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劍道
首頁
劍道評論
西村英久吃定內村良一
趙秦用vs.勝見洋介
第67回全日本劍道選手權大會評析-1
內村良一vs.西村英久
勇於入身 敢於攻擊
内村良一vs.林田匡平
安藤翔vs.趙秦用
趙秦用vs.安藤翔
西村vs.石谷
安藤翔vs.西村英久
內村良一 一本集
英雅遲暮 內村老矣
内村良一vs.安藤翔
西村英久vs.勝見洋介
正代正博 vs.勝見洋介
內村良一vs.正代正博
麗澤瑞浪森越vs.九州學院梶谷
星子啓太vs.梶谷彪雅
稽古省思
20200823三峽稽古省思
航母破浪劍解說
真刀對決的省思
切返的論述與省思
中教大社練
社練清單20200602
技法教學
迴旋操刀式
劍道
首頁
劍道評論
西村英久吃定內村良一
趙秦用vs.勝見洋介
第67回全日本劍道選手權大會評析-1
內村良一vs.西村英久
勇於入身 敢於攻擊
内村良一vs.林田匡平
安藤翔vs.趙秦用
趙秦用vs.安藤翔
西村vs.石谷
安藤翔vs.西村英久
內村良一 一本集
英雅遲暮 內村老矣
内村良一vs.安藤翔
西村英久vs.勝見洋介
正代正博 vs.勝見洋介
內村良一vs.正代正博
麗澤瑞浪森越vs.九州學院梶谷
星子啓太vs.梶谷彪雅
稽古省思
20200823三峽稽古省思
航母破浪劍解說
真刀對決的省思
切返的論述與省思
中教大社練
社練清單20200602
技法教學
迴旋操刀式
More
首頁
劍道評論
西村英久吃定內村良一
趙秦用vs.勝見洋介
第67回全日本劍道選手權大會評析-1
內村良一vs.西村英久
勇於入身 敢於攻擊
内村良一vs.林田匡平
安藤翔vs.趙秦用
趙秦用vs.安藤翔
西村vs.石谷
安藤翔vs.西村英久
內村良一 一本集
英雅遲暮 內村老矣
内村良一vs.安藤翔
西村英久vs.勝見洋介
正代正博 vs.勝見洋介
內村良一vs.正代正博
麗澤瑞浪森越vs.九州學院梶谷
星子啓太vs.梶谷彪雅
稽古省思
20200823三峽稽古省思
航母破浪劍解說
真刀對決的省思
切返的論述與省思
中教大社練
社練清單20200602
技法教學
迴旋操刀式
真刀對決的省思
2020/9/15 黃師提問:這樣強度的對手,設若以真刀實戰對陣,你會怎麼做?
https://www.facebook.com/1549741646/posts/10223551357802610/?sfnsn=mo&extid=i0XirWqoHBKQefcU&d=n&vh=e
志清的思考與因應策略。
一、我先分析他的出刀特性:
1. 這位外國人,他拔刀、使刀主要以手腕、手臂為主,砍劈時腰力為輔。上半身用力很猛、動作大、是以常常可以看到斬斷草蓆時,軀幹門戶洞開。每一刀在砍劈時,頗有用絕招來一刀斃其命的味道。
2. 因為想要一刀斃命,所以腳下不流暢,兩三步就停滯了,且呈現嚴重的雙重。道理很簡單,心中預設兩三下就斃了你,還管什麼單重雙重、流暢不流暢呢?且上半身出力那麼猛,下半身很容易就開雙重來支撐。
3. 兵器特性:這把刀很利,要小心應對。正巧週六晚上看了一部席威斯史特龍演的「最後一滴血」,最後對打情節,有一幕是他躲在岩壁下方的小洞旁,趁對手經過時,一刀揮出,對手小腿以下立刻斷成兩截。所以對應這樣的銳利的兵器,心態上也不能不注意。
二、真刀實戰對陣,我的處置方式:
