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心安定、令心祥和

《靜坐引导》

2016.10.23 令心安定、令心祥和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要做「令心安定,令心祥和」有關的練習。

其中一個能幫助心安定、祥和的技巧,就是「放下、減緩沒有必要的動作」。放下的動作包含:於事無補的分別、反應方式。也就是說,看到某些時候,我們對於事物的評價,是有用的;可是,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事物的評價,是個干擾的來源。

同樣地,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事物、境界的適當反應,是必要的;可是,很多時候,對於事物、境界的反應,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處的。

在開始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深呼吸,調整坐姿。

可以先從身體的姿勢檢查:什麼動作是不需要的?好比說,有沒有必要扛著僵硬、緊張的感覺。知道那是沒有幫助、沒有必要的,就刻意地放下它。每多放下一分不需要的反應、不需要的活動,就能夠多一分的安靜、多一分的省力。可以看看身體有沒有不需要的活動,藏在身體、藏在肌肉裡緊張的感覺,好像在身體、肌肉裡,我們還在忙著反應,忙著對於剛剛貪憂的境界的殘留回應。把這些動作減緩、放下。

另外,可以看看自己呼吸的方式,裡面有沒有勉強、多餘的用力?光是讓自己的呼吸能變得更省力、和緩、祥和,這樣子地減少沒必要的動作,就對我們的安靜有幫助了。

我們來看一看:有沒有任何五蓋的活動。

「五蓋的活動」都是沒必要的,任何時候都是沒有幫助的。先是「欲貪」活動:心裡面對於某種情境,飢渴、迷戀、懷念著;為了某種情境焦躁不安,計畫、盤算著。知道這個是沒有必要的動作,放下這個沒有必要的動作。每次在放下動作時,若發現沒有放乾淨,沒有關係,隨時可以從頭再來,重新嘗試放下、重新嘗試和緩。如果在心裡覺得挫折,「怎麼都沒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就是沒辦法把五蓋丟乾淨」。這種抱怨、自責、評估,也是一樣沒有幫助,是個多餘的動作,也把它放下來。我們只專心在「有用的活動」上面,專心在眼前,我們在滾動的這顆小沙粒。

繼續把你的注意力放到「心境」上面,可以伴隨呼吸的背景,或者不要伴隨對呼吸的注意也可以。在放鬆的狀況下,體驗著、觀察著,這時候有沒有「恚害蓋」的活動?「恚害」就是對某種情境發牢騷、抱怨、懷恨、嫉恨、排斥;甚至對眼前正在進行的功課,心裡面有厭煩、不耐煩,都屬於恚害。知道這都是沒有幫助的、沒有必要的活動。我們以為不耐煩、懷恨在心、耍脾氣,就是快意恩仇、快感的來源。實際上,是把一個包袱扛在心裡。知道這個包袱是沒有用的,所以,把它放開來,完結這方面的活動。

若知道心裡面沒有恚害蓋、沒有不耐煩、沒有對任何事情懷恨、埋怨,就感受沒有恚害蓋的輕鬆。

再來觀察「散亂蓋、掉舉蓋、掉悔蓋」,就是一種坐立不安、散亂。知道散亂是沒有幫助的,是多餘的活動,所以願意放下它。若放下後馬上又產生了,沒有關係,可以練習完全不理會它,它散亂它的,你的立足點是在「正在呼吸中的觸感」、「正在體驗著呼吸的心境」、「正在從頭開始放下散亂」…。眼前這一刻的努力,是我們立足之處,而不是在對散亂作無用的反應、評估。無建設性的反應跟評估,是沒有用的、沒有幫助的,不要理會它。心裡不用自責:「我怎麼靜坐功夫這麼糟糕、心靜不下來」。心靜不下來的時候,最起碼能做到,眼前這一瞬是重新出發的,重新回到「正在放鬆中的身體」、「正在按摩著身體的呼吸」,重新回到「嘗試著脱離開散亂」的這種努力。

如果沒有明顯的散亂,就體會著沒有散亂的輕鬆、省力:「心是沒有被這個多餘的動作所壓制的」。

再來看「昏沈蓋」。任何內心的黯淡、無聊感、欠缺能量,都算是昏沈;對於眼前所做的功課,沒有興緻、沒有關注、沒有關心,不覺得這是關切到自身的長久福利,漠不關心——這些都是一種昏沈。知道這是沒有用、沒有幫助的一種模式,而願意脱離它。若心裡沒有明顯的昏沈、無聊感、低沉、提不起鬥志、提不起興緻,就知道這個「沒有昏沈」的狀態,感受著沒有昏沈的輕鬆。佛陀形容沒有昏沈就是「沒有負債」的狀態,沒有背負著債務的狀態。體會、感覺、熟悉這樣的輕鬆。

