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心行祥和、令心行休

《靜坐引導》

2016.09.25 令心行祥和、令心行休息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練習十六勝行的第八個技巧,「令心行祥和、休息」。

這個技巧有許多不同的契入方式,就如同「心行」有許多不同的意涵。第八個技巧,其中一個使用方式,直接跟「平捨力」有關聯。如果放在「受念住」的範圍來談論,這裡的「心行」是指心對於感受的反應模式。絕大部分的人,對於「舒適」的感受,是以「飢渴、焦躁」的方式對應;對於「不舒適」的感受,是以「不安、害怕」來對應;對於「中性」、「不苦不樂」的感受,則是以「無聊、昏昧、愚癡」的方式回應。

對應著這些不同感受時,如果是被焦躁或害怕的感覺,所吞沒、淹沒,就沒有機會看清楚自己所貪愛或害怕的東西,因而沒有機會轉變我們的反應模式。

這些「反應模式」是根深柢固、長時間薰習所形成的慣性。這種慣性的反應,常常是在下意識,半自動的狀況下發生的。只有在心是一個程度超越被淹沒、捲進去的感覺,才有機會做「反制約」(deconditioning)。

所以,「讓心行休息」其中一個重要意涵是,學會如何在內在站穩腳跟,在面對著舒服、不舒服及中性感覺的時候,不會失掉平衡感,而是以「不動、省力、清涼、不捲入其中」,這樣的角度來對應。這樣「平捨」的對應模式,還有許多不同契入的方法。其一是,佛陀教導他的兒子羅睺羅,一個重要的技巧:去培養像「大地」一樣的特質,就是當被舒適或不舒適感所干擾時,保持著「不動」、「安靜」,把沒有幫助、沒必要的反應降低。從某個角度看,好像雨在沖刷著大地、風在吹颳著大地,而大地是不動的。

同樣地,不同的感受不斷在生滅著,在侵襲著自己的心。如果能練習在面對這些感受的時候,不做過當的反應,不是習慣性、急迫地捲入其中;而是增加空間的感覺,心跟感受像是「離繫」的,不是被綁在一起。

能夠增加時間感,所以,我們的反應不是急迫、盲目的反射動作,有一種從容、和緩,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而非記憶、習慣性裡面,強迫給我們的選擇。慣性裡面提供的選擇,往往是有限、對事情沒有幫助的。站穩腳跟之後,從平捨心出發的選擇,是轉變慣性、清淨內心的關鍵所在。

在一開始的時候,花點時間調整坐姿。端正地坐,胸腔是打開來的,嘗試著把可能隱藏在肌肉裡的緊繃感,放下來。

採用一個平常熟悉、善巧的主題,像「正在放鬆中的身體」、「正在被呼吸所按摩的身體」、「正在被豐足感滋潤的身體」…

把這些主題當作是個「正在進行式」的活動,什麼叫「正在放鬆」、「正在被滋潤」…用寬坦、自然的方式來觀察,意思是,沒有刻意皺著眉頭、鑽牛角尖;沒有刻意要盯出一個特殊的名堂來,而是一個清醒、省力、感興趣的狀態,在玩味著「正在放鬆中的身體」、「正在呼吸中的身體」或「正在被豐足感滋潤的身體」…等等。

就在我們進行這個主題的過程,每一個接觸的境界裡面,都有感受~舒適感、不舒適感,或比較模糊、中性的感覺。可能像泡泡一樣,此起彼落;可能像漣漪、電流一樣。把我們的覺知導向反應的模式,也就是我們的心,是在怎麼對應著這些感覺,怎樣在承擔著這些感覺,怎樣跟這些感覺在做「推手」,在互動,在參與?如果覺得這樣解釋很抽象,不用擔心,不一定要百分之百聽得懂這是什麼意思。光是用心在探索:「什麼是我的心在對應的方式」,這樣就有好處。不用著急,只要持續著這樣探索,看到多少就算多少,不要把目標訂得很高,沒有要百分之百捕捉到什麼東西。

引導著自己去探索「對應的模式」~自己的反應模式,然後,怎樣把自己的反應模式和緩,讓它在某個程度像是大地一樣,經歷著風吹雨打,眼前此起彼落的感受,而能保持平穩、省力。心接觸著境界、接觸著感受的方式,讓它變得穩健、省力,提醒自己嘗試著學習「如如不動的大地」。舒服的感覺來,不因此被沖昏頭、迷醉,不把力氣浪費在歡迎、擁抱它;不舒服的感覺來,不因此而害怕、慌張、不安,不把力氣浪費在跟它打鬥;中性的感覺來,不因此而無聊、昏盹、放逸,而是清醒地知道,眼前有這樣淡薄、平淡的感受。幫助自己看到「心是怎樣在對應這個感受、反應的方式」。看不清楚、看不到,沒有關係,耐心地探索:How am I responding to different feelings?慢慢地引導自己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觀察:心是怎樣跟境界在做推手?心像大地一樣,在承擔著此起彼落的海浪,這樣省力地在自處著,不因為海浪的來去,就跟著進退。

在不動之中、在安靜之中,觀察著自己的習慣性,觀察整個慣性反應,讓它平穩、省力。

瞭解自己如果看不清楚這些感受,就情不自禁對不舒服的感覺害怕、對舒服的感覺迷醉,這是多麼可憐、無助的狀態!

要醒覺、清醒過來,做一個覺者。其中一個要學的能力,就是不盲目被這些感受耍得團團轉,而是能在安靜、不動中,感受、瞭解它;學習在風吹雨打之中,保持內在的如如不動、省力。

繼續觀察、瞭解這是一個「正在進行式」的活動。持續地讓自己的反應平穩、省力。

如果經驗到「坐立不安」、「不耐煩」,特別去留意坐立不安、不耐煩的苦受,是怎樣在推逼自己,去對它反應。怎樣讓自己像大地一樣,不隨著不耐煩的不舒服而起舞;去感受那個不耐煩是怎麼衝擊著心,因為我們的省力,內在的空間,所以,那股衝擊不會撼動我們,衝擊的力道消滅於無形。

「舒服」自己在生滅;「不舒服」自己在生滅。安住於清楚、不撼動。

(靜坐結束)


【回向】

像森林中獨處的獅子,

驟聞聲響,而心無驚恐;

願我如佛陀般,

住於恐怖所不能觸及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