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想

《靜坐引導》

2018.01.20 他想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主題是「他想」。

開始禪修之前,可以先做一點伸展運動、暖身運動,或者是配合著深呼吸,去練習具體掌握身體的感覺。那個感覺好像是,你能夠具體地把握住一個實在的東西,然後把這個實在的東西推移到你想要去的方向,像是:朝向安寧、朝向緩衝、朝向沉澱。把握住身體具體的觸感,然後把它一點一滴地推移到那個方向。不必急、不必多,而是有一個具體、紮實的感覺,一個具體使力的地方。

這個叫做掌握「集」跟「滅」。對於某一種形態,對於一個動作,對於一個狀況有精準的把握,所以,身體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具有紮實的觸感的東西。不必要多、一點點地,但是紮實地、穩當地,把它帶到更放鬆、更緩衝或者是更沉澱。你能夠有越紮實地掌握,你越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一個具體的使力的地方。能夠幫助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很有效率地瓦解掉那些不善巧的境界,讓身心從安頓之中重新出發。

我們內心的慣性是不斷地受到渴愛的驅迫,然後這裡面有一個一般人都察覺不到的隱約的用力。那個用力就是心貫注到五蘊裡面,貫注到身心現象裡面,鑽進去、以身心現象為樂,把這個身心現象當作是我、是我的。這個用力、這個前趨力,在凡夫的心中是無時不刻地伴隨著,佛陀把它形容為「刺」。好像嵌在肉裡面,有警覺的人隨時隨地可以感覺得到那個驅迫,感覺到那個壓力,感覺到因為心被喜貪所燒炙,所以情不自禁地向前驅迫。如果要能夠幫助自己,對於這樣的驅迫力越來越警覺,乃至有能力去消滅它,那就是要精勤地去做「過患想」。

也就是說,去幫助內心看到身心現象的不穩定,去看到那個執著的對象,並不全然是迷戀、迷想之中呈現出來的那種美麗的境況。其中的一個過患想叫做「他想」,這個「他」的意思,就是要練習把身心、把五蘊看作是他人,看作是陌生人,看作是一個自己實在是沒有辦法讓它們全然聽話。它們是依循著大自然的法則在運作著,它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服務你,要讓你舒適、讓你安暢。

所以你用安靜的心去觀察身體,用「他想」這個角度,你可以更深地體會到,身體就是一個正在新陳代謝、正在燃燒,一個細菌以及許多你無從想像的眾生聚居、寄生的地方。這裡面龐雜的社會,錯綜複雜的森林法則,你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身體內部在做什麼,不斷在磨滅、在老化、在病變之中,它被食物所維持著、被養分所支撐著。在你的知覺之中,經常出現跟消滅的經驗,在它們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心對它有愛著、對它有迷戀、盤據著它,以我、我所這樣的角度,把它當作是親愛的。

實際上,這個身體是不斷地在流逝著。用安靜的心去體會它、去感覺它,這個被呼吸所支撐的現象,這個被食物所支撐的現象。那個觸感像是泡沫一樣,此起彼落,它們的生起也不是因為你邀請它們而來的;它們的離去,也不是你想要挽留它們,就能夠讓它們停駐的。所以身體就是「他」,就是屬於大自然的、他人的,就像陌生人一樣的。我們也只是它出現在你覺知裡面的頻率,你跟它連接的方法,讓你認知「我在這裡、這就是我、我長得是這個樣子」。你的心不斷、不斷地,不管到什麼地方,總是要回到這裡來,因為這是它依戀的地方,是它認同的地方、盤據的地方,它不斷地以這個做為自我感的支撐之處。

