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念

《靜坐引導》

2016.07.03 正念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坊間大部分的書,提到「正念」時會說:「活在當下、不批判」等等。當然,「活在當下、不批判」這個是禪修裡面很重要的,跟「平捨」有關的特質。但嚴格講,它並不屬於正念的內容。

很多人都誤把佛教的禪修,當作光是活在當下,有一些老師甚至詩意地表達,只要心能夠不起批判、跟當下接觸,真理就在其中。

但,嚴格地講,佛法並不是這樣認為。例如,佛法說的「如理作意」、「無間作意」,處處都顯現在修行過程裡面,我們的注意力應該要有「框架」、「方向感」;我們的努力必須要有意趣、有導向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是練習「活在當下、不作批判」,這樣的定力本身,在原始佛法裡,是不足以產生智慧的,產生智慧中道的方法,一定要有佛法的大綱作為引導,除此之外,也要知道,眼前練習的短程目標、長程目標。

在靜坐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練習「禪定」~定力的培養。同樣地,它是有目標、框架的,像可以檢查自己要克服什麼障礙,或採取什麼行動,能讓我們最便捷地進入到安定,最接近禪那的狀況。有的人,可以把目標、方向訂在,讓心脫離開散亂的感覺;或者,讓心脫離開對五欲世界的幻想、著迷、焦躁;有的人可以刻意強調,怎樣讓身心沉澱、放鬆,把著急、不耐煩緩和下來;有的人則是可以強調,培養某些「禪支」。

所以,這些都是方向。透過「正知」觀察內心活動的方式,產生出不同的效果,可以知道,目前要採取怎樣的技巧,能最便捷地幫助自己的身心,進入準備禪定的狀態。「正念」是有內容、方向的。佛經也提到,定力基本上是建立在正念上的。「正念」的培養就是,能更大程度地憶持、記得眼前該做的功課;不忘失自己的方向感、用功的使力點。愈能夠記得、貫徹這些,定力就愈能開展出來。

第一、禪修是先透過「善尋」,就是一種內在的言語,引導自己前往想去的方向。像現在要培養禪那的特質,前進的方向是:讓身心更安適、知足;能夠在簡單、放下焦躁的情形之下,體會到收攝、輕鬆,體會到因為「出離」而得到清涼的感覺。

第二、讓內心引導自己,或用言語在心裡提醒著:應該要讓身體更放鬆;或者,把注意力導向呼吸是如何在按摩、滋潤著身心。這些都是尋的動作,要儘量跟「正念」配合。就是說,要能夠讓自己更記得「尋」;減少偏離方向、減少胡亂使力的機會跟時間、減低打妄念的機會、減低忘失主題方向的機會。在內心檢查:怎樣把正念的力量提昇,才能更密集地 記得眼前要怎樣用功。

第三、正念有「統合」的意思。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好,必須記得做好這件事情所需留意的。像在開車時,我們不是只記得一件事情,而是要留意路上的行人、車距、行車速度;留意開車的姿勢是否理想;是過度緊張或渙散…。

同樣地,在靜坐、培養禪那的時候,要記得那些幫助我們進入禪那所需留意的。一個程度那是因人而異,但不會脫離一些基本的原則。好比說:能幫助自己放鬆、平衡的坐姿;怎樣呼吸才不是壓促的;不因駝背而壓制著胸腔、腹部若有若無地活動;怎樣的坐姿感覺上是打開來的、端正的,使得身體內在細微的動作,能更順暢,流動、擴散到不同的角落;記得心要脫離開欲界的狀況,如飢渴感、不安感;針對五欲的計畫、狂熱、懷念,要如何毅然地擱置;怎樣能暫時擱置 不善、干擾性活動,使得身心能簡單、放鬆,以呼吸或身體的觸感,來作為食物,而不是以故事情節來作為食物。不是以飢渴感、用力地追逐意境,來作為食物。

--

現在花一點時間,提醒自己要進入禪修前,要記得什麼。好比說留意與自身姿勢有關聯的;不是光是現在而已,而是,在待會兒靜坐的過程中,可以常常檢查:姿勢有沒有變得不理想了、需不需要重新調整。另一個要保持正念的內容,是跟內心的活動有關的:注意力是不是跟「觸感」在接觸著、連接著。

記不記得,以前的靜坐經驗裡面,要跟「觸感」有怎樣的介面、接觸,才能幫助提升安穩感。可以留意整個身軀、胸腔;也可以留意身體的內部「牆壁」,怎麼讓氣壓所按摩;或留意神經系統,怎樣被呼吸所滋潤、震盪、安撫。

--

還要記得的是「尋」的內容~禪修的主題,是什麼?可以選擇十六勝行中的任何一個勝行。例如:「讓身體更放鬆」,將此做為待會兒靜坐時,探索的主題。不斷地去發覺,內在的僵硬,然後,把它放下來;加深或保持放鬆的感覺。

記得要把這些動作做得好,必須很精準地掌握到當下 身心整體的觸感,才能紮實穩健地,把這樣的觸感,帶往更放鬆的境況。

--

學習在內在做自己的老師,就是依靠「正念」提醒自己,該做什麼;眼前新生出的狀況,要怎麼應對。

強而有力的「正念」,伴隨著心。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以默念的方式,來增強正念。好比說,「正在被呼吸滋潤的身體」;「一點一滴在脫離開擔憂的心」。每次都不求多、不求完美,而是具體地把身心帶領到 那個內在指示的方向;以「一點一滴在脫離開擔憂的心」為例,脫離一點點,就有一點點 身心質變的感覺。品味著脫離開塵世間的喧鬧,而生的輕鬆、清涼感。

--

品味一下:「正念」增強是什麼感覺……

高度地憶持著眼前該做的功課,緊密地跟它相伴著。

「正念」是幫助我們記得,眼前的目標是往禪那的方向前進著。應該要把通往這個方向的功課,儘量記得、做好;不要忘失、偏離這個主題。

清楚的目標,知道自己的使力點。

--

這裡面是有欲望的,佛法從來沒有講要斷除欲望;佛法講「斷渴愛」;欲望在修行是必要的。所以,要有高的欣冀、欲求的心;「善法欲」,確知前進的方向,是必要的~值得追求、開發;有取捨,不是無取捨。

--

感受、確知,身心脫離開焦慮感、不安感、飢渴感,是好的、良善的、清涼的、少壓力的、安靜的。

--

靜坐,不是發呆、不只是活在當下;要知道目標,讓目標引領著你。目標是因人而異的,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選擇的目標。

目標可能是:讓呼跟吸,更加安撫自己的神經。

不斷在當下,重新往這個目標前進。

目標可能是:放下心事,讓身心更輕鬆。

不斷在當下,憶持著這個主題,幫助自己掙脫開心事的枷鎖。

記得跟「觸感」保持接觸,所以,目標不會變得空洞化、理論化。具體地在觸感上用功、調整。在觸感的層次上,幫助身體感覺更輕鬆。

--

記得讓全身,籠罩在祥和的氣氛;記得知覺到的每個範圍,都是被安適感所浸溢著、滋潤著。

記得:不要急,不貪多。一點點的安適感籠罩著全身,就是一點點。品味、玩味、熟悉它們,學習在一點點之中,滿足、找到安靜的空間。

把正面的光升高,把心緊密地跟正面連結在一起。被正面所督導、引領。

培養自己做自己最好的老師。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凡所有積聚之法,皆是消散之法。

諸位賢友,

應安住於不輕忽、警覺、不放逸,

以達至真實的安全

這是釋尊~大阿羅漢所留下的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