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離

《靜坐引導》

2018.05.05 遠離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主題是「遠離」。

在開始禪修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是利用深呼吸來活躍神經系統,來做深度的內在按摩。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先採用一個自己拿手的幫助自己安定的方式,像是去留意身心正在脫離開憂慮,或是去體驗深度的、正在進行的放鬆,等等。

佛陀時代的印度,一些不是佛教的宗教,或者起碼有很多不同的修行傳承,對於心跟物質經常有以下這樣的一個認知。佛陀自己也採用了這樣一個認知,然後再給它更多的發揮。這個認知就是:可以在我們的經驗裡面觀察得到,一方面有一個「心」,另外一方面有一個「境界」,可以看得到,這個心好大一個程度是被境界所擺佈、所壓制的。

它在境界之中變得有限、經驗著生死,所以很多不管是佛教,或者非佛教的沙門集團,在野外、在森林裡面專心地要去探索,幫助自己的心釋放出來的方式。這些禪修者都有一個共通的經驗就是:當心越脫離開它的自身、當它去追尋,然後迷失在越是複雜的境界裡面,那個動搖、煩亂的感覺越多,經驗到的壓力跟苦迫就越多。

在禪修的過程,隨著內心抽離開一層又一層的境界,從外到內,起碼在主觀上面感覺,好像是烏龜把自己的手腳、尾巴跟頭縮進它的保護殼裡面。它這樣一層、一層地收回來,所以心不再參與於煩亂的境界之中,而是不斷地嘗試要回歸到它自己,最起碼回歸到更單純的現象裡面,所以那感覺是更貼近自己的。像這樣的比喻,如果聽了覺得很陌生、聽得不太清楚,還可以用以下的比喻來瞭解。

我們看大海的海水,越是貼近表面的水,越是隨著風、隨著外境在搖擺著,這裡面的興風作浪,有動盪不安的那些波浪,此起彼落。隨著你越來越深入到海水裡,會發現水的動盪感越來越降低。當你潛到非常深的海水時,那個感覺好像風浪是表層的東西,在這個程度裡面完全是不會觸碰到你的。海水的感覺也是靜謐、雄渾的,它不是那麼容易地隨著風、隨著其它外在的因素,在那邊搖擺著。你可以不斷地加深那個深度,直到你來到一個絲毫感覺不到動盪的海水的部分。

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佛陀個人禪修的過程,是很貼切的。他每一次深入到一個程度的海水裡面,就問自己:這裡有沒有感覺到動盪不安,如果在這個程度的水裡面,可以感覺到動盪不安,就表示這裡不是安全的地方,這裡是會被風所颳到的,是會承受晃動的地方。這是一個還會被其它的條件,像是風浪等條件所擺佈,而呈現出生滅的地方。

有沒有更安全、更深入的?每一次他覺察到這個層次裡面,它的動搖、壓力、過患、副作用,他就再往內在、再往深處,每一個過程,更近一步地去擺脫掉之前的那個動盪不安,來幫助自己尋覓、潛入到更安寧、更沒有動搖的所在,朝著心的核心回歸去。這個過程叫做「遠離」。

這樣的過程是在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裡面都有的觀念。「遠離」的起步可以是去覺知到,現在內在的鬧哄哄跟動搖不安。那個內在你想要安靜都靜不下來,幾乎是讓你感覺到無可奈何的,可能是坐立不安,可能是憂愁,甚至是起心動念,你都可以感覺得到,起心動念所產生出來的漣漪,好像晃動著的海水一樣。

佛陀禪修的原理、基本的認知,在這個程度上面,跟《奧義書》、跟古印度的沙門集團都是一樣的。他們認知到,如果要尋覓真正的平安,那個越來越不受到外境及條件因緣所擺佈的平安,必須要遠離粗糙的境界,然後往內或者說往更核心的地方去尋覓。

你現在能不能感覺得到,目前你所參與的這個程度,它是有晃盪、有鬧哄哄、有壓迫的?當然你感覺到這些,並不表示說你有能力立刻擺脫這些鬧哄哄、坐立不安和散亂。但是,最起碼你能夠做的是:先去覺知這個散亂的苦,那種靜不下來,心是被風所牽制著,它是產生出波浪的。對於這個波浪、晃盪感,你能夠有覺知,想要摒除它、超越它,那就是禪修的起步。在同時,你的心是崇仰著在那更深處的地方,就算不是最安全的所在,起碼比起海面是更安靜的、動盪是減少的,那是更安全,更舒服、更平安的。

