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觀點與歷程階段來看「生氣」這情緒
輔導老師 郭俐吟
您曾看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小孩嗎?或觀察到自家孩子只要情緒一湧上,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暴走/衝動類型呢?綜觀生理發展,大腦前額葉是負責控制行為和情感的重要區域,訓練大腦前額葉,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不過前額葉多在25歲時才會發展成熟,且生氣是會被訓練成習慣的,換句話說、就是憤怒的頻率越高,身體在越加熟悉血脈噴張感覺的情況下,喚醒生氣時會更加快速,於是孩子生氣的門檻將逐漸降低,從以前的大事才爆、到如今變成一點芝麻綠豆大、被同學看一眼就炸掉──嗯?先讓我們等一下。在看見生氣跟生理之間的關係後,我想邀請眾讀者們想一想,生氣的功能是什麼呢?情緒真的有對跟錯嗎?
大人在抓狂後都會有所反省,這點其實孩子也不例外,畢竟於家中跟學校,眼睛雪亮的孩子們都會觀察到怎麼樣才會被誇獎、做了哪些行為反倒被師長責罵,我想、每一個小孩、哪怕是被貼上「你就是皮」的孩子,心中一定也有想獲得獎勵、成為師長中的乖寶寶的渴望,以及擔心被討厭及責罵的害怕。
以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每種情緒的背後都有獨一無二的功能及意義,如:「生氣」其實是自我保護的表現,因為在意、因為覺得被侵犯,才會有所反應並表達不滿。除此之外,喜怒哀樂皆是讓人更有活力的正常表徵,並無所謂的正面負面,反而是情緒過後得付出的代價,產生了「似乎不應該如此」的錯覺。比起力求消除憤怒,更重要的是「如何好好地、正確地生氣」,以及將損害降低到最小;比起「不要生氣」的壓抑否定,其實孩子們更需要「沒關係」的被允許,方可產生「自我控制調節」的練習機會。
其實我們怎麼想,會間接對情緒產生影響、與外顯行為展現。認知、情緒、行為一直是相互牽連的黃金鐵三角。在兒童/青少年經常缺乏用口語清楚表達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情緒的干擾下,才經常透過「行為」來傳遞己身狀態;或是內心充滿對情境的負向解讀,大人一板起臉孔、孩子就覺得自己即將被懲罰,於是先一步的豎起防衛姿態(如:頂嘴、把過錯通通推給別人、逃避的躲起來)來保護自己,當孩子情緒亂成一團,又因認知正在發展的關係、不像大人一樣成熟,以上這些最終都導致「動手不動口」的衝動表現。
為了避免讓生氣跟衝動成為麻吉好朋友,以及幫助孩子能與情緒共處,以下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貫穿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暫停情緒風暴》一書中的核心理論「情緒行為曲線」,讓讀者們既可以降低孩子的爆走機會、同時提升情緒自制力。一個人從平靜、到爆炸、再回歸平靜會經歷以下七個階段(等於師長們有七次選擇的機會,能從中協助孩子):
(一)平靜期:
A.可以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B.發現自己獨特的情緒階層(都是怎麼爆炸的?爆炸多久?會做些什麼?)。
C.制定不同階層的對應計畫。對應計畫可以是:放鬆技巧、離開現場、中斷反應、轉移能量、求助行為。
(二)導火線期:
A.通常正在承受壓力,醞釀情緒。透過臉部表情發現孩子的不對勁、並專心聆聽使其冷靜。
B.大人保持冷靜,以冷靜的態度使孩子也冷靜。冷靜秘訣:雙眼凝視、表情平淡、語氣平和。
C.發現行為背後的意義,接著換置兩者之間的關係。如:搞破壞是為了獲得關注。
(三)激躁期:
A.多行為方面的徵兆,如:走動、碎唸、憤怒等。可以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讓孩子學會求救。
B.『你要先休息三分鐘,還是五分鐘?』增加行為選項,增加彈性。
C.給予肯定與保證,使孩子放鬆,如:慢慢來,我會等你。(對孩子說也對自己說)
D.『你是在對我生氣?』,設定情緒界線,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跨過線,該收斂一些。
E.『我知道你不是故意…』,透過認知上的暗示,一半同理、一半安撫,也不先入為主的責罵。
F.『你有更恰當的方法…』,提醒與重新框架,比起說一大堆「不行」,不如直言「該怎麼做」。
G.轉移注意力、轉換空間、提供小任務給孩子協助。
(四)加速期:
A.通常會出現很明顯的挑釁、對立,甚至激怒大人的行為,因此需要直接一點的作法,如:擺出暫停的手勢、表達簡短的命令「停下來!停止!」
(五)高峰(爆炸)期:
A.通常會出現攻擊他人/攻擊自己、尖叫、自傷或逃跑。因此不管任何方法,以阻擋、架開孩子為優先;又或是先一步了解孩子在誰面前會比較克制、找這位大人一起合作安撫。
*加速期跟高峰期的處遇原則為避免事態擴大,減少情緒波及的範圍,才不讓後續事態複雜化。
(六)消弭期:多呈現趴下睡覺、沉默不說話、雙眼放空,甚至反過來試探大人是否還在生氣。
(七)回復期:回到平靜狀態,等待下一個爆炸循環開啟。
*當平靜期跟回復期,才有辦法跟孩子討論有沒有其他更適當的情緒宣洩方式。
於是大人們可以:
A.從損失角度介入孩子的爆衝行為(理解選擇之後的成本有哪些)
B.以幽默的方式來化解孩子的挑釁,認真你就落入孩子的陷阱中了。
其實如果孩子的情緒議題能得到適當協助,甚至事前做到教育/降溫、又或事後討論,都能減低頻率/避免高峰爆炸時的災情。不是完全不生氣才叫成功,當孩子縮短了情緒延宕(沒有氣很久)、能讓情緒不要這麼容易被勾起,可是又能快速消退,這也算值得拍手的大進步。情緒七階段有時候歷經的非常快速,以及階段之間不甚明顯,但如果大人能做到不太過抓狂、是以冷靜的方式回應,就已經做得很好很好了;而就算當下沒有正向溫柔接納的同理回應也沒關係,只要不做到謾罵、體罰、權威式剝奪,以催化後續導火線的再次點燃與爆炸(最怕是兩人情緒相互堆疊,最終兩敗俱傷),就已經功德圓滿、值得給自己按一個讚。
有時第一時間孩子們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說教,而是大人的高品質傾聽,既然生氣跟衝動可以被逐漸養成習慣,那我們一定也有辦法透過反覆發現、調整,來調節與平衡情緒。深呼吸、靜下心回憶孩子近期表現不錯之處,讓我們先想想他們的純真美好、再重新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