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2) (撰稿:莊佳穎)
一、國衛院簡介
國衛院,全名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之濫觴為198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中,建議政府成立國家醫學研究中心;規劃小組於1991年開始推動「行政院衛生署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業務;1994年7月設置「國家衛生研究院籌備處」,於1996年1月正式成立。為有效發揮功能及永續發展,於2004年搬遷至永久院址—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並於2007年9月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南部癌症研究中心。 (資列來源:國衛院全球資訊網)
國衛院之成立宗旨有四點,國衛院之成立宗旨有四點,第一點為增進國人健康福祉,第二點為提昇醫藥衛生水準,第三點為發展醫藥科技,第四點為培育醫學人才。 目前國衛院總共有12個不同研究部門,可說是台灣生技發展的重鎮
二、部門介紹
此次到國衛院參訪,總共參觀了三間實驗室---
(一)、核心儀器設施中心,來到此中心,最大的收穫便是認識了流式細胞儀和兩台特殊顯微鏡的運作方法及原理。
1.流式細胞儀:流式細胞儀中含有液流系統、光學系統、分選系統及電子系統。待測樣品之細胞會先經液流系統傳送並依序地通 過儀器中雷射照射之區域,細胞受到雷射照射後,被激發而產生能量能量信號,此信號被接收器接收後,會被放大定傳入電 腦中進行分析,藉以瞭解不同細胞之生物學概念。
流式細胞儀
2.超解析顯微鏡:此系統利用結構式照明顯微技術(Structured Illumination)於顯微鏡光路中架設所需組件,並搭配 Nikon 開發 之特殊演算法,運用 Moiré effect 的原理,將來自兩種不同方向的空間頻率重疊,並將擷取之 影像資訊透過傅立葉運算轉換 為原本損失無法觀察的細部空間頻率,進而獲得高於原光學系統二倍以上 的光學解析力影像。 (資料來源:http://core.nhri.org.tw/userfiles/file/Nikon_N-SIM_1001128.pdf )
超解析顯微鏡
3.共軛焦顯微鏡:共軛焦顯微技術主要是利用針孔光圈(pinhole)將非聚焦面(on-focal plane)的光排除在外,而形成了共軛 焦影像。因為在傳統的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影像時,不僅有來自聚焦面的光,非聚焦面的光也影響了影像的解析度;共軛焦顯微 鏡的技術可去除傳統螢光顯微鏡影像中的迷光,可將樣品一層一層觀察,增加了影像的對比和解析度。
共軛焦顯微鏡原理
共軛焦顯微鏡
(二)、斑馬魚房:斑馬魚為現今十分常使用的一種模式生物,其具有生長周期短、子代數目多、易飼養等特性,而最重要的一點為 斑馬魚之受精卵呈透明狀,不須經染色或藥劑處理便可清楚地觀察到當中的構造。
斑馬魚之受精卵
斑馬魚房
(三)、DNA定序:目前學界最常使用的DNA定序法為Sanger的雙去氧鍊終止法,其以四種雙去氧核甘酸 (ddATP, ddGTP, ddCTP, ddTTP)和一般DNA核甘酸(dNTP)進行合成,並分析其尾端之長度,便可得其DNA之序列
DNA定序
三、心得
此次來到國衛院參訪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剛開始的主任及研究員演講,讓我對我們的腦部有了不一樣的印象,也認知到運動對腦部的重要性。另外,國衛院中許多精密的儀器也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實驗室中一台台的機器不停的運轉,也讓我理解到其實在生物的領域中,還有很多是我未曾接觸的,還需要繼續精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