所以一方面覺知著眼前的這個晃盪、不安寧、鬧哄哄;一方面找機會去潛到更深的水裡面,去尋找內在更大的安寧,更大的穩定感的來源。那是一個越來越不跟外在的條件交涉的水深。如果你忙碌著在跟粗糙的境界交涉,在盤算、擔憂、飢渴,那麼你只是待在水的表面而已。你知道在水的表面上就算是起風作浪、是暴風雨,潛到水的裡面去,一瞬間地它就安靜了許多。

這種懂得往裡面看、往裡面發展,就是禪定基本的趣向。這就是為什麼,初禪被形容為「遠離之樂」。所以就算是你沒有開發出很深廣、很可靠的定力,不要氣餒,光是能夠覺知到腦筋在鬧哄哄,心裡面有一個決心在引導著你,要嘗試著往內、往更深,去尋找那個更穩定、更安靜的避風港,你已經是超越了絕大部分的凡人了。

絕大部分的凡人,在鬧哄哄之中是樂此不疲,是全然地迷失、全然地入戲的,他們甚至不覺得那是苦。所以當你教他們遠離、出離之道,去體驗那更深邃、更可靠的,他們不相信、他們嘲笑。他們覺得當前的那個狀況,在海面上漂泊、動盪不安的狀況就是最好的,生命只能夠跟那樣的狀況妥協,只能夠接納或順應那樣的狀況!

你知道心是有深度的,你不需要停留在那個最膚淺的部分,在那裡活動著。那個最膚淺的層次通通都在追,通通都在粗的貪、嗔;通通都在全然地入戲,被故事情節所著迷。你只要再往裡面一點、沉澱下來,你所看到的、所經驗到的,就已經不再是那個複雜的人際間的糾葛,那些複雜的故事情節,那些連續劇般的內容。

光是往裡面一點點,你就會發現在構成連續劇的那些動作,那個在追、在編織活動的本身,你就不是沉迷在那個活動所製造出來的故事,而是去看到堆砌起這個故事的積木、元素跟動力。要學會經常地待在這個程度裡面,才能夠看得到你的心在做什麼,才能夠看得到,原來任何的世界如果你鑽進去了,它底下都是這樣的用力、都是這些動作。

你才能夠看得到諸行是苦,才不會永遠是在看著地平線更高的那座山。不見得是深入到最深的地方,光是多深入一點點,就已經幫助你瞭解很多東西。它幫助你瞭解,原來當你的心活在「欲界」裡面,有那麼多在乎的東西,那些那麼用力地在在乎的東西,真的是內心編織出來的。如果把那個編織的力量移除掉了,把那個追、那個抓,把那個吃、那個很用力的狀態移除掉了,世界原來是那麼地空洞、虛假!

這就是為什麼,修行是在「遠離」當中成就的,是在修行禪那的過程裡面成就的。禪定的加深,乃至去經歷越來越稀薄的無色界的定力,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個遠離的過程。深入到大海水之中,不斷去探索著,哪裡能夠提供給你安寧,能夠提供給你真正的安全。那個不會被條件所擺佈、所動搖的部分,那個沒有跟因緣交織在一起,跟它互動的那一個部分的「行」。

就算是還做不到這一點,光是在禪那的過程裡面,去簡化跟境界互動的方法,去深入到海水裡面多一點點,不是停留在水的表面,而是要到水的下面,忽然之間,那個風暴是停止的;忽然之間,你有能力能夠用直覺去感覺得到水動盪的狀態。再一次地重複,在禪修時心裡面所經驗到的,可能是鬧哄哄、可能是妄念此起彼落,心裡面有不斷在徘徊的故事情節,當你遇到這些困境時,不要氣餒,提醒自己就算眼前沒有安靜,沒有體驗到安靜,你最起碼能夠做的,就是先去覺知到,在這個層次的動盪不安和苦。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層次的苦,這個層次的鬧哄哄、動盪不安,你已經好大程度地抽離開故事情節。想想看,你注意的是這個狀況的鬧哄哄,是這個狀況的變動跟不穩定、不安全感。儘管你的心沒有立刻安靜下來,堅定著你的信念,那就是:隨著練習,我有能力能夠潛入到更深的水裡面。看看要怎麼樣才能夠切割掉跟表面那個鬧哄哄的關聯,對這個狀況是不感興趣,心裡面是有厭離、有出離的意願、有警覺心的。

