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回饋

《靜坐引導》

2016.06.26 正面回饋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請大家先做一點簡單的暖身運動:伸展身體、拉筋、深呼吸。

--

今天要講一個禪修裡面非常重要的技巧。簡單地講,就是要能隨時隨地,與當下「獎勵、正面的回饋」相處。我們的行為模式,基本上是,獲得愈多的獎勵、正面回饋,愈容易被加強。

同樣地,在禪修裡面所要培養起的品質和活動模式,也是此理。「正面即刻的回饋」是指,在打坐時體驗到像放鬆的感覺;舒暢、安定的感覺;喜樂感、安適感等等。這些感覺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這些感覺並不需要推延到「修行變得很好的時候」,而是可以在轉念之中,一個簡單的動作之中,隨時隨地去品味到的。

例如,在遇到困境、壓力的時候,光是簡單地「啊…」(舒一口氣),讓自己安靜、放鬆,深深地吐一口氣,起碼在眼前的那1、2秒鐘,會感受到壓力緩解了。當然有可能2秒鐘之後,壓力再度出來。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可以透過當下一個簡單的動作,而得到一個小程度的緩解。又譬如,當下在轉念之間,願意用更安靜的心,來傾聽、感受呼吸。光是這樣「稍微一點點地」安靜、收攝,心跟呼吸 自然、輕鬆地連結,當下就有一種緩解的效果產生。

光是在心裡隱約地引導身心:「把世間的擔憂,放開來。」可能就1、2秒的時間,感覺到內心把擔憂擱置在旁邊,身心馬上就一點點地 脫離開擔憂糾纏的狀態;在1、2秒中感覺到擔憂的緩解、輕鬆、舒適。這個改變不需要非常劇烈或巨大的。可能本來是100分的緊張,現在降為99分;本來是10分的不舒服、僵硬,現在感覺僵硬 一點一滴地正在釋放中。這樣的 從微小處施力 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打坐的時候,訓練自己的心,一直跟這樣的「獎勵、正面的回饋」相應著,那麼,有可能在整個打坐的過程,身心都是一直處在往輕鬆、安適、喜樂的方向調整的。

又例如,想要從緊張變到不緊張,過程可能很艱困、漫長。可是,如果目標不要訂得那麼高,不要說:「我要把緊張消滅掉,變成不緊張」、「我要把擔憂變成完全沒有擔憂。」而是把目標放在:「使緊張(或擔憂)的感覺,正在進行式地緩解;朝向緩解的方向前進。」

善用心行、善用身行,善用調整念頭或調整呼吸的方法,把注意力,轉到以呼吸或其它的「正面的回饋」滋潤著身心。或者把念頭轉向:從「在複雜的故事情節裡打轉」,調整成「接觸單純觸感的注意力」。當這樣一個簡單轉向,就會發現:緊張正在消失中…緊張可能沒有完全消失,可是,正在朝著「減緩的方向前進」。這是最重要的。怎麼知道在減緩呢?透過留意觸感,身體有沒有變得比較輕鬆?胸口悶的感覺有沒有降低一些?心有沒有變得比較寬坦?身心有沒有變得比較凝定?身體的感覺,有沒有變得更加沉澱?可能就是多了一點點,可是那個一點點的質變,可以一直引導著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培養定力。

那個一點點的質變,讓身心感到多一點點舒適的,就是「正面的回饋」。盡量把注意力持續放在這,而不是死盯著沒有滋潤性的對象。這是成就「禪那」的關鍵。沒有經過「喜」、「樂」的「捨」、「直觀」是不可靠的。所以,如果是留意呼吸,就留意著「正在獎勵著身心」的呼吸。如果是留意身體,就留意著「正在放鬆、被按摩」的身體。

簡單地說明靜坐的方法:練習讓心不斷地跟「獎勵、正面的回饋」相處。一般人修定力,只知道一味地以中性的方法,專注、盯著某一個地方,強迫自己安靜。這樣的方法是沒有效率的,也不符合佛經裡面所教的「正定」的原理。佛經裡面所教的「正定」的進程是:「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最起碼也是要透過「離生喜樂」而間接領悟「離苦得樂」的正確方向。

佛經講的原理是,透過身心高度的統攝、安樂,在安樂之中,心得到更好的立足點,自然而然 會因比較滿足 而沉澱下來、統攝了。所以,現在我們要訓練的是: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看似平凡的地方,透過一個簡單動作的調整,馬上就得到正面的回饋。可以是很細微的~只是輕鬆了一點點;可能只是心打開了一點點、緩衝了一點點;可能是內在被呼吸滋潤、按摩一點點。可是,那個一點點的滋味,知道不斷地去玩味它、熟悉它、深化它。利用「正知」、「正念」的力量,使得我們能夠高頻率、恆續性、一致性地去跟這樣經驗相處的話,就叫做「定力」。

--

【靜坐開始】

花一點時間端正坐姿。只要坐姿是有助於清醒、放鬆,呼吸時所產生的波浪,不會受到不必要的擠壓、阻遏,都是可以的。

一邊在細微的地方調整身體,一邊把注意力帶到觸感的層次。

「微調」簡單地說就是:在呼吸的動作裡所產生的波浪,隨時隨地順應著這個波浪,像水母漂在水上一樣,波浪來、去,我們的內在、外在,細微的肌肉的使用,隨順那個擺幅、隨順其膨脹收縮;探索著怎樣能更充分 允許這個波浪擴散、穿透身體~這叫做「微調」。整個打坐的過程,可以不斷地微調。若需要的話,甚至可以短時間中,採取更誇張的動作擺幅,提醒自己身體不需硬梆梆的。打坐時,身體是一直處在運動狀態,可能是很微細的,但它不斷在滋潤、按摩著身體。

