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引導》

2018.02.24 「行」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主題是「行」。

朋友們經常提起兩個問題,第一是:如果靜坐已經很安靜了,接下來要做什麼?第二是:看不到心行怎麼辦?

針對這兩個常問的問題,我們來討論「行」。

在開始禪修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可以小心、緩慢地拉筋,配合著深呼吸。若有意若無意地讓身體內在有開通、舒暢的感覺。利用這個機會把覺知帶到當下的觸感,下定決心要跟貪、跟憂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在接下來的這個用功的時間,跟它們是遠遠地隔離。

利用一個自己容易用得上手的禪修主題,幫助自己進入一個安適、準備要用功的狀態。好比說你可以去留意,當你身體正在放鬆這個過程,它的具體觸感;比如說身體正在被呼吸輕微地按摩,那個具體的觸感。

你可能會覺得,身體的觸感是難以捉摸、難以掌握的。但是不用擔心、不要緊張,光是在嘗試著接近它,抱著這樣一個探索的心態,你已經是在趨向安定了。儘量不是只停留在「要放鬆」這樣的一個觀念,而是具體地去搜尋,在放鬆的過程裡面,實際上會發生的觸感,去探索呼吸所帶來的膨脹跟收縮,所帶來的具體觸感。

佛經裡面經常提起到「行」,行蘊的行、行動的行。它是輪迴最基本的驅動力,所以你要是能夠在這個節骨眼上看得清楚,差不多修行上面最重要的一些關鍵都能夠掌握。我們可以從以下的這個角度來探索,什麼叫「行」。

基本上,我們是在朝向未來前進的這樣一個生命體。我們感覺到我們的生命在前進、在進行著,這個進行是朝著未來在前進的。那個感覺就是:我們是活在時間之流裡面,我們在這個水流裡面,不斷地朝向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在前進著。

這種不斷朝著未來前進的基本趨向,伴隨著對於未來的期盼跟不安,佛經的術語叫「貪」跟「憂」,就是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首先要處理的兩個情緒。

「貪」就是期待,「憂」就是不安。未來是不可知的。你要保護的這個自我,是會受到無法算計的,幾乎是無限量的、不同種類的威脅所逼迫。來自外在的環境、來自內在的,未來的絕大部分是沒有辦法掌控、不可預知的。所以如果你是這個時間之流的參與者,心是寄託在未來,生命的驅動力是貫注到未來的,那一定是伴隨著不安,伴隨著期盼,伴隨著期待的心。

那個期待跟不安有兩個特質。其中的一個特質,也就是行的意義,叫「遷流」。「遷流」就是狀況一直在變,所以為了要追逐、要去建立你想要的未來,你好像在追著什麼東西跑。你好像在努力地經營、努力地規劃,心裡面幾乎是無時不刻在做這樣的努力。「行」也有造作的意思,你可以看得到心一想到未來,未來好像在對心釋放出吸引力來,在對它招手。所以你可以看得到你內心的動力是往前傾的,它是一面倒的。

所以時間對於有情,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東西,對於無情的現象,它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可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斷地被這個不安跟這期待所拉著、推著,所以它感覺是貫注於未來。

接下來是經常有朋友提到的問題,像靜坐坐到內心能夠安定、能夠明覺了,接下來該做什麼。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在靜坐的時候,去警覺任何一種期盼心的出現,去警覺任何一種不安感的出現。當期待、不安產生出來,你可以首先發現,光是透過覺知你就不完全是沉淪在那個水流裡面了。在覺知中,你有能力能夠培養厭離。一般凡俗的人,對於這種不斷地被時間之流推著,陷溺在這個時間的水流裡面,不斷被未來吸引著,不斷對未來在順浚推前著。這個現象他們習以為然,不覺得這是什麼問題。可是一個用心的禪修者卻發現,那個順浚於未來本身就是一種苦、就是一種壓力。

那個狀況就是永遠都沒有休息,永遠都不穩定。每一個當下只是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裡面,你都會隱約瞥見到不安的影子,瞥見那期待的影子。對於這一點看得越清楚,你就越厭離輪迴的狀態。你就會越知道,這一種心裡面保護著、包藏著自我感,永遠向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前進著,每一步路、踩的每一個腳步,裡面都伴隨著不安跟期待。

永遠都沒有所謂的終點,永遠都只是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就是掙扎、就是適應,每一個過程都是老、都是死。當然這個過程,有的時候是刺激的、好玩的、是愉快的,但是不管你經歷的這個過程是好玩的、不好玩的,刺激的、不刺激的,愉快的、不愉快的,幸福的、痛苦的,裡面都有這樣的特質。