1. 因外國人出力猛刀利,我會遠遠的先拔刀,快速進逼入身,在他的刀拔到一半、拔得不順暢之際,以第0、1、2打機處理他,不見得要斃他的命,讓他受個傷我就跑得遠遠的。
2. 倘若我拔刀,他也拔刀了,我就會以蠶蛇步偷距離誘他出手,在第6、7打機時,我以猴步往裏側進退趨避(當然我不能被他傷到),等他一刀揮完,上半身因過度用力而肩膀歪斜時,在抓第0~2打機入身。
3. 以上兩點是看準他腳下不靈動而設計的攻擊模式。
4. 萬一真的要雙刀互擊,假設我的刀沒有他的好,可能會被他砍裂或砍斷的情況下,互擊絕對不能以力碰力(以前跟黃啟淵互擊,就曾經硬碰硬,結果竹劍斷裂),須以身法、步法切入他裏側,並利用他剛出刀或刀勢將盡時再互擊。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四個故事,一個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張無忌手拿木頭倚天劍,以甫學會的太極劍法對抗真倚天劍,當中的互擊是運用木刀刀刃平面擊打真刀刀刃平面,如此就不用擔心木刀被削斷。第二個是葉問影片中,有一情節是葉問拿雞毛撢子與金山找的真刀對打(以前看起來很是精彩,不知道為何今天寫這篇文章後再看到這部影片,覺得還好可能是因為知道當中的對打是電影剪接拍攝出來的,但其中的各個打機之呈現倒是滿清楚的;而葉問的身法嚴謹和金山找的大開大合門戶洞開也可以看出明顯的對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spgG3uubs)。第三個故事是19歲的中州師祖在東京區中野區公所遇到神影流22世中島圭祥時,師祖拼著命一劍一劍的攻過去,70餘歲的中島圭祥不但一一化解,還讓師祖使力過度而內部大腸過度反射用力,幾乎控制不了排便。這當中的眉角除了合拍互擊,年邁的中島先生遇上年輕的師祖,其互擊角度應該也有掌握,讓師祖的竹劍和中島先生的竹劍碰撞時,還滑了出去(會這麼推測是因為在指導小學生打切返時,小學生擊打時,力道、角度、足底頂力上傳還控制不好,導致打到我豎在耳旁的竹劍之際,其手中竹劍無法將力量灌入我的面部,反而會往下滑落。我因而聯想、推測當年師祖和中島先生對打的場景。師祖以前有提過他打中島先生好像打到棉被一樣,軟軟的不著力,或許這是原因之一。而也有可能有這麼一幕,師祖的竹劍打出去並未打著,反被中島先生拿竹劍壓制,而師祖出力想要反制的瞬間,中島先生有可能放開力道,讓師祖的劍反彈過大(內部臟腑、肌肉出力過大)而有幾乎排便失控的生理反應)。第四個故事,是電影賽德克巴萊,原住民要砍日本警察報仇,因知道對方也是個練家子,因此在對打前一刻,原住民朝警察丟擲東西,警察受騙上當,拿武士刀把東西砍開,孰料埋伏在後,武士刀還來不及回來,警察就被原住民砍倒在地。這一招聲東擊西,厲害得很,但或許和本篇論述較無關聯,故擺在第四個故事。
真的要讓外國人受傷,我大概在互擊後會以小手為主要攻擊點,他的手臂用力過度,只要手臂以下受傷,戰鬥力會下降很多(類似電影「斬」裡頭,澤村切開對手手指根部那樣的作法)。但弔詭的是,真刀對決不能預設立場打哪裡,心裡越是賭定要打哪裡,本身心神就越是僵滯,通常就死得越快。說到底,要殺傷他身體哪個部位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讓他濺血後,我就離他遠遠的,慢慢跟他耗下去,等他虛弱一點,再往前一刀一刀的補上吧!