但是把自我感建立在這個地方,就註定是把你的命運交託給陌生人。這些陌生人,甚至是不認識你的,它不知道你是誰,完全沒有要服務你的意願。它是因緣條件聚合而生,因緣條件聚合而改變而消滅,你這邊這麼固執地,把這個認定為「我、我的」。同樣地,心理世界的現象也是如此。它感覺是如此地飄忽、如此地善變,它從來不在乎你喜歡舒適的感覺,你不喜歡不舒適的感覺。舒適的感覺、不舒適的感覺、中性的感覺,依照著大自然的法則自生自滅著,從來沒有考慮到,舒適的感覺跑走了會讓你傷心、讓你失落,不舒適的感覺停留著會讓你傷心、讓你不舒服、讓你難過。

內心的意念、衝動此起彼落,哪一個衝動感、哪一個影像剛好捕捉到你的注意力,讓你感興趣、讓你好奇,瞥一眼你就隨著它走,把你帶到新的境界、新的念頭。這只是一個現象而已,你用安靜的心去觀察它,這些念頭、影像、感覺,所有這些內心的現象此起彼落,像泡沫一樣、像漣漪一樣。不是你挽留它們,它們就會留下來,也不是你邀請它們它們就會來,也不是你想要趕走它們,它們就會順你的心意而走。

在什麼樣的程度上它們看起來像是我?好像「我」就是這個在想念頭的,那個念頭就是「我的」。在什麼程度上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呢?就是在於它們在你的覺知裡面出現的頻率,覺知裡面經常可以發現到它們的生、它們的滅。然後在這個生滅高頻率地出現跟消失,你用親密的感覺去看待它們,把它當作是你的家人、把它當作是自己人,把它當作是你自己。

但是它們的出現跟消滅,不是為了服務你,它完全不在乎你是舒服的或不舒服的,你的幸福會不會被破壞、會不會被維持,它們像是陌生人一樣,毫不以你的幸福、以你的康樂為考量。而且實際上它們是很棘手、充滿麻煩的,一旦你用親密的方法跟它們連結,跟它們和在一坨,對它的內容、對它的質感樂此不疲,你就要開始為它擔憂、為它害怕。你就會為了要過度地呵護它們,心裡面老是患得患失,不斷地經歷著壓迫感,經歷著沒有止盡的壓力。

嘗試用「他」的角度來看這個心,這個心所有的現象跟活動,就是一個陌生人。有哪一些念頭,哪個時候莫名其妙跑起來,哪個時候莫名其妙地走,你也搞不清楚,你也不知道,深層的意識裡面藏著多少亂七八糟的東西。為什麼有的時候你作夢,那些你平常根本想像不到的情境會忽然之間冒出來。那些東西是哪裡來的,為什麼你就是對某一種的形體、某一種的身材、某一種的氣氛,特別感興趣、特別容易亢奮,你也不知道的。所以,怎麼能夠把這樣的一個陌生的東西,這樣的一個棘手的東西,用那麼親密的心情,去跟它們和在一起。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解釋太複雜了,請記得,當你光是能夠冷靜地以站出來、站開來的方式,來觀察身體、心理的現象,那已經是一個程度在修「他想」了。你感受到這些東西的變動,感受這個身心現象的陌生,感受這個身心現象的棘手。你把它扛起來、鑽進去、跟它和在一起,那個麻煩,那個要處理的東西、要關心的項目,令人疲倦,而且是永遠處理不完的,你也永遠無法完全妥善地照顧好身跟心。

「他」,講得難聽一點就像是一個大便的機器,料理不完、清理不完的,沒有辦法能夠老是替它善後,替它清乾淨。總是要冒出臭氣來,總是要遺留下糞便、排泄物,身體的、心理的。所以佛陀形容:這就是一個「漏」的現象。當你被它綁著,你對它習以為常,所以跟它產生了親近感,跟它產生了熟悉感,居然把這個當作是我!