所以為什麼佛陀講「諸行皆苦、諸行皆無常」?無常不僅是哲學上面的意義,而是一種會撼動你最底層的那個安全感、熟悉感,這樣的一個認知叫「諸行皆無常」。所以在修行的時候,最起碼你可以覺察到你是怎麼樣被推往未來,那個未來吸著你、在對你招手,你被它吸引著。你能夠覺察到你在期待,能夠覺察到你在不安。這就是修行的第一步了。

然後你可以選擇在這裡面去培養厭離心,看得越清楚就越高度地警覺,越不認同這樣的一個過程,越不希望自己是沒完沒了綁在這樣的過程裡面,永遠都是把希望,把快樂的來源,跟這樣的過程綁在一起。因為這樣的過程註定是悲劇的,註定是不穩定的,它就只是一個過程而已。你真的能夠用心地去體會,只要是過程它就是不穩當,只要是過程它就真的不是休息。

除了去覺知這個期待的心、不安的心,除了對它們培養警覺,你還可以選擇其它的技巧。好比說,面對這個期待的心、不安的心,你可以嘗試著去緩和、去放鬆這個期待跟不安。當你緩和、放鬆,那個時候就是在嘗試著擺脫這個時間之流。能夠綁架你的力道,那個未來能夠吸引你往前衝的那個力道,讓你繼續輪迴的那個驅動力,你就有機會去調整它,甚至可以讓它越來越弱。

除了面對期待心跟不安的心,去緩和它、去放鬆它,你還可以練習去斷除它、不與它為伍。修學斷、修學離、修學放下,你還要認真、用功地時時刻刻看著你內心的動力,它是不是在往未來傾注著,你會感覺到它是朝著一邊倒的。當你的心是朝著一邊倒的,是往未來流去、在汛注地流向未來。那種被捲入到時間之流的感覺,痛苦的根本就是在這裡。

我們之前一直講到,修行最終是要把內心的刺移除掉,那個所謂的渴愛,那個最根深蒂固的執著,最根深蒂固的喜貪,最根深蒂固的慢,都是跟這個有關連的。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禪修中,細膩地去檢查,你的心有多大程度地被未來吸著,甚至被未來排斥著。未來對你的心有一種扭曲的力量,有一種擠壓的力量,從那你就可以看得到,那個叫做喜貪,從那你就可以看得到,那個叫渴愛。

當然,喜貪跟渴愛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如同我們之前所說的,喜貪跟很多其它的煩惱,跟五蓋的根錯綜複雜連在一起。所以你只要能夠動搖、能夠拔起,某一些五蓋、某一些煩惱的根,你就會鬆脫渴愛的根、執著的根。努力地在自己的禪修裡面,在當下,感受一下,心的不安、期待,大概是不安靜最重要的原因。你的心為什麼會不安靜,基本上就是被期待心所干擾,就是被不安的感覺所干擾。

這就是為什麼佛經教我們:修學禪那就是要遠離貪跟憂。這也是為什麼修學禪那,完全是可以通達出世間法。但是你要認真地去觀照:自己的命運是牽繫於此的。輪迴的原始驅動力這麼樣微細的東西,是要培養豐富的波羅蜜,鍛鍊強健的心力的人,才能夠去動搖得了這樣的力量,才能夠深度去觀察這樣的力量。

話雖如此,在眼前的這個階段,光是能夠更去醒覺那個不安跟期待,就是一個不得了的起步了。覺知然後嘗試著讓這個覺知是更透徹的,看到心怎麼樣被推、被拉,那個被擠壓的感覺,明天明明還沒有到,可是你已經在想:明天要上班了…。光是這個念頭一起來,內在那種被推、被拉的效應,你馬上就能覺察得到。未來還沒有現前,你已經因為對未來的種種計劃、盤算,在擔心、在期盼。正在蓋的房屋還沒有蓋好,裡面要怎麼規劃,我以後住在裡面能夠受用什麼樣的東西,住進去之後,發生了不可知的狀況該怎麼辦…,去觀察你的心怎麼樣順浚於未來。

解脫者的心,當解脫者還活著、還有肉體,也就是他體驗著有餘涅槃的時候,他只有當下現象的生跟滅,只有當下生理上面的壓力感的生跟滅,但是這個壓力感不形成一個時間相,它就是當下的一個生跟滅。當這個生跟滅一加入了時間相,當你是抱著一個自我,要去經歷著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心苦就產生了。內心的苦跟身的苦是不一樣的。

