations in coping and health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breast cancer. Psychooncology [link]

Module III:牙科病患的臨床行為

Lesson 11:如何使用問卷與量尺

[導讀] 從這堂課開始我們將聚焦在各種臨床上的技術。首先就是關於測量的技術:我們要如何評估病患的疼痛或焦慮恐懼等主觀經驗? 我們卻可以透過好的方法,也就是有較高的測量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的工具 - 去估計病患的經驗的強弱,並依此作為我們擬定治療計畫的根據。我會以慢性TMD疼痛中最常用的DC/TMD測驗為範例,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工具。常看到一些同學對問卷的認識,就是全部丟下去,然後記得回收(份數越多越好) - 這都是極錯誤的態度。使用問卷時每一句解說與每一個小動作,都必須嚴謹地去完成,是希望大家都能學到的態度。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為什麼疼痛難以衡量——也難以治療? / BBC [link]

2. GAD-7 /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link]

3. Oral Behaviors Checklist (OBC) /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4. *Edwards (2010) Questionnaires in clinical trials: guidelines for optimal design and administration. Trials [link]

Lesson 12:處理疼痛與焦慮的認知行為策略

[導讀] 相信我,你幾乎不會看到一位病人一邊身體放鬆一邊喊著很痛!你也不會看到一位病人身體神色緊繃到了極點,卻跟你說一點都不會痛。疼痛與焦慮恐懼情緒都無可避免地與我們的生理反應有密切的關聯。在這堂課我卻要反過來告訴大家,如果可以改善病患的生理狀態,往往就是改變他們痛苦經驗的第一步。當病患緊繃到不行的情況下,你要他們不要緊張,不要怕痛是一點用都沒有的。我會告訴大家簡單的放鬆訓練步驟,當病患的身體已經準備好的時候,進一步地透過各種認知與行為策略去幫助他們克服疼痛與焦慮恐懼。我也會介紹大家世界幾個先進國家(例如瑞典與荷蘭)在處理焦慮恐懼病患時採用那些方針,使病患獲得更自在的看診經驗。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Relaxation techniques / NHS UK [link]

2. 憂鬱症的剋星-認知行為治療 (2007) 葉青吟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

3. 瑞典哥特堡大學口腔醫學院 [link]

4. ACTA牙科恐懼門診 /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link]

Lesson 13:解說治療計畫與醫療決策

[導讀] 我常開玩笑說,我們牙醫系的學生第一天去實習的時候,連和病人打招呼都不會。也曾聽病人說過,牙醫師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嘴巴張開」。大家一定也聽過有的牙醫師說話虎虎生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病患照單全收 - 這堂課我要帶領大家認識這幾年行為科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那些是醫病溝通的重點。我會以實驗證據為出發,告訴你們病患可能聽錯那些重點,你需要特別釐清那些點(例如有關「副作用的風險」該如何說明)。我也會告訴你們一些牙醫師的「話術」,並告訴妳們這些話術很可能不但不靈光,還給自己找麻煩。我希望大家記得,與病人溝通並不只是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牙科234網 [link]

2. 你想和醫師握手嗎?/ 胡涵婷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3. Paling (2003) Strategies to help patients understand risks. BMJ [link]

Lesson 14:遵囑行為與訴諸恐懼

[導讀] 「遵囑」(adherence)是醫療行為的核心概念之一。當我們費盡心思教導病患種種,他們到底回家是否確實遵行? 例如拔牙後流血不止是因為沒把紗布咬緊 - 但什麼叫做「咬緊紗布」,病患真的理解真能確實執行? 這個議題看似簡單卻經常被牙醫師忽略。我們也常聽到一種說法,如果病患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願,那就嚇他們 - 「訴諸恐懼」(fear appeal)往往是最有效的說服病患改變行為的方式(就像香煙廣告上漆黑的肺臟)。事實上訴諸恐懼牽涉著非常複雜的行為科學理論,你該怎樣成功地去改變病患的行為? 或者反過來徒增病患的反感? 這堂課並不是教你如何用行為科學來操控病人。相反地,我希望帶領大家思考:病患的「不願意」或甚至「反抗」,都有其背後的原因。了解病患為何不這麼做,遠比強制病患非做不可,或許還來得更重要!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自行google有關"口臭" "狐臭" "禿頭" "早洩"相關的商品廣告

2. 電影 V for Vendetta (2005) / [link] (很明顯,這部電影是教你如何控制病人)

3. Ruiter et al. (2014) Sixty years of fear appeal research: current state of the evidence. Int J Psychol [link]

Lesson 15:睡眠相關議題 (教材準備中)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Lesson 16:牙醫師的職業倦怠

[導讀] 先謝謝大家辛苦地上了幾乎一整學期的課。最後一堂課我們要討論的重點不再是病人 - 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吧!牙醫師(以及我們整個牙科團隊)每天面對病人的痛苦 - 但我們自己難道沒有痛苦,難道感受不到焦慮恐懼?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生氣,也會失落。事實上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牙醫師是非常容易受到職業倦怠(burnout)侵擾的群體。性別年齡,醫師的資歷與位階,甚至婚姻與人際關係各方面,都與倦怠感有密切的關聯。這種倦怠感讓我們對病人冷感,精神上疲累沒有動力,對自己的工不再有成就感 - 我衷心希望每位年輕醫師(與即將進入臨床的同學)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病人。

課程影音檔:1 2 3 4

作業:[link]

參考資料與網路資源:

1. Job burnout: How to spot it and take action (2015) Mayo Clinic [link]

2. 陸洛等 (2005) 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及職業倦怠之關係:以高雄市牙醫師為例 應用心理研究 [link]

3. *Croucher et al. (1998) Burnout and issues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reported by general dental practitioners in the United Kingdom.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link]

臨床演練

Practice 1:口腔衛教 / 拔牙術後指導

在第一次演練中,同學需要分成兩組,各自先回去研讀一份有關口腔衛教(A組)與拔牙術後須知(B組)的文字說明。在課堂上,請兩組同學各自把對方當成病患進行解說。在開始解說前,我會為每位「病患」準備「背景卡」讓大家抽選,例如病患是「45歲的每天加班的卡車司機」或是「23歲的公關OL」- 請同學特別針對病患的身分進行最有效的說明指導。

Practice 2:焦慮病患危機解除!

我會根據Milgrom等學者在西雅圖大學發展的焦慮病患類別,設計不同的「背景卡」。由我來扮演這各種類型的焦慮病患,並讓同學抽選「情境卡」,例如「對害怕打麻藥的病患拔牙」或是「幫不信任牙醫師的病患洗牙」,請同學針對這些情境,對病患做最有效的說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