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慮感來幫助觀察喜貪

《靜坐引導》

2018.02.10 從焦慮感來幫助觀察喜貪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主題是「從焦慮感來幫助我們觀察喜貪」。

在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是配合著深呼吸、調整坐姿。利用這個機會將覺知帶到當前具體的動作,當前具體的觸感。

如果你剛剛來自於一個非常煩亂的環境,心裡面非常不想要禪修,對於想要安靜下來的趨勢是有抵抗的,你可以嘗試:不要去強求自己要達到什麼程度的安定,唯一留意的就是,是不是能夠比剛剛多放鬆一點點、多清醒一點點。

這裡的「一點點」的意思,就是你能夠覺察得到質地上面的差異。光是你在眼前覺察到身心的質地,是比起剛剛多放鬆一點點,那就是了!就在這個卑微的地方、在這個微小的地方站定腳跟,不必要求多、沒有不切實際的期盼。

求好心切也是壓力的來源,覺知到那樣子壓力的逼迫,只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建設性的、微小的動作上面。怎麼樣是比剛剛的那一刻、剛剛的那一秒、剛剛的那一分鐘,多了一點點你能夠覺知到的放鬆跟醒覺。

你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觀察平常習慣的禪修主題,我們曾經提到的,那種向解脫的某一個動作,十六勝行裡面一個具體的技巧。好比說,「正在放鬆中的身體」具體的觸感,「正在脫離開煩亂、壓力在減少、清明度在增加」的過程,「質地改變」的過程。

我們在之前曾經提起過,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那一根刺,佛陀形容為「刺」的,就是渴愛、喜貪。那種對五蘊、對身心的活動寄予厚望、幻想、美感、亢奮。這個喜貪對一般人而言,是微細的、難以覺察的,就像心行一樣。

要怎麼樣幫助自己能夠覺察到,這個決定生死輪迴的原始驅動力呢?喜貪的根,實際上是跟內心其它活動的根糾纏在一起的,就好像是兩棵植物的根,你若拔起其中的一棵,把它根部附近的土壤鬆動了,就會牽動到另外一棵植物,另外一棵植物的根部也更容易被曝露出來。

幫助我們看清楚喜貪的一個角度,就是去留意焦慮感。焦慮感具體的觸感,在主觀上面的呈現,像是內心深處有一個小火在焚燒著、讓你坐立不安。當你放鬆、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得到,那個習以為常地在焦慮著、在為未來擔心著。

儘管當前你可能沒有什麼心事,沒有什麼特定讓你擔憂的事情。但是你是如此習慣性地擔憂、習慣性地緊張,當你去留心、去看看,在神經系統的深處,就是有不安、緊繃、在向前衝,等等具體的滋味。

四聖諦裡面的苦─dukkha,你越能夠精準地在實際經驗上感受它,它就越不是飄忽的觀念,你就越能夠具體地、有效率地瓦解它。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具體的呢?

那個平常不斷在焦煎著,讓你連覺都無法好好地睡,讓你躺在床上放鬆時翻來覆去的,那個讓你平常不管在做什麼事,心裡面都隱隱約約在牽掛著,對於未來的那一種不安,迫不及待要到哪裡去。那種自我感不管扛到什麼地方,都知道它會受到內在、外在環境的威脅,沒有真正的安全可言的那一種不安。能不能夠在自己身心裡面感覺到這個力量?