建榮與黃隆民老師的應對
陳建榮:
不能近身再拔刀,也不能近身再揚刀,否則穩死的。記得老師說過一個故事,有個人要跟一個厲害高手決鬥,臨時抱佛腳,找高人討教,這位高人告訴他對陣時,閉眼舉上段,身體某處感覺到涼涼時,就將刀直直劈下來。類似這樣的道理,勇敢入身,只要對方出手,我就從中往下劈,起碼要拚個同歸於盡。
黃隆民:
故事其實如此:昔日,日本某僧人入城,誤了時程,未及在入夜前下榻而夜行,果然不幸碰上了武士要試試新刀是否夠利的「試斬」。僧人絕望之餘,只好跟武士求情,他實有任務在身,能否讓他先完成師門交付之事,再回來領受一刀,武士答應了,給僧人時間,約定回到原地完成試斬的時辰。僧人辦完師門公事後,還有時間,便去找當時劍術名家千葉周作,討教因應之道。千葉知僧人不懂劍術,不救又於心不忍,但卻不能拔刀相助,就給僧人一把刀,教他當面惡補,「舉上段,閉眼,專注,等身體任何部位有冰涼之感的當下,只管把刀劈下」,如此演練數回後,僧人便回原地履約受死,這是無可奈何的最終策略了,等於是死馬當活馬醫了。僧人平日唸經修行,心性專注定靜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故而千葉以此法授之。提新刀來找倒楣鬼試斬(試斬的行為其實是違法的,但一旦砍下去得手了,官方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不了了之)的武士面對僧人的架構與專注,對峙了半天,竟然找不到僧人可以下手的破綻,最後只好放棄試斬。但武士總覺得僧人的架式有點眼熟,臨分道揚鑣前,好奇問僧人這段你去辦事的時間裡,究竟做了何事。僧人便將跑去向千葉周作請益之事據實以告,武士聽後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難怪……」。這是真實發生過的典故。你誤以為是雙方都是行家真正的決鬥,其實不然。所以舉例不當,因而應對的心態與戰鬥策略也不行。你在本門修練那麼久,理論與實踐都有一定水準,應該可以提出更完整更積極更有概念與方法的東西吧!此題你的回答不及格(頂多二十分而已),請再三思之後,提出比較周延的心法與技法。
你根本就是坐以待斃的失敗主義心態,沒有先觀察分析對手的缺點,來對症下藥,擬訂攻守策略,一下子就自我放棄了。此人看起來是很強悍,但是他很多地方卻都是固定化的模式,固定化就是其弱點所在,你應設法洞見其虛來擬訂攻擊實策,而非一味漲對手之氣勢,心慌意亂,心理上未戰先衰,自暴自棄,這一點你要好好檢討反省。
偉成說:他在思考中。我對他的批評是,無法及時立即回應,表示你缺乏本門系統化的理論基礎,因此對手的身手資訊(情報)都已讓你幾乎全部看過之後,你卻無法看出此人的缺點所在,所以你無法及時擬訂實戰對策。
在這一點上頭,你沒比他強多少。兩人都是盲劍客。
陳建榮:
影片中人看似威猛復又力大無窮,然而是否有實戰經驗卻是個問號。就好像中華傳統武術,能將套路打得虎虎生風的,在實戰上卻成了花拳繡腿,不知這位仁兄是否也有這個問題。
