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全港深資童軍錦標賽,旨在透過一連串富趣味及挑戰性的比賽項目,使深資童軍運動更富吸引力,並提高本港深資童軍成員的水準及甄選全港最出色之深資童軍團。
1911年,英皇佐治五世根據英國皇家傳統,冊封當時的英國皇儲愛德華王子(Prince Edward)為威爾斯太子(Prince of Wales)。太子熱愛童軍運動,故獲得童軍創辦人貝登堡爵士邀請,出任威爾斯童軍總領袖(Chief Scout of Wales)。
1922年,威爾斯太子隨所服役之軍艦抵港訪問。太子留港期間得到本港童軍人士熱誠款待,也曾訪問一些童軍組織。他亦同意捐贈原本掛在其坐駕轎兩旁,並繡有威爾斯太子紋章和銘言的錦旗,作為全港性童軍比賽之旗幟,也就是「威爾斯太子錦標」。
威爾斯太子錦標比賽始於1923年。第一屆比賽在快活谷舉行,為童軍團際賽事,內容主要環繞童軍進度獎章,其餘項目有救傷和體操等。1920年代,比賽大多進行一天,即日便可以知道賽果。到了1920年代後期,比賽分為春、秋兩次舉行,稱為Banner Rally。1930年代,中國艦隊深海童軍組成(China Fleet Troop Of Deep Sea Scouts),比賽多由英國海軍中服役之深海童軍協助及擔任評判。
另外,威爾斯太子錦標比賽的戰前比賽內容,主要是一項露營比賽,另加一日以童軍技能為主的比賽。由於當時尚未設有深資童軍支部,所以比賽是一項童軍團比賽。直至1951年深資童軍支部已漸具規模時,才改為深資童軍比賽。
威爾斯太子錦標比賽在1958年前都是每年舉辦一次,以後則改為隔年一次,逢雙數年舉辦。1978年以後,比賽改為每三年一次。此外,該項比賽自戰前至1953年都是以團為單位,由1954年起改為以區為單位,又在1968年改為每地域選派若干小隊參加。
威爾斯太子錦標比賽於1940年完成賽事後,因太平洋戰爭而暫停。戰爭結束後,比賽在1948年恢復舉行,而威爾斯太子錦標則在1949年的聖佐治日童軍會操中,由總領袖頒發給冠軍隊伍。
戰後的威爾斯太子錦標比賽,在內容方面作出革新,趨向多元化,以全面考驗深資童軍的智力和技能,衝破著重童軍技能的比賽模式。比賽也接受以旅團作為報名參加的單位,鼓勵更多深資童軍參與。因此,這項比賽對深資童軍而言,是一項盛事。
1997年開始,「全港深資童軍錦標賽」正式取代沿用多年的「威爾斯太子錦標」,成為深資童軍支部的全港性錦標賽,而第一屆的比賽於1999年至2000年間舉行。
青少年活動署於2014年5月至8月期間舉辦上述全港深資童軍錦標賽。是次賽事共分兩個單項。
青少年活動署於2011年2月至7月期間舉辦上述全港深資童軍錦標賽。是次賽事共分兩個單項。
青少年活動署已於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期間舉辦上述全港深資童軍錦標賽。是次賽事共分三個單項,包括文化探索、野外挑戰及童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