再一次地,很有可能你眼前是沒有什麼具體的心事的,沒有什麼具體讓你擔心、操心的事情。但是當你儘量放鬆去接觸身體,在觸覺的層次上接觸身體,很有可能就發現到,實際上好像有一股暗流一樣,好像在肌肉的底層裡面,有一個緊繃著、讓你不能夠更深度地放鬆的東西,佛陀把它形容為「火」。

它幾乎是無時不刻在燒灼著,就像是渴愛、喜貪的火一樣,你會被它燒、被它推擠著,不舒服的感覺產生了。你身心動作的發動,好一個程度是用扭曲、是為了要應對這種壓迫和不舒服感,而延伸出來的。一般的人面對無聊,所採取的策略、手段,情不自禁去攀緣。無聊不是一個中性的感覺,而是一個被火燒灼的感覺、是一種苦受。

同樣地,看看能不能在你的身心世界裡面,在你具體觸感裡面,去察覺到那個讓你當下坐立不安的力量。隱隱約約擔心著什麼事,不見得是具體的事,但是可能牽繫著眉頭。所以你去檢查眉頭時,可能發現它是在用力、是在皺眉的。

你到身體的深處去檢查,會發現到有很多可以放鬆的空間,雖然你一直在提醒自己要放鬆,但實際上有一個部分是沒有放鬆的。那個部分就是,焦慮感在身體裡面形成的另外一個身體,它有它的模式。這個焦慮感,其實你是經年累月地在背負著它。它在壓縮著你的經脈、你內在的能量管。

為什麼你在修學禪那的過程遇到那麼多的困難,沒有辦法光是在出離之中,就得到安適的快樂,得到出離的清新,得到內在豐沛的飽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在那些提供給你養分的管道都是閉塞的,長時間被你內在的焦慮壓迫著。它在提醒你,這個放鬆還有更加深入的空間。

你可以再嘗試著去探索更進一步的放鬆,嘗試著更進一步地就在身心中去看到苦諦。什麼叫做苦?不必要等到生老病死,不必要等到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當下的五蘊熾盛就是苦了。「熾盛」就是被火燒著的意思。那種因為你有身體,因為你盤據在內心的自我感裡面,所以你不得不受到威脅,不得不不斷地用心、耗力,去保護著這個自我感,要去面對著未來的不可知。

那個面對必然的磨滅、必然的老、死,產生出來的壓力,在心頭裡面儘量精準地去感知它。發現到這個,就算小小程度的發現:是的!有一種被燒灼的感覺,有一種被逼迫著的感覺,有焦慮還沒有能夠很徹底地放鬆的感覺—你已經成功了好一半了。

一旦你發現到焦慮具體的感覺,甚至你能夠感覺得到,這個焦慮在你身體裡面另外形成的身體,它怎麼樣盤據在你的肌肉裡面,它怎麼樣盤據在你的神經系統裡面,你就能夠更加精準地去瓦解它、安撫它,去嘗試更深度的放鬆。

看看要透過什麼樣的動機,透過什麼樣的用心,才能是更有效率、更省力地將這個苦的模式瓦解掉。不要小看這樣的功夫,光是在這個技巧上面純熟,你已經能夠較容易地推知,解脫者的心境是什麼樣子。那種沒有力量能夠逼迫他的心, 能夠擠壓他的心,那不被逼迫,從來不把多餘的負擔扛在身上,儘管境界在變化、在構成威脅,但是那個境界的變化,並不會轉變成為被燒的感覺、推逼的感覺,讓你急著要跑到哪裡去。

幫助你自己看到,輪迴世界永無休止的、不斷地向前投射、往未來投射,朝著那個方向被催逼著,好像奴隸一樣,被奴隸主所監控,後面有人拿著鞭子驅趕著你。

熟悉這個苦諦,就在你的身心裡面,幾乎是無時不刻地在發生,從這你就能夠明瞭、就能夠推知。所以,儘管你還沒有百分之百得到解脫,你是趨向解脫中的,趨向心越來越不被推逼的狀態。

你若能夠長時間用正知、正念去維持著,讓內在的補給管道不被阻塞,你會發現有好多、好多身心上的好處。如果你能夠讓原本是24小時在交煎、在轟炸著你的焦慮,一開始是間斷、間斷地緩解它、讓它有停歇。甚至你稍微地用心讓它成遍、讓它沒有間斷,讓你的心是沒有間斷地處在不被驅趕、不被驅迫的狀態。

