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頭的降伏

《靜坐引導》

2016.07.31 念頭的降伏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的練習與「念頭的降伏」有關。

念頭是心行裡最重要的一種。透過對念頭的瞭解,能幫助知道,內心是怎麼用力、活動,怎麼製造出世界,怎麼鑽進世界裡面,怎麼在世界裡面輪迴。

要在靜坐時降伏念頭,有幾個原則。其一是觀察,想事情、起念頭所使用的那些肌肉、部位。例如,現在觀察內心的世界,留意此起彼落的念頭時,會發現,想念頭或追念頭,要鑽進去時,身體的某部分必須參與,像是眼球後面肌肉的用力;也有可能是後腦杓、或眉頭之間。有些地方甚至很細微,不易形容它確切的位置,但可以感受到,內心在用力,在發動力量。透過瞭解、觀察這些用力,可以把這些用力的地方,精準地鬆開來。也就是觀察想念頭時,所使用的力氣,針對減緩使用念頭的力氣,來降伏它。

另一個原則是:對於觸感的融入。如果要刻意地把念頭放下來,刻意地把使用的動機變得緩和,必須下定決心融入、浸泡在觸感的世界裡。一旦融入觸感的世界裡面,就要下定決心,讓自己儘量保持著跟這個介面的接觸。心在跟觸感接觸的時候,自然而然,想念頭的空間就減少了;在跟觸感接觸的當下,心就沒有餘裕進入故事情節的狀態之中。所以,能夠提醒自己,越融入到觸感的世界,就越大程度能抽離念頭、故事情節的世界。

還有一些小訣竅大家可以實驗:在降伏念頭的時候,有時候可以「咬牙切齒」,很使勁地傾注全力來降伏念頭。這種方法,有時候是有效的,但是,不易持久,大部分時候不是最有效率的。大部分時候,必須用溫和,可持久的方式,像跑馬拉松的方法,來降伏念頭。這樣的方法,感覺上不像在壓制念頭。接觸觸感時,不是生硬地拉著心去觸,而是練習如何有效率地放鬆、寬坦,所以,心會自然而然放下,那個要起念頭的用力。

另一個技巧是,製造一個更舒暢的靜坐環境,加深自己的放鬆。如果身心環境愈祥和、舒暢,就不容易盲目地起著念頭。

最後一個技巧是,直接以苦(dukkha)的角度來觀察念頭,深刻地體會,內心煩亂、妄念此起彼落的感覺,是如此地苦迫、不舒服、沒有休息。事情才剛做完、念頭才剛消退,馬上又忙碌地要去找下一個念頭,沒完沒了,很疲勞、無謂。去感受這樣的苦迫。

而對於脱離雜念的狀態,內心有欣仰、欣賞,願意歸順的心情。

最後提醒:念頭的降伏,不要把重心放在「是不是所有念頭都停止了」。若如此則會讓自己很吃力。可以把目標放在:如何營造一個更輕鬆、省力、舒適的環境,練習正念歷歷明照。使用、維持正念的方法,是省力、輕鬆、自然的。

【靜坐開始】

將覺知帶到當下的觸感。尋找一個平常用功時容易下手的、容易站穩腳跟的觸感。可能是「身體正在放鬆的感覺」;「胸腔收縮膨脹的感覺」;「氣壓在推拿、放鬆內在牆壁的感覺」……

在放鬆跟覺知的同時,很容易發現是不是還有雜念在干擾自己。因為雜念是煩亂而且要用力的,所以,可以感覺到,在寬坦、放鬆、寧靜的觸感裡面,可能仍存在的干擾。對於這樣的干擾、雜念,認知、覺知它。愈能敏感地覺知雜念,愈能有效率對治它。學習在寧靜與放鬆之中,傾聽、留意雜念的發生、維繫、隱隱約約需要用力。留意一下,可能在眉毛中間或表層皮膚,也可能在更深入貼近眼睛的地方,自己正使力著。也可留意眼珠現在多麼忙碌在活動著…

提醒自己,儘量融入於觸感裡面。用觸感的介面來觀察念頭,儘量不用故事情節的介面來觀察念頭。也就是說,在傾聽內心的聲音時,聽的不是內心在講什麼內容,而是那個要發出聲音的用力,以及發出聲音後造成的震盪。所以,從觸感的介面觀察念頭的生起、消滅,就沒必要追著它跑。觀察到的就是緊的生起、消滅;用力的生起、消滅;苦迫的生起、消滅…儘量學習用這樣的角度,來感受當下內心的活動。有的時候,不小心聽到了內在的聲音,注意到的是它的內容,沒關係、不用擔心做錯,隨時隨地可以重新出發;不要把自己壓制著,硬要把自己塞到一個一百分完美的狀態。感覺到現在進行的,是一個探索、實驗,給自己時間空間去摸索。