雖然在觀察著這個「行」,同樣地記得你基本的禪修技巧,最理想的禪修是在安適、深度地放鬆,這樣你才能夠敏感、覺醒、持久。然後要抱著鬥志跟熱情,你才能夠戳破這個已經蒙蔽你不知道多麼久遠的一股力量。所以抱著一個要打長久戰的心理,雖然很有可能你在短時間之內會有大的突破,但是在心態上面,有足夠的毅力、足夠的鬥志。

人生真的沒有比這個更有意義、更值得去努力的工作了。其它的努力、其它的行,都是永無休止的過程,更多的輪迴。你經營了、累積了、追逐了某一種行,它流逝著,你繼續地不安,繼續地期待,那裡面沒有真正永久的答案。只有這個!去直探痛苦的本源,這個是最棒、最值得花時間的。

可以配合你容易上手的禪修技巧,好比說,去體驗放鬆的過程,去體驗不被貪憂所壓制的身體的感覺,脫離開貪憂、正在脫離開貪憂的身體的感覺。從這樣的立場去觀察你的心,看它還在怎麼樣流動著,被未來牽著鼻子走。只要這樣的力量沒有完全地斷除,你就在經歷無法算計的老、病、死。永遠都在過程當中飢渴著未來、害怕著未來,永遠就是在時間當中做一個過客,做一個重複死亡的人。

乃至於一點點對未來的欣躍之心,或者想要去哪裡的那種亢奮,想到明天要去哪裡,想到待會共修完之後要做什麼,你發現到的身體裡面的亢奮感,都是禪修的對象。覺知它、對它培養厭離心,或者是緩衝、放鬆,具體地把時間在推著你的力量化解掉它。你若用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心越來越安定,你所修的禪定技巧就是第一流的。那樣的禪定是完全伴隨著智慧的,所以禪定成就的時候,就差不多是你大功告成的時候。所以,認真地修學這樣的出世間禪定。

在修學這樣的技巧的同時,知道你的目標也是很重要的,你的目標就是「諸行漸次止息」。讓那個推著你、拉著你的力量越來越弱,讓你越來越不受這個時間之流的擺佈,不被這個水流捲著跑、沖著跑。心因為對於所有的期待跟不安徹底地厭倦,捨棄它們、不跟它們為伍,它們不再能夠動搖你的心,你就在當下得到清涼,那就是入道。當下不被火燒,起碼那火是減弱的,從那個地方你就開始越來越明白,為什麼所謂的涅槃是在時間之外,是一個不用經歷生、老、病、死,沒有遷流的自由。

記得這個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感覺內在的那些力道。那個因為不安、期待,而擾亂了一春水的力量,那股讓你情不自禁要去到那裡,身體、心理都歪向未來的方向的那個力量。人還沒有到那,可是你的頭已經往前探,觸角已經往前伸,眼睛已經看向那個地方,那個渴望、期盼。你能夠在甚至小的事例裡面,發現到微小的這種動盪、動能。

如果覺得這樣的技巧上手是有困難的,你可以把它割截為比較小的部分,從小的地方開始。好比說,可以把注意力都放置在:「行」是不斷、不斷在遷流,所謂的過程就是不安穩。徹底去體驗這個,儘量把這個看清楚,那種身心不斷地都是要去到哪裡,它永遠都到不了哪裡的那個狀況,去看到那個永遠都是要去到哪裡、永遠都到不了哪裡的那個狀況。

徹底地看清楚「無常故苦,諸行是無常故苦」。看到心裡面一點疑惑都沒有。看到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情境時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無常故苦。或者可以專心去觀察著,你的心怎麼樣愛戀著這個行,它對這種動作、這種遷流的狀況樂此不疲,去留意那個「黏、依附」。或者是可以專門去留意,怎麼樣更徹底地把不安跟期待的力量緩解。任何的部分你都可以專心地去做,以後你就能夠更順利地把其它的部分串連起來。

修行的成功,有好幾個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你可能是沒有能力一口氣全都具備,但是你可以把它分開來個別地做。我們內在有一種自然的統整力量,當你把個別的內觀帶到成熟的狀態時,它們會互相地輔助,然後會產生能夠造成突破的力量。一個環節是在靜坐的時候,有沒有學會乾淨地擺脫喜貪、擺脫貪憂?另一個環節是能不能看清楚「諸行是無常」,那個無常的深意,乃至「無常故苦、苦故非我」的深意。不管看著無常、苦或者非我,怎麼樣能夠促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不是那種教條的厭離心,而是打從心裡面知道:這是不安全的!這是動盪不安的!越來越不願意被這個力量綁在一起的那個動力。

(靜坐結束)

【回向文】

眾生都是害怕死亡的,

眾生都是愛惜自己生命的,

所以以己推及人的心理,

我們不應該對一切的眾生施以暴力,

不應該教唆、隨喜任何的暴力及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