就算你還沒有達到徹底的解脫,光是在這樣的狀況,你就能夠推知,聖者的心不參與時間之流,所以沒有那種不斷地要流浚於遠方、流浚於未來的逼迫,在當下清涼、寂滅。現象的生滅,並不會轉換成為威脅著自心、逼迫著自心、令心焦慮的力量。

你光是能夠想像得了那樣的境界,那已經不得了了。雖然你還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要氣餒,在人類裡面,只有極少數的人具有能力,能夠想像得了那樣的可能性:心不向前衝的可能性,心不被推逼、不被擠壓的可能性。更何況,你在看到苦諦的同時,可以在集諦上下手、在滅諦上下手、在道諦上下手。

「苦諦當知」:越來越知道、越來越敏感覺察正在推著你的力量。

「集諦當斷」:背負在心裡上的焦慮,緩解它、消滅它、安撫它、和緩它、放鬆它。

光是知道這樣的可能性,那就是非常高的一個覺知,非常高的一個內觀智。繼續在身體裡面覺察著,乃至飄忽而來的一個念頭所撩撥起來的焦慮感,或者是一直潛藏在你深處的焦慮感,把大的燈直接照向它,讓它曝露出來。

你是如此習慣性的焦慮,你都不知道你在焦慮;你是如此習慣性的緊張,你都不知道你是緊張的、你是有心事的、你是有包袱的。你越能夠知道,你就越有能力能夠採取行動,越能夠感知到具體的壓迫感、壓力感,你越能夠在下一個當下去停止參與,去停止加入這種苦的模式,去瓦解這種苦的模式。

你若能夠經年累月地下定決心,養成那樣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在禪修中去敏感這個苦,去敏感焦慮;一般人這樣密集地訓練,幾個月之內,就會感覺到內在的能量管好像是開通了。你每一次正知正念地去察覺到那個焦慮,去嘗試乃至瓦解它一點點,你就是在疏通這個管道。

研究氣功、武術、瑜珈術、太極拳很多年的朋友,最終的總結就是:學習怎麼更深度地放鬆,在上述的武術中,大概是核心之核心了。

你要去檢查那個藏在肌肉裡面、藏在神經系統裡面的微小的焦慮感,要有堅強的決心、要有毅力、要有信念,雖然你的身體是很放鬆的,但是心裡面的決意是有穿透性的。要把這個東西挖掘出來,要翻轉、扭轉那個根深蒂固的焦慮的慣性。像訓練一隻狗一樣,若狗性不改,舊習慣根深蒂固。

你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現到你是被焦慮所逼迫的,你是被焦慮所燒灼的,你是被焦慮所扭曲的,你就是堅定著你的方向感,不斷去扭正它、不斷去瓦解它。這個習慣是可以被改掉的。光是透過這個,就能夠幫助你看清楚,什麼叫做「渴愛」。

渴愛的根、焦慮的根和著急,以及跟五蓋每一個蓋的根都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你把一個挖鬆了,曝露在太陽底下,那個渴愛、那心裡面最深的我慢等等的,都會被牽連、被牽動,起碼它們一部分的根會曝露出來。

你只要發現到心裡面還有一分的苦、一分的燒灼感,被催逼的感覺、著急的感覺、想要到別的地方的衝動,你就知道,那叫做興趣、叫做亢奮,它就是渴愛感的一種流露方式。

你可以繼續使用一些基本的禪修技巧,像是去留意「正在放鬆中的身體」, 這仍然是你的主軸。在同時,當你在趨向多一點點的放鬆,在探索著更放鬆的狀態的同時,嘗試著去覺察,那正在燒灼著自己、正在干擾著自己的焦慮感。一樣,它可能感覺上像是藏在你肌肉裡面的一根小刺,一直在那戳弄著你。所以,它不斷給你身心的刺激、催迫,在促生著你許多的動作。