檢查一下,身體能不能更放鬆;那個觀察著妄念的正念,能不能高度警覺。憶持著這項功課,記得現在要做的。

有許多念頭是微細的,不一定是以「語言」方式出來,而只是有一個動機、用力。如果能觀察得到,愈早將它放下來,愈早對治愈好。如果感覺不到,也不要著急,去處理能感覺到的就好了,不要刻意地鑽牛角尖,不要刻意地去找出那些,現在感覺不到的。只處理眼前,在自然清醒狀態下,能感受到的用力。心是如何地在發動、製造動機、製造念頭。

留意發勁、使力的過程。

身體能愈放鬆,就愈能察覺到,竄流的干擾波~雜念。

觀察到雜念、起心動念,那個被製造出來的過程~集。

貪愛的「愛」,就是透過這樣的意志力被產生出來,被複雜化的。

瞋恚的「瞋」,就是透過這樣的意志、起心動念被產生出來,被複雜化的。

自我感、我執,就是透過這樣的意念、內心的用力,被製造出來,被維持的。

所以,要是能用心地學習,意志的降伏,就能知道降伏貪、瞋、我執的秘訣。

輪迴的起動,就是在這個起心動念之間。

如果內心很安靜,似乎雜念不再生起,在這樣的境況下,不要太快下結論,以為沒有動機了。維持坐姿的也是動機;維持現在這種靜坐用功的狀態,也是動機;維持覺知的,也是動機。覺知動機,和緩它,用心直接去感覺:鑽進意志的世界,就是用力、沉淪、喧鬧的。抽離開意志生起的世界,和緩心行,是清涼、輕鬆、少苦的。

利用正知正念,離苦得樂,脱離苦迫狀態,層層剝去意志洋蔥。

意志的世界有很深細的地方。耐心地看,深入放鬆地看。努力用功地把這個關卡看透。

不一定立刻就有答案。不一定立刻就做到念頭的降伏。這個探索過程本身就是有幫助的。

不要因為心裡有雜念而氣餒。

不要只是追求完美沒有動機的世界。重要的是過程。每一點、一滴的用功,都在幫助自己的心,更加看清楚它自己是怎樣在活動、用力,怎樣鑽進那個它製造出來的世界。

如果能透過全心融入地感受著動機,因而入定,那很好!就在深的定力裡面,細膩地感覺內心的波動;內心用力地生、滅;力道的生、滅。

如果不能夠得到深定,沒有關係。光是在正知正念之中,學習放鬆,嘗試著覺察動機,就已經在培養定力了。所以,重點不在你有多安靜。如果很安靜、沒有念頭,那太好了!如果還是有很多念頭,沒辦法一次達到安靜的狀況,沒關係,持續地傾聽著內在的聲音,用觸的介面去感受內心的活動。

如果盯著念頭,感覺到「盯著」的方式是過多用力的,記得調整,不要用死盯的方法。練習在寬坦、放鬆、省力中,仍然是敏感、清楚。

一開始的目標,不要放在「消滅心行」,不要放在消滅內心的活動。而是練習將內心的活動,和緩、放鬆。跟內心的活動保持距離,品味著不是被念頭淹沒,不是被它綁起來的。有距離地感知它,有距離地觀察、感受它。感受到維持坐姿都有動機;保持著正念都有動機。可是使用動機的方法,怎樣能夠更鬆,怎麼讓它祥和化,怎樣不被捲入其中?好像在觀察大自然的現象一樣,觀察著自己的動機,就只是苦的生、苦的滅,不屬於誰的。

「我的動機、屬於自我的動機」,這樣子思考、認知,也是動機產生的。若能細膩地觀察動機,就會看到,所謂的「自我」是架構起來的,是想出來的,是被支撐起來的;或者是你鑽進去之後,才呈現的。練習只是觀察著動機的生跟滅;心的力道之生與滅,苦的生跟滅,這只有這樣而已。

接下來的靜坐時間,嘗試著更加融入於這樣的觀察,看能不能在這樣的觀察中,品味到定力。心無旁騖地投注於觀察和安撫 念頭、意志、動機。

(靜坐結束)

【回向】

「欲我知汝本,

汝從思想生,

我若不思汝,

則汝而不有。」

這個偈子的白話文是:欲愛的根本,我已經看清楚了,你是透過意志和念頭,所架構、支撐的。如果我不參與於那些會讓你生起的念頭,你就即時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