接著看「疑蓋」。「疑」就是那些沒有幫助的「自我懷疑」:我能不能啊?我那麼笨、那麼不行,這真的有用嗎?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把時間浪費在這裡,不出門去看場電影?…這些都叫「疑」。這是種會阻撓我們的動力、會阻撓我們奮發前進的,叫做「疑」。知道這是沒有用的動作。

人世間有很多種懷疑是有用的,而疑蓋卻是完全沒有幫助的;願意把它放下來,嘗試著脱離開被它壓制、盤據的狀態。如果沒有明顯的疑蓋,那就知道心沒有被疑蓋盤據的狀態,省力、輕鬆。因為沒有疑,所以觀察力更強而有力的那種狀況。

若覺得剛剛的練習有用處,可以再重複地挑選,覺得會障礙自己的「蓋」來用功。或者接下來做更細緻的工作:

一般而言,困擾禪修者最多的,大概就是「散亂」吧。那就是心不安定主要的原因之一,可以專門針對這個,檢查一下,內心還有哪一部分是可以省力的。哪些活動可以放下來,幫助自己更安定,幫助自己更加投入於眼前的工作,更乾淨俐落、心無旁鶩地投注在「心念住」的功課裡面。

檢查一下內心,現在的活動、它的動作。

沒有必要把這樣的技巧想得很難。沒有一定要要求自己,要達到某個縝密、深入的標準,只是用心地在嘗試著去感覺內心的活動,「哪些動作是多餘的,是可以放下來、可以緩解的」。如果覺得放不下來,雜念就是一直跑、一直跑,沒有關係,慢慢來,可先從減緩、緩解下手。提醒自己:「動作可以先放慢」,不一定要學會把動作都放下,可是,可以學會把動作放慢、放從容。所以就算內心還有竊竊私語,講話的速度是更輕鬆、更和緩的。把身體的環境,放鬆、放從容;心理的環境,放鬆、放從容。它們所製造出來的活動就能容易減緩。在這樣減緩、緩解、放鬆、從容之中,會更容易感覺得到「哪一些是沒用的動作,還可以再放下來」。

「皺著眉頭的用力」,真的是必要的嗎?如果不是必要的動作,可以學習減緩、放下。

呼吸裡面,隱隱約約地在用力,在卡著、僵持著,勉強地把氣息,從一處推到另一處;隱約的用力、勉強,是必要的嗎?若沒必要的話,練習減緩它、放下它。

所謂的「心」,有時候感覺就像一張「電網」,在電網上可以感覺到:震盪、活動、哪個地方在「用力」、哪個地方「糾」起來。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心,好像是被疲勞轟炸;很多忙碌的活動、盲目的反應。

嘗試著去察覺它們,放下、減緩那些沒有必要的。

心對於境界的反應,對境界的歡迎、排斥,很多時候是有用的,可是很多時候是沒有用的。

練習把那些沒有幫助的歡迎,把它放下來。對於讓自己安定沒有用的排斥,把它放下。

心裡面擔心著「我怎麼做得那麼不好、雜念那麼多」。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沒有用的,把它放下來。不管有多少的妄念、不管自認為做得多麼失敗。知道那樣的評估是沒有用的,所以,只是不斷、從新地專注在自己「可以用功」的小區塊裡面。

這個小區塊可以是:

「正在練習放下沒用的動作」;

「正在專注於放鬆中的身體」、「被呼吸按摩的身體」;

「正在專注於瞭解心境」。

不斷回到這個區塊來,跟螞蟻在滾動著沙粒一樣;你的目標、眼前看的,不是整座山,而是:

「眼前正在滾動的這顆沙粒」、

「能夠減緩下來一點點」的那個努力、

「能夠放下一點點」的那個努力、

「能夠看清楚什麼是多餘」的觀慧。

別忘了放鬆。在安適之中進行,最容易讓心安定。

沒有要強求一定要進入什麼程度的安定,因為那樣的強求是多餘的動作,是沒有幫助的動作。只是認真地在因地上用功,在「因」上面用功,先不去理會「果」~不要理會現在已達到什麼標準。

愈能夠專注在所謂的「心境」上面,知道心境具體的觸感,就愈容易可以感覺得到,在心境上面呈現出來的那些動作、波動、用力;如是,就愈能夠更精準地減緩動作、放下動作。

做到多少就是多少,知道「著急、挫折」都是沒有幫助的動作,就放下來。從容、踏實地只留意著眼前的這一步,要把這一步走好。

一邊可以體驗著「動作減緩」的好處,「放下動作」的好處,熟悉省力的滋味,熟悉那個過程。在直覺上愈熟悉這個過程、滋味,在未來就愈容易複製它、開展它、加深它。

體會著身心在沉澱的滋味、過程,感覺一次一點點、慢慢地在沉澱。

具體地感受到,「正在沉澱中」、「動作在減緩中」、「動作在減少中」、「負擔在減少中」、「輕鬆感變得明顯中」……

(靜坐結束)


【回向】

真的,作自己的依怙,

作自己的島嶼,

調御自己;

做一個戰勝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