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rage is not an ability one either possess or lacks. Courage is the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a risk-taking behavior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consequences are unknown or possibly adverse. We are capable of courageous behavior provided we are willing to engage init. Given that life offers few guarantees, all living requires risk-taking. -- Alfred Adler
● 1870—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2月7日早上的維也納郊外。他的父母在1866年結婚。第一個孩子西 格蒙出生在1868年。阿德勒排行第二。之後有五個弟妹。阿德勒與家人關係良好對同伴感興趣;阿德勒與父親的關係連結較強,母親較弱
● 阿德勒的兒時經驗—身體羸弱,患有佝僂病 (rickets);氣喘-喉部有毛病,哭叫時會感到窒息;五歲感染肺病;感受自卑(身體自卑);感覺權位被弟弟
■ 「阿德勒回憶二歲時因痀僂病綁著繃帶;哥哥可以很自由行動,而他卻感到舉步維艱……」
■ 「在我頭兩年的生命裏,媽媽縱容我,但是當弟弟出生後,她對我的關心就轉移到他身上了,我感到權位被剝奪,就轉向父親,我是他最喜愛的一個。」
■ 「阿德勒總覺得自己生在模範大哥的陰影之下,他才是出生得最早而且是最好的,其表現總是如此超凡,讓阿德勒覺得不管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達到他那超凡的成就。阿德勒終其一生,仍無法完全克服這種感覺。」
● 1873—阿德勒三歲時 (四歲生日的前幾天),弟弟魯道夫在他身旁死了;生性敏感的他已熟悉死亡的滋味
● 1875—阿德勒五歲時,染上肺病幾乎喪命。曾經在街上被車子撞到二次,使他對死亡極度恐懼,強化阿德勒成為醫生的決心。
「如果生命的問題真是這樣神秘,我應該成為一個醫生,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我決心將來要當一名醫生,找到對抗死亡的武器。我要比那些治癒我的醫生成為一個更好的醫生。」
● 阿德勒的教育背景—早年時期學業表現平平;在運動方面感到身體的不便。數學差,學校幾乎要放棄;但因父親的支持與鼓勵,成績蒸蒸日上,成為班上最優秀的學生。醫學院教育(1888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95獲得醫學學位)
■ 阿德勒父親對他說:「阿德勒,你絕對不能輕信任何事情。」 「不要把任何事情當作理所當然,要自己去尋找答案─真理。」
■ 「如果我的父親那時聽從了那個老師的忠告,讓我成為鞋匠,我可能會做得很好,不過也一定會深信自己一輩子沒有數學天份。」
● 阿德勒的醫學背景—從眼科醫生到全科醫生,在維也納下層社會社區開設診所。接受Krafft Ebings建議轉至神經科,開始研究神經學與精神醫學。
■ 阿德勒認為病人不只是個病例;他不把疾病單獨看待,而是試圖了解整個人個,找出心理與身體過程的關係。社會問題和社會情況吸引了阿德勒的注意
● 1898—出版《裁縫業健康報告書 Health Book for the Tailoring Trade》,探討小型裁縫業雇主與雇員的困境,關注病理學的情境決定因素,強調治療的社會責任。
■ 《裁縫業健康報告書》可為健康心理學的先驅,採壓力/體質病理觀,從裁縫師缺乏衛生的工作環境解釋他們的健康問題。
■ 「很明顯的,阿德勒出版《裁縫業健康報告書》 一書的目的不在提供一本理性分析的大部頭學術著作,而是描繪出阿德勒一生學術生涯的特色,他很明顯地將寫作與應有具體行動的概念連結起來」…阿德勒是「兼具社會運動與社會改革的醫生」by Hoffman, 1994
● 1902—接受佛洛伊德邀請加入每週三晚上讀書會;讀書會團體後來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 1902 -1911—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 1907—出版《器官缺陷及其精神補償的研究》(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補償的意義是「做一個人意味著遭受自卑感,而自卑將不斷地促使個體去克服它,並產生獨特的個人生活意義。」
■ 阿德勒宣稱他很早的時候就想成為醫生,因為想克服死亡和對死亡的恐懼。
■ 阿德勒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疾病。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缺點。
● 1910—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阿德勒在許多方面不同意佛洛伊德。
● 1911—辭學會會長一職,正式離開維也納分析學會。
■ 阿德勒不相信生物性驅力,在《心理生活之佛洛伊德性理論的批評》中提出:性不是人類活動的全部原因,而是個人社會性與奮鬥向上的途徑與因素。
■ 阿德勒發展出依個強調個人信念或「終極目標」的社會理論。
● 1912—佛洛伊德視阿德勒為異端,將之逐出。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並與九位離開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成員籌組自由精神分析學會 (Society for Free Psychoanalysis)。
● 1913—將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重新命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
● 1914—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
● 191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伍擔任軍醫。
● 1918(後)—阿德勒重述並系統化他的理論思想。
● 1920(後)—阿德勒任教於維也納教育學院,並在公立學校系統中組織兒童輔導臨床活動,成立兒童輔導指導中心。
● 1922年至1930年期間,阿德勒主持召開了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
● 1922—開始籌組教育諮詢團隊,提供維也納公立學校兒童輔導服務,出版《個體心理學實務與理論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
● 1924—阿德勒在維也納教育學院擔任教授(Pedagogic Institute in Vienna)。
● 1926—阿德勒非常主動發表論文並從事演講,先於歐洲,再於美國;出版《瞭解生活 (Understanding Life)》。
● 1927—阿德勒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出版《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 1929—出版《生活的科學/自卑與生活 (The Science of Living)》。
● 1932—阿德勒任長島醫學院醫學心理學客座教授,出版《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自卑與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
● 1933—出版《宗教與個體心理學 (Religion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及《社會興趣:人類的挑戰 (Social Interest: A Challenge to Mankind) 》。
● 1934—定居紐約。
● 1935—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
● 1937—5月28日應聘赴歐洲講學,赴蘇格蘭亞伯丁(Edinburgh) 講演旅行時病逝;過度勞累,心臟病突發死亡。
● 2011—7月12日阿德勒之墓從蘇格蘭亞伯丁移回維也納(From Edinburgh to Vienna)。
Chester Times 5-28-1937
阿德勒過世後,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阿德勒的學生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倡導追隨者─在1937年移居美國芝加哥,創設阿德勒學派,致力阿德勒兒童輔導的教學與實務服務。1952年,Dreikurs創立阿德勒心理學研究院 (Institute of Adlerian Psychology);1954年改名為芝加哥阿德勒學院 (Alfred Adler Institute of Chicago);1991年該院成為眾所皆知的阿德勒專業心理學學校 (Adler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至今已成為阿德勒大學 (Adler University),持續耕耘傳遞阿德勒的思想理念,並實踐阿德勒心理學的目標─讓世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