留意一下,自己的知覺是不是放在「觸感」的層次,而非放在複雜的觀念、故事情節上面。就算起念頭,也是在做適當的探索或內在的自我引導。

身體內在有很多不同的觸感,找一個容易下手的介面。好比說,隨著呼吸,胸腔裡面的氣壓增加、減緩,留意吸氣時,它是如何推擠著內在的牆壁;吐氣時,推擠的感覺是如何消退。

或者是另一種觸感,身軀隨著呼吸,微微地起伏、膨脹收縮,所伴隨而來一連串的漣漪。覺知身體活動,但不必要全身百分之百每個地方,都強求一樣程度的知覺;這樣會很疲累。用自然、開放、省力的方式,有什麼就知道是什麼。尤其是要留意關鍵的活動~正在幫助身心安適的活動。沒有刻意要逼使什麼感覺跑出來,沒有刻意要去維護 可能呈現在心裡的身體影像、界線,而是省力地,當下感知到身體任何部分的觸感,就允許它發生。但是主要留意的,是「獎勵、正面回饋」的觸感。

透過安靜、清醒、放鬆,以一個簡單的介面,允許身體內在或聲音的出現。可能是粗的或細膩的觸感,如果感覺不到細膩的觸感,沒有關係。放鬆、清醒,有什麼,就知道什麼;如果能感覺得到細膩的觸感~微微的電流、暖流、漣漪、內在的震盪,更是理想。這個層次的觸感,更易讓心沉澱、寧靜、敏感。不管感知到的是哪個層面的觸感,一旦掌握到如何介面觸感後,接下來要學習主要留意於「獎勵、正面回饋」的觸感。

--

去嘗試著,接觸更多「正面回饋的觸感」。好比說,提醒自己:「正在放鬆中」。光是起這樣的念頭、動機,嘗試著把身體的觸感,調往更放鬆的方向。那一瞬間、幾秒鐘,你會感覺好像多了幾分的鬆。這就是「正面的回饋」。就是當心朝向安靜、沉澱的時候,立刻會產生出來的喜跟樂。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沒有關係,不要忽略它、小看它;歡迎它、熟悉它,讓它引導你的心,知道正確的方向。

--

「正在放鬆中」所產生的觸感。「正在放鬆中」的嘗試,像和煦微風吹拂全身,把身體帶向更放鬆。裡面沒有強迫、勉強,不是刻意製造、強制身體,進入怎樣特殊的放鬆狀態。這裡面比較多的是輕柔、祥和、但是明確堅毅的內在引導。

其它,可以契入這個「正面回饋」的方法,如:「正在變得從容的身體」;「正在沉澱中的身體」;「正在被呼吸滋潤的身體」;「正在被氣壓按摩的身體」…。或者從正面的角度講「正面回饋」:「知足感正在增高中」、「清醒正在提升中」;「沉穩感、從容正在增加中」…。

略為實驗,選出自己喜歡的「正面回饋」契入法。看看什麼樣的契入法 能更好地引導自己身心產生正面質變。

引導自己,幫助自己明確體驗正面質變。可能只一點點改變,感覺到有質變,的確身心跟上一秒鐘不太一樣了。就繼續這樣做,繼續探索著:怎麼做更有效率,更深入?如何把這樣的技巧做得更熟練?

一點都不難,只是在一個轉念之間,一次一點點;難是難在持續,能不能耐心、謹慎、小心、不間斷地 重複這樣的動作。需要時微調、調整。

讓心儘量高頻率地接觸「正面的回饋」:正在放鬆中的滋味、正在緩衝的滋味、正在被知足感所包圍的滋味…脫離開喧鬧感的滋味、正在品味著寧靜、減少動作的輕鬆滋味…高頻率地去接觸這樣「正面的回饋」。

以「獎勵、正面的回饋」作為自己的引導,堅定不移地朝著「色界」前進;朝著「解脫界」前進;朝著「遠離界」前進。

需要的話,在心裡面繼續默唸著:「正在放鬆的身體」、「正在品味著寧靜的心」、「正在緩和衝動」…。探索、調整,怎麼一點一滴地把身心調往更安定的狀態。

一次一點點,不要急,沒有要跟任何人比賽,沒有要達到什麼絕對的身心徵狀。只是單純地品味、享受著正面回饋好的滋味。鬆一點點就有其好的滋味;鬆脫開焦急一點點,就得到一點點好的滋味。讓自己的身體 多一分被祥和感、知足感所籠罩著,就多一分祥和、知足的滋味。

不要急,很耐心、堅毅、有恆心,正念相續地:以「尋」來引導自己;以「伺」來評估這個滋味是怎樣,這樣的動作產生出什麼滋味;這個動作要怎麼做,可以更省力、能有更深化的滋味。

--

記得:這個動作要做得好,心要一直待在觸感的階層,才能精準地觀察你的動作;才能精準地體會,怎麼把身心帶往更安寧、沉澱、舒暢的狀態。

(靜坐結束)


【回向文】

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不穩固的。

以智慧洞見於此,心生厭離,

因厭離而離欲,因離欲而解脫~

這是諸佛所教誡的 通往清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