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食

《靜坐引導》

2016.08.07 觀食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練習與「觀食」有關。「食」在佛法裡面,主要解說我們內心所依託、所在乎的,例如「放逸的感覺」、「自我的感覺」,這些感覺都需經過不斷地燃燒和損耗,不斷地補給燃料,才能夠延續下去。所以,佛經裡面,說到「輪迴」的現象,是心不斷地因為飢渴而去抓取、尋找新的活動,就是透過一系列的寄託、 抓取、燃燒跟吞食,才能夠延續。佛經裡面,有提到很多不同觀察「食」的方式,有的是直接針對我們所吃的「食物特質」;有的是跟我們吃的「方式」有關。今天就從其中一個角度來練習觀察「食的活動」。

一開始,大家可以做深呼吸、簡單的伸展。

心理已經準備好,要脱離煩躁、喧鬧的狀態。這時心理所依託的,是呼吸滋養的感覺;當下跟觸感接觸的踏實感。

開始時,可以選擇自己習慣或喜歡的主題,像是「正在被按摩的身體」;「膨脹收縮的觸感」,或讓自己專心投入於,更加舒適的全身呼吸、幫助自己更加地寧靜。

從開始觀察什麼叫「吃東西、食物」活動之前,先讓自己有起碼的安定跟舒適。這不需要高度人為的專注,而是一種脱離世俗故事情節,脫離那種焦熱感、飢渴感、不安,自然而然而產生的安適。以這樣的安適,作為心立足的所在。在這樣的安適之中,心不因為飢渴、不安而活動;它是在清醒與放鬆之中,安頓下來。

把知覺帶到當下正在進行的呼吸活動,「呼吸」就是一個食物、吃東西的狀態,它不斷地要從外在汲取氧氣,然後,在一連串的新陳代謝,將廢氣排除。只要這樣的活動中止,我們所寄託所謂的「家~自我」就沒辦法延續。看起來是那麼可靠,提供我們放逸的所在,是如此地危脆不堪,牽繫於一髮。

觀察「食」的方式,有不同的契入法可參考、實驗,就是讓心一邊貼近呼吸,一邊感受著呼吸跟生命之間,危脆的連繫。再次地,這個不需要高度人為的專注。而是,因為關乎自身的福祉跟安危,所以,心自然而然保持著高度的興致,融入地觀察、品味,「這是自己當下的狀態」。

所謂的「自我」,是非堅固的、動態的,就在吸跟呼之間,像風中殘燭,隨著它的燃料,隨著周遭的條件,在搖擺、動盪。這個就是我們自認為最堅固、可愛,最可以放逸的中心;它不過是一系列吃、消耗、代謝的動作。

在這個自我感之中,永遠沒有真正的休息、安歇。不斷地下一口氣、下一口氣;接下來呢?接下來呢?然後呢?然後呢?吸了要吐、吐了要吸。只要有自我的地方,就有不停歇地掙扎、努力、搏鬥,跟環境的negotiation。

嘗試著把這樣的真相、訊息,帶到心海深處。一個可能有用的作意是:對待自己的心,就像對待一個你正在教導的小孩一樣,帶著它觀察大自然,確保其注意力能幫助它學習,從旁耐心、善巧地引導。同樣地,幫助心去瞭解:自我感是無常的、呼吸是燃燒。面對這個真相時,心是如何被衝擊,瞭解、觀察這個衝擊的效應。

如果在了解著無常、了解著一連串「吃的活動」是有壓力、耗費力氣的,因而感到身心愈來愈安靜,這是好的;如果這麼看,愈來愈有急迫感、危機意識,也是好的;若這麼做,能夠挑戰、動搖內心的放縱、放逸感,那也是好的。

也就是說,有不同契入的角度。面對著不斷燃燒的狀況,內心或者感覺到有法喜,愈來愈瞭解,我們執著的對象就是如此;愈來愈知道,怎樣跟執著的對象,保持距離,鬆脱其繫縛,所以,有法喜。也有可能因為認真關注著,正在燃燒的現象,而讓身心愈來愈統攝、安靜;或者透過觀察,感覺到愈來愈深邃的厭離心。這些都是好的契入角度。

貼近著呼吸,關心著自身的命運。瞭解所粘著的,是一種燃燒、吞食的狀態。任何時候提醒自己:微調坐姿,放鬆身體,提升內心的清醒度,因而更能幫助內心,接納、領納「食的真相」。先不用擔心自己做得多麼安靜或理想,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怎樣引導這個小孩讓他瞭解人生的真相;怎麼幫助他更深刻地體會苦迫。

可以把所謂的「自我感」直接就看成是「呼吸」,是一連串的新陳代謝、使力、調整。我們已經習慣了感覺很輕鬆的呼吸,實際上,它是一種跟環境搏鬥、競爭、在汲取、獲得得以生存的能量。

在寧靜中,眼冷如灰地看清楚生命的本質。整個所謂的自我,自我活動的空間,哪裡有安全的所在?哪有穩固不變動的角落?就是吞食、新陳代謝、不斷地汲取資源、不斷透過搏鬥,來維持內在環境 得過且過的平穩。

能夠愈安適、放鬆、遠離擔憂緊繃,就愈容易接受燃燒的事實。所以,別忘了在安適、安靜的狀況下,進行這樣的禪觀。

貼近著自己的呼吸。

感受著呼吸的活動,裡面有許多忙碌的交換~跟環境交換氣體、交換養分。這裡面沒有真正的休息。一連串的活動之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吐氣之後,接下來要吸氣。吸氣之後,接下來要吐氣。內心自以為是最親近、最親愛、最穩定的所在,就只是這樣。

心貼近著呼吸,像是在觀察火焰般,觀察心和呼吸的綜合體。

(靜坐結束)

【回向】

五蘊是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