看看能不能夠透過精勤地禪思,徹底地去扭轉你看待它的角度、你面對它的態度,挑出那個親密感來。幫助內心更清楚地看到:陌生人就是他人,這個「他」的意思就是「非我」、是同義詞。所以「非我」講的,不是你存不存在、你會不會延續、你有沒有個體,這樣子的東西。而是指在心情上面,你有沒有把他當作是自家人,還是你是把他看待成一個不可信任的陌生人。他耍的詭計、他的招數可多了,你若掉以輕心去跟他親近、去跟他親密,是吃不完兜著走。保持警覺,在當下最起碼,心裡面對於五蘊是沒有親密感的,保持警覺地面對它,像是你不認識的人到了家門口來,你是不能完全放下你的心防的。

一般的凡夫,平常內心就是安住在,對於身心現象的熟悉感、親密感上面。一個禪修者去警覺到,眼前有沒有這樣的慣性,還是能夠堅持著內心的「他」想?「他」是陌生人,是一個不能夠安歇、不能夠落腳的地方。他一直在變質、一直在磨滅,一直動盪不安。你搞不清楚他接下來的動向到底是什麼。所以你如果跟他完全和下去的話,他就像是急湍的河流一樣,會把你沖到不可知的遠方。你以為那就是我、那就是我的,但是他一定會讓你失望,他一定會讓你靠不住的。看你能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著這樣的一個警醒:這不是我落腳的地方,乃至於產生出一念對於身心現象的親密感、熟悉感,你都在練習著去警覺它、去剔除它。

保持高度的警覺,任何時候、需要的時候,都可以用呼吸來滋補自己,都可以用身體內在的安適感來讓自己休息。所以那個感覺,身體是深度地放鬆,甚至是充電著,但是內心是保持著警覺,小心翼翼地在看著你看待五蘊的態度。你有沒有跟它過親,有沒有對它掉以輕心、對它熟悉感,有沒有習慣性地「這是我落腳的地方,這是我、這是我的」,還是你在提高警覺地覺知著:在變質中、在磨滅中、正在傷害中、在形成壓力中、在形成干擾中、在病變中。

它們玩的所有的詭計,是你無法完全知曉的,身體內在有什麼癌細胞正在突變著,有什麼地方正在磨滅著,神經世界裡面在傳遞的那些資訊,是怎麼樣地作業,你是沒有辦法完全知曉的。但是你卻那麼習慣、那麼安逸地,把這樣一個複雜、不可預知的系統,當作是「我」,在那邊跟它談情說愛,在那邊跟它親密地、親暱地連結著。

警覺!佛陀說:如果你能夠把五蘊這個重擔放下來,意思就是,不再是把它當作是你的包袱,不再對它產生出渴愛,把力氣放在驅迫—意欲跑到五蘊裡面去再形成,去參與、去跟它們更親密地黏在一起、綁在一起、捲在一起。你若超越這個,就會得到大的安樂。所有壓力的源頭統統都會消滅掉。隨著你這個包袱放得越多,那個不死的境界,那個涅槃天堂的境界,就會越來越明顯。那種不被任何的現象所箝制住,不被任何的驅迫力所逼迫的自由、清涼,就會越來越清楚,乃至你對於心裡面那個不死的元素,完全沒有疑惑為止。

提振你的精神,高昂的鬥志,不要小看了短短時間的禪修,你若能夠認真用功,半分鐘、一分鐘,那就有很殊勝的功德。高昂的鬥志、發奮圖強、下定決心,起碼在接下來的幾分鐘以內,你對於五蘊、對於身心現象是警惕著的。你在練習的這一種,不以親密的方法、不以熟悉的方法,來看待它們、來跟它們接觸,這是很違背慣性的,可是,你可以透過高昂的鬥志,專心致志在這個工作上,儘量把它做好,讓你的心不被親密感所侵襲,不被熟悉感所侵襲。

你很堅定地,以陌生人這樣的角度,在看待著身心現象這個包袱,這是一個不關心我的幸福、我的安危的擔子。同時確保你的身體是放鬆、是安適的,所以你的用功是可以綿延不絕,好像在跑馬拉松一樣,不會疲勞。

(靜坐結束)

【回向文】

聖弟子見到微小的過失、心生警惕,

如同看到火坑、險道;

聖弟子看到卑微的品德、心生歡喜,

如同見到寶物、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