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學習,擴闊學生視野,本校中國歷史科、地理科與德育及公民教育組舉辦「敦煌、西安歷史文化及藝術探索六天之旅」。此行由何悅華老師、徐仲邦老師、潘慧儀老師及馬文浩老師率領四十名中四、中五級學生參加。此探索之旅學習目的,包括:認識敦煌和西安的歷史遺存、地貌及保育;親身體會敦煌莫高窟及西安兵馬俑的藝術文化氣息,以及了解當中蘊含的歷史意義;認識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今「一帶一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透過參訪敦煌中學並與其同學交流,讓學生體察當地同學的校園生活,籍此了解年青人在內地的發展空間。
本校同學學習交流心聲分享:
關浚鋒同學
「這次敦煌、西安歷史文化及藝術探索六天之旅使我有所啟發,並令我細想與文物保育及一帶一路有關的議題。
在文物保育方面,敦煌有着深厚的歷史及藝術底蘊,而當地揉合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育的性質,一方面把敦煌打造成西北著名旅遊城市,另一方面全力對文物進行復修,以維持文物的歷史及藝術並重的性質;反觀西安,市政府則更傾向於開放部份文物及文化遺址以求經濟收益,同時保留部份遣址去進行考究,完全體現在兵馬俑的開放與保留中。
整體而言,我在這次交流團了解到更多與文物保育及一帶一路發展有關的知識,拓闊了我的視野,並且提升了我的審美觀。敦煌的莫高窟、陽關及西安的鼓樓、兵馬俑仍然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記憶中,這些有着悠長歷史的文物使 我對神州有着難以言語的嚮往,使我對國家的歸屬感更加濃郁。故此我十分感激教育局及校方為我們提供寶貴機會,令我獲益良多。」
施曉琳同學
「六天的敦煌、西安的歷史文化及藝術探索之旅,使我獲益良多,在旅途中,令我感慨最深的是文物保育的重要性。首先,在敦煌莫高窟被毀壞的壁畫,反映當時的人對文物保育的意識薄弱,加上一些因經歷長年累月而風化,因此無法以原貌呈現眼前,實在可惜。但亦有不少人為文物的修復和保育出力,希望在科技的進步下可以還原當時的文物,甚至使文物長存,免受時間的破壞。
其次,除了歷史文物外,令我記憶深刻的是敦煌高中。敦煌高中規模的龐大使我震驚,佔地369畝,還擁有很多建築物,亦有很多在香港沒有的課程,例如:樂器訓練、航天科技、機械人等,以培育學生多元發展。
再者,我亦參加了一個體驗活動,製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兵馬俑陶俑,對我這個缺乏藝術天份的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這個活動令我明白到真正製造一個1.8米的兵馬俑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我很佩服以前製造兵馬俑的工匠,同時亦對古代製造陶俑的技術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