不管他是否有實戰經驗,從他的高頭大馬與刀長鋒利來看,在心法上,與其對戰時,一定不能輕易進入他的打擊甜區,一旦對手向我逼近,我雖不使其輕易入身,卻也不能輕易遠避,而是遶圈且要忽順時針、忽逆時針,以走位來破壞其好出手的距離,再出其不意近其身逼到我的打擊甜區。在選擇兵器方面,有鑑於去年暑假在三峽砍草蓆的經驗不佳,我不會拿真刀與其硬拚,而是寧可拿兩公斤的木刀,以開足迴旋刀做為戰法。用重木斤的理由是,這是我耍得熟練的兵器,比起生疏的真刀,心理上會比較踏實;二來,真刀雖能斷草蓆,勢必無法砍斷粗木,厚實的木刀反而足以壓制真刀的利度。
從招式來看,影中人擅長橫掃與斜劈,針對拔刀橫掃,我以中段應對,當他抽刀從我裏側掃來時,我跨步入身,並將木刀橫立護身,隨即開足打被動第六時間的迴旋右面,之後沿其裏側迴旋連擊。對付他的左右斜劈,同樣可採開足迴旋護身反擊。一旦成功進入貼身纏鬥,我得善用刀柄與刀尖來撞擊他的身體,刺擊能使木刀獲得更靈活的施展。
黃隆民:
思考有進步。唯首先,在兵器方面,兩公斤的重木刀並非恰當的選擇,你雖耍得熟練,但1.速度上你會跟不上,2.隨後要以鍔前刀根嗑碰對手和以刀尖向對手點刺時,要以真刀來打,破壞力才足夠。因此,不能因為不慣拿真刀而放棄使用真刀。其次,關於破壞對手的打擊甜區同時掌握屬於你自己的打擊甜區,其實以我們幾個人的身高手長以及適合我們身
長的真刀長度來同這位高頭大馬(及其所使大刀的長度)相較,對陣時第一個要考慮的要素,其實就是你所提的打擊甜區的問題(這個要素也是「間合」(距離、角度與打刺時機)的內涵裡頭最必須先予以掌握的)。相對的身高手長與兵器的適宜長度既有落差,所謂「距離」,在英文裡頭叫做「reach」(即可觸及的距離(可產生破壞作用的距離),就像弓箭或各型火砲的「最大射程」的意思一樣,每種武器都不一樣)。我們較矮小的,reach當然較短,所以面對reach較長的對手,第一個要考量的就是必須快速而出對手不意地進入對我方有利而讓對手不利的角度與位置,這至少在冷兵器操作的原理上絕對是如此的。瞬間站對了位置,不能說就可立於不敗之地,但勝算一定大幅增加。第三,在招式上,最佳的選擇不是設定在迴旋刀法上,而應該是從生命線由上而下直劈的杉木式操刀式,高頻,有輕重虛實緩急大小快慢之節奏變化的杉木劍,永遠可以有效剋制任何其它操刀式。請你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所謂「火車劍」或「航母劍」的概念講的不就是這個原理嗎!瞬間快速入身,掌握有利間合,切板轉尖,高頻變奏,從刀尖一路嗑碰到鍔前刀根,只進不退,如此這般,其實是可無堅不摧的。
陳建榮:
關於真刀對決,老師之前已推荐我們看《斬
、
》(
日本電
影,
塚本晉也導演主
演)
中的那個經典對決,兩人其實沒有的大開大闔的你來我往,主角抓住對方中段進逼時腳步移動的準出端,轉個角度,順勢揮刀畫傷他的手指,至此勝負已分。冷靜觀察,勇於入身,靠角度變化的切板轉尖,一旦佔勢,只要刀刃輕輕劃過對手身體即可,不必像砍草蓆那樣將人的肢體切斷。像影片中那樣大動作的砍劈,其實露色太多,況且一擊不中後需要恢復平衡的時間也很長,反而讓自己暴露於險境,予人可乘之機。
沒錯,很正確的評析。這說明了一點:冷兵器對陣,勝負的關鍵大部份在於心理素質的高下。至於心理素質的內涵究竟又有何關鍵,當然可能言人人殊,不知你有何見解?