先不要管你做到了多專心、多安靜,就先把這一個功課做好。知道你不需要停留在這樣的狀況,不需要參與、不需要樂此不疲地,不斷地追著這些故事情節跑。你的注意力只要稍微地調整一下,你就已經不再是活在欲界的人,你就已經不再是那個連續劇裡面的男女主角了。你已經是變成一個旁觀者,在採取著一個更超然的姿態,或者是更潛入的姿態,來觀照這個鬧哄哄的情形。嘗試著讓自己在安靜之中,去品味著海水的動盪,也就是「心的動盪」,那個還在被現象、條件擺佈的部分。直接去感覺不自在的那個部分,那個不能夠久住,不能夠安然立足,然後試著去往更深邃、更安寧、更穩定的地方,去尋覓避風港。

善於觀察的人就會去留意,你跟這些動盪不安的境界,「互動」或者「停止互動」,直接影響安寧的品質。越不去跟這些鬧哄哄交涉,心就越安靜。這個過程是一個「正在進行式」,需要你不斷地體驗著,什麼是動盪、什麼是苦。一方面要你去尋覓,能夠脫離開這個動盪、喧鬧的那個處所,整個過程,你一方面在調伏著心行,在培養著遠離跟定力;另外一方面,你在培養著一種洞察力,幫助你瞭解只要還有「用力」發生的地方,那就還不是心的本身,那就還是編造故事的力量,那都還不是終極立腳之處。

只要是動作就是不安穩的,它的力道是會用盡的。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連續劇都有劇終的時候,編寫故事情節是要花力氣的,要演活那些演員就要花力氣。嘗試著遠離到什麼樣的程度,心能夠對於這些動作在警覺著,有一種不願意依附它們,不對它們抱著期望、心生幻想。敏銳地感知到那個動作發生的地方,就有動盪不安,那就是海浪、就不是一個棲身之所。因為對於這個東西還有迷戀,對於那個不斷發生動作,去製造出世界的過程還有迷戀,你就會流浪,就要繼續經驗著動盪不安。

禪修的技巧都不是求快,不是要追求多麼深邃的安寧,但是每一個步驟都是穩健的。所以就算是去除不了妄念,光是在學習著遠離,就在幫助你越來越清楚地知道:什麼叫做境界、什麼叫做心,心跟境界之間交涉的方式,心沉迷在境界裡面,沉迷到什麼樣的程度。嘗試著把注意力調整一下,所以你不是整個心都在處理著故事,不是處理著人際關係間的愛恨情仇。光是能夠多一分的力氣去感覺那個動盪不安的本身,就會增加你遠離的意願跟力量。

嘗試著把注意力調到動作的本身,「動作」跟「故事情節」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可以用以下的比喻來做說明。故事情節是投影機放出來的影片,觀察動作是去留意投影機不斷發射出來的光束;去留意故事情節,就是隨著你的妄念隨波逐流,一直追著它們跑。去留意動作的意思,是指去感覺那個妄念像是波浪一樣生滅,或者好像是一個鬆緊,在不斷地生滅、交替,是一種具體動作的發生跟消滅,而不是沉迷在它的內容裡面。

多幾分的注意力到這個層次來,那已經是好大程度地遠離了。你已經在抽離開,已經幫助你的心抽離開那個最令人迷惑,最耗心力的層次。光是能夠做到這一點,就隱約帶著禪那的滋味了。看看能不能夠對於探索這個動作樂此不疲,就像是你過去沉迷在欲界的故事情節裡面一樣,那麼熱衷地探索著、去感受,海水深處那個安全感、那個隱蔽性,那種不斷在滋潤著你的那種安寧。然後在這種安寧之中,你很容易能夠敏感地覺察得到那個動盪跟動作。

看得到你的起心動念的意思,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不是要你去看一些幾乎不可能看到的東西,就是在直覺上,感覺到那個心飄動了、晃盪了,它在鬧哄哄的感覺。但是,你必須要在一個更深層、更安靜的地方,才能夠看得清楚鬧哄哄。若你是身處於鬧哄哄之中,根本來不及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你處理的都是貪欲、飢渴、不安的問題。訓練自己,讓你的心住在那個更安靜、更容易覺察到動作的地方,海水底下的那個避風港。

(靜坐結束)


【回向文】

於一切眾生的住所,

心裡面沒有一絲加害的意圖,

沒有一絲欺騙的意圖,

做一個人類和天神所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