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實驗
藍忠昱教授
藍忠昱教授
(2019/7/10)(藍忠昱老師) (撰稿:蘇揚迪)
實驗一:微生物分離技術
一、實驗目的:學習將細菌以接種環重於各種培養基上,並學會分離及純化。
二、實驗器材:
1.接種環
2.酒精、酒精燈
3.燒杯、三角玻棒
4.LB培養基、培養液
5.稀釋E.coli菌液
三-1、實驗步驟1-1(劃線法):
1.以接種環沾取少許大腸桿菌(以下簡稱E.coli),依下列順序塗抹於LB培養基表面。
2.置入37度培養箱內培養,得單一菌落。
三-2、實驗步驟1-2(懸浮法):
1.以接種環沾取少許E.coli,置於培養液中,並均勻混合。
2.置於37度震盪培養箱培養,隔天觀察細菌生長情形。
三-2、實驗步驟1-3(塗抹法):
1.以微量吸管吸取0.1ml之E.coli稀釋菌液,滴於培養基上。
2.取三角玻棒,先置於酒精中,取出後過火使酒精燃盡,待冷卻後將培養基上之菌液均勻抹開。
四、 實驗結果:
實驗二:細菌生長控制
一、實驗目的:得知培養基溫度、紫外光及含氧量等,是否會對細菌生長造成影響。
二、實驗器材:
1.鑷子
2.圓形紙錠
3.化學物質三種及AMP
4.無菌水
三-1、實驗步驟1-1:
1.將E.coli稀釋菌液均勻塗抹於兩個LB培養基內
2.將蓋子打開,分別於陽光下照射5及20分鐘
四-1、 實驗結果1-1:
*殺菌效果:國際標準為1.2cm~1.6cm
p.s.我們不是在滑手機,是在曬菌喔!!!!!
三-2、實驗步驟1-2:
1.以簽字筆標示不同化學藥劑於LB培養基表面
2.自E.coli培養液內取0.1ml菌液,均勻塗抹於培養基內
3.將鑷子過火,夾取AMP及其他三張圓型濾紙貼於培養基內
4.分別加入三種化學藥劑及無菌水0.005ml
四-2、 實驗結果1-2:
實驗三:微生物染色
一、實驗目的:學習染色技術,方便觀察目標微生物。
二、實驗器材:
1.E.coli、枯草桿菌、LP33
2.載玻片、蓋玻片、光學顯微鏡
3.接種環、酒精燈
4.鑷子
5.無菌水、鏡油
6.結晶紫、碘液、沙番紅
三、 實驗步驟:
*熱固定法
*簡單染色
1.先使用熱固定法固定E.coli
2.滴1~2滴結晶紫染色10秒
3.使用潤洗瓶衝掉染液並擦乾
實驗結果1-1:
*實驗菌種:E.coli
*負染
*實驗菌種:E.coli
實驗結果1-2:
*革蘭氏染色法
實驗菌種:LP33、E.coli+Bs
實驗結果1-3:
結果討論:
Q1:細胞壁構造如何影響革蘭氏染色結果?
Ans: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層次多且密,使得酒精不易溶出縫隙,因此組隔染液外滲呈紫色。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較薄且疏,使得細胞壁無法阻擋酒精將染液溶出,因此變為無色。
Q2:革蘭氏染色最重要步驟為何?請說明?
Ans:為第三步->脫色,因為經過此步驟後即可辨別出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
Q3:如何使用洋菜膠培養溫泉菌?
Ans:可使用液體培養基並以水浴槽為熱源培養細菌。
Q4:為何使用酵母菌釀製酒類而不是細菌?
Ans:酵母菌在釀酒過程中可產生特殊風味,而目前酵母菌物種多樣性高,因此風味多樣性也高,使得其在釀酒方面較細菌有優勢。
圖源:
1.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114464.html
2.https://sites.google.com/site/2016nthusummercamp06/microorganism/microorganism2
3.http://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9582.htm
4.http://www.thebluediamondgallery.com/typewriter/m/microbiology.html
5.https://pixabay.com/images/search/leonardo%20da%20v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