陳建榮:
從我的特質來看,從容是最重要的心理素質,因為不能從容所以動力的傳達就會躐等而導致手部意識過盛;又因為不能從容,因此只是盲目求快而不能有輕重緩急與節奏上的變化,甚至連基本的合拍互擊都做不好。心態上能從容,還包括不能有想要一擊成功的貪念,永遠要給對手留餘地,同時也是給自己留餘裕,以便面對往後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
黃隆民:
一語道破,一語中的。能精準洞見自己的罩門,就表示劍道修練在心理層面的修行上已經有一定的程度,要讓自己的心能夠更加「定靜清淨專一」,往禪定的境界深入,我目前的方法是常時勤唸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呪「嗡嘛呢唄咩吽」(其義涵請自行查網深究,讀音亦然)心中默唸或出聲唸,皆可,唸時可配合自己的意念將此呪送往身心各部位各層面,其能量相當強大,不可思議。
陳建榮:
九年前因博士論文等一連串不順心的事,我開始唸大悲咒來尋求心靈的平靜,一天唸五十遍,唸了一年半,終於拿到學位,步入順境後漸漸懈怠沒唸那麼勤,結果是逆境就隨之而來,於是又愈念愈勤。打從去年起一天平均唸一百遍,只要隔個幾天不唸,心裡就覺得不太平靜,擔心不知又會出現什麼煩心的事。我隱約覺得有股力量在推動,時而出現逆境來督促,最終又能順利化解,唸久了,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黃隆民:
大悲咒唸的是84位菩薩之名(說法甚多),其用如同唸「南無阿彌陀佛」,嚴格講,是外求他力拯救。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呪則是強調認識自己內在本質實為「蓮花上之珍寶」之意,屬於認識自性的自力救濟。劍道之屬性,講究自力面對敵手,故而與六字明咒之真諦較為吻合。不過,我的認知可能相當膚淺。據佛經另有云,大悲咒實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咒。據說,觀世音菩薩亦有提示,六字明咒+大悲咒+誦南無阿彌陀佛,三合一,才算完整。
陳建榮:
最初唸咒是出於希望獲得菩薩的保祐扭轉逆境,之後也確實如願,不過逆境還是接踵而來,慢慢的我才開始明白,磨練心志才是此生為人的主要目的。唸咒是讓人能在磨難中保持堅定不被擊跨,心不波動,此定力是臨終乃至中
陰階段
面對魔考的核心素養。
黃隆民:
的確如你所體悟,定靜清淨專一,讓蓮上珍寶的靈識本體,能夠回歸真如。真刀對決的修練最是嚴肅,今雖已不是冷兵時代,劍道之修練最終仍然要回歸我最近提問的真刀對決想像,心性上的定靜從容若無法修練到一定的素質水平,不僅生命的境界最終無法提升(枉費有機會獲得寶貴人身而不知認真努力修行),就連劍道修練的實質境界也只是虛有其表的半調子而已,欺世盜名,自欺欺人罷了。
斬-抓準出端+慢動作.avi
陳建榮:
畫面左邊的劍士從持上段改持中段,接著往前入身逼攻,右邊的劍士持八相,抓準對手腳步移動時,雙腳撐開的時機,向左滑一小步,手上的刀順勢劃過對方的手指,對手雖驚覺對方來勢洶洶卻來不及做反應,這是因為他正處於雙腳分開的準出端狀態。
黃隆民:
從容淡定,臨危一心不亂,老鳥算準「reach」,不待幼鳥進入「有效射程」來出手,掌握屬於己方有利的「間合」,一刀淺淺劃開對手的最前端肢體,讓對手喪失基本的戰鬥力,適可而止。所謂有利「間合」之掌握,看倌請細瞧,1.「有利於自己的最安全打刺距離」之選擇,勝方選擇在自己「鋒芒」可及的邊緣距離,遂行「先先之先」;2.勝方出手時在「切生命板轉到有利角度」上,走的是對手的「裏側」,其攻守的用意總在於「出對手之不意」,當下的切板轉尖,讓對手的「目付」(著眼點)瞬間失去焦點,而心識產生「頓滯」的現象;3.在「打刺時機」的選擇上,不待幼鳥入身逼近到「死的距離」(一旦雙方進到死距,處置的方式會變得較複雜),老鳥選擇在幼鳥移步進入幼鳥自己設定的有效射程(reach)以做好攻擊發起(出端)的準備階段,決定抓住幼鳥的「準出端」(本門將此打刺時機稱做「第零時間」)而出手打刺。這是最典型的出敵不意先發制人。不等你把所有陣勢擺妥準備好,抓住你自覺陣勢即將擺妥稍候即可全力攻擊的前一小刻(此時往往自覺自己既然已然有所準備,不時即可出手,反而是最容易過度自信而露色漏隙予敵可趁的時機)。這種「準出端」打刺時機的掌握與應用,當今國際劍道界最有概念做得最道地最踏實的,依我觀察,只有日本國的選手而已。日本畢竟在劍術鑽研的傳統上甚至已有七八百年的積累,昔日各流派各道場的不傳心法祕技,今日已漸漸解放釋出(目的是為了在竹刀劍道比賽勝出),問題只在外國人或外行人能否看出端倪而已。「準出端」打刺時機的心法與技法,只是日本諸多古流劍術祕技流出的其中之一而已。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