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養—運用腦科學來面對孩子的情緒之河 <下篇>
心理師 張甄庭
腦筋急轉彎這部動畫相當寓教於樂,先前筆者也曾以此片舉例,說明情緒的重要性,本文將繼續以影片內容為例,上篇主要說明家長在教養歷程中,時常遇見的教養問題,並簡單介紹大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關係,下篇將著重在如何運用腦科學的概念,與孩子溝通、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上篇>請見秀峰國小輔導期刊第51期
<下篇>
回到上述的影片,萊莉的情緒為什麼失控了?當時萊莉負責掌管情緒的右腦佔據著主導地位,負責語言及理智邏輯的左腦卻難以運轉、不能發揮平時的功能。左右腦接收不到彼此的訊息,兩邊大腦區域無法整合訊息、相互溝通,變得混亂不平衡,因此,萊莉有好多好多不舒服的感受(右腦),可是卻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左腦),於是她用左腦,透過語言說著「我很好」,卻透過右腦,表達了難受、生氣等表情、語氣與動作。此時左腦與右腦彷彿各走各的,讓人搞不清楚此時的萊莉究竟怎麼了。人的右腦,會用情緒化的方式表達需求,但若只有右腦,會讓情感過於氾濫,而左腦雖能理解知識並用語言表達,但若只有左腦,則很難體會經驗中的意義與感受,過猶不及,兩者需要相互溝通協調才能發揮彼此最好的功能。
因此,當孩子以混亂的方式表達情緒時,他們可能說出許多根本沒有邏輯的話語,甚至充滿各種與事實不符的責怪與抱怨,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功能沒有互相傳遞、整合。右腦掌控了自己,左腦難以運作,左右腦互不溝通,連接兩者的橋樑此時暫時中斷。家長這時若用邏輯性語言跟孩子講道理、釐清事實,往往會發現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情緒更加高漲,因為此時孩子不運作的左腦根本無法接收到家長嘗試與左腦溝通的訊息,這個時候若先與掌管孩子的右腦連結,進行溝通,當右腦的狀態被他人感知、理解,情緒狀態就會逐漸穩定下來,左腦也能逐漸恢復運作,此時更能與孩子討論事情與解決方法。
我們可以如何讓左右腦功能平衡、協調地發揮功能呢?第一步,就是先與孩子右腦的感受相互連接,承認孩子當下的感受、試著以孩子的角度說出孩子的主觀理解、運用非語言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例如:專注的眼神、擁抱(身體接觸)、關心的語氣或是平靜溫和的表情,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右腦。如同影片裡,萊莉童年的幻想朋友小彬彬即將消失時,小彬彬非常沮喪,無論樂樂如何搞笑都沒有用,最後反而是憂憂安慰了他。憂憂說:「我只是聽他說話」、「我很遺憾,你失去了心愛的東西」,小彬彬聽完就哭了出來,並說起他與萊莉的回憶,哭完之後反而重新振奮起精神了!「傾聽」與「理解」,是與孩子情緒右腦溝通的敲門磚,當小彬彬的心情原本像紙團一樣皺巴巴的時候,憂憂傾聽他、懂他,並讓他好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小彬彬難受的心情就慢慢被撫平了,甚至長出新的力量。在正向心理學中,能促進良好溝通與互動關係的「正向建構式」語言,也是相同道理。
因此,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複述發生的事情,有時不止一遍,以不被強迫的方式,鼓勵孩子運用語言描述事件、理解事件、並嘗試表達內在感受。有時孩子心智年齡較小,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描述自己的內在狀態時,會需要家長先試著幫孩子說出來,告訴孩子是什麼感受(命名情緒)、推測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有這種感覺(釐清因果),讓孩子透過左腦了解右腦發生的事情,這能幫大腦有效的處理情緒。
當孩子冷靜了,第二步驟,就能逐步開始引導孩子運用左腦思考,討論如何解決孩子真正在意的事情,這也是在訓練孩子上層腦的高階認知功能。不要忘記,上層腦是最後發展成熟的大腦部位,意味著他需要大量的經驗才能促進連結網絡形成。當下層腦處理本能與基本情緒時,上層腦可以分析思考、考量他人感受與多重原因,在控制自己衝動並調節好情緒的狀態下,用有彈性的方式做出適當的選擇,並採取行動。
我們可以如何訓練孩子發展這樣的大腦高階功能呢?家長可以嘗試在有限的選擇之中,引導孩子練習為自己做決定,當他們看見事情的全貌之後,也許會需要經歷有所取捨的階段,學習放棄與面對後果、承擔責任;也可以透過詢問讓孩子思考事件之下的感受與來由,當孩子越理解自己,越能培養出回應自己內在感受與外在世界的能力;更可以在過程中讓孩子思考他人在事件當中的感受為何、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也可以運用虛擬的情境,如:故事,讓孩子預設自己做出選擇之後,要採取什麼樣的的作為,以及可能面對的後果。問問題,但避免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訓練孩子從未知中摸索,累積訊息、整合想法,是發展上層腦很重要的關鍵之一。
先傾聽與同理,再與孩子一起想辦法、給予選擇權,讓孩子承擔後果,是當孩子面對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時,可以嘗試的方式。然而,也不要忘記,當孩子踰越界線,運用自己的情緒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情形時,家長依然需要設定穩固堅定的界線,讓孩子了解有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喔。
參考資料:<<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丹尼爾.席格、蒂娜.布萊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