在你生活裡面所做的很多的決定,甚至你的愛好、你的嗜好、你上癮的東西,都跟這個有關。那都是你一個程度地想要去掩蓋內在深處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更高明的方法,是直接去把內在這個不舒服的感覺曝露出來,把它坦露出來、直接在它身上下手,而不是在浮面的現象上,因為內心深處的焦慮,慣性地要喝酒,無聊就慣性地要賭博,一無聊內心就是往欲貪攀緣。

與其在那個浮面的現象上尋覓解決無聊—那樣的作法會讓你忙得不可開交—你不如直接去尋找內在更深處、更原始的驅動力。讓「四聖諦」變成是一個在你身體裡面可以感覺得到,能夠具體執行的動作,而不是只是一個抽象的立場而已。

什麼叫做「苦」,你真的在你身心的驅迫裡面感覺到了。什麼叫做「集」,興趣、在乎、焦慮,直接造成這種壓力。

你不必要等到地獄的苦出現了,不要等到劇烈的故事情節上的苦出現了,你無時不刻,就是被這個苦所盤據著、被它推逼著。那是輪迴生命的本質,因為你在乎著這個自我感,所以所有內在、外在的威脅,都轉化成為逼迫、轉化成為焦慮、轉化成為不安。

能不能夠在身心裡面,不斷去探索、瓦解這個焦慮的技巧?就算是瓦解一點點,你看到這裡面的緩衝,看到這裡面的釋懷,看到這裡面的減輕重量,看到你被推的力量減緩了,那樣的舒服,那就是「滅諦」。

你不一定是百分之百貫徹了滅諦,但是你明白了它的原理,所以你知道聖者的境界,是滅諦全然的實踐。它只是量的差異而不是質的差異。那種完全不被動搖、不被推逼、沒有壓力,沒有流浪,所以時間變得沒有意義了。你不是時間之流、死亡之神的子民,這是「滅諦」 。

「道諦」就是所有在幫助你更知道這個苦,更能夠斷集、更能夠證滅的,所有的內在活動的那些技巧,這個就叫「道諦」。

幫助你更敏感什麼叫焦慮的技巧,就做「道諦」。

幫助你能夠更精準地看到,促生這個焦慮背後的那些力量,那就是「集諦」。

幫助你能夠更迅速、更省力地瓦解掉這樣的焦慮、這樣的推逼感,那就是「滅諦」。

道就是這樣子!在細小的地方用功,如果你已經感覺到沒有什麼明顯的焦慮感,也沒有關係,不要那麼快下決定說:我已經沒有焦慮感了。要在安靜之中繼續觀察著,焦慮感緩解或焦慮感消失的狀況,預防的狀況,反制約焦慮種子的狀況,而不要讓內心變得空白一片。

佛經所講的:五取蘊就是苦。你變成國王、變成有錢人了,你得到心裡面想要的人事物了,這種苦還是不會消失。這個東西是一直在你內心深處燒灼著你,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狀況,只要喜貪沒有滅盡,這個壓力源就伴隨著你。

就連你是在愉快的情境裡面、在適意的情境之中,你的內心深處只要還伴隨著喜貪,只要還伴隨著焦慮,它就像是一個刺一樣,讓你不能夠真的休息,讓你沒有真的滿足,就連眼前你在吃好吃的,你在受用舒適的,你的心仍然是被推逼向遠方、推逼向未來,它是不斷向未來投射著。

這不會是因為你投射到未來的某一點你就安全了、你就安心了、你就安靜了,只要你心裡面還有這個刺,那就是壓力源。佛陀所講的「苦諦」的深意,提醒一般的人:這個苦不是透過你達到某一種目標、擁有了什麼樣的東西,內在、外在的條件符合了你的意願,你就沒有苦了,不是這樣子的!

它有一個更深的,來自內在的原因,這個原因的一個部分,就是你現在所覺察到的,那個在神經深處的焦慮,那個只要有自我感就伴隨著的那種恐懼感、不安感、躁動。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如同悠深的池水,

清澈而且寧靜,

智慧的人聞到妙法,

內心是乾淨而且寂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