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由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俗稱沙士)肆虐香港,引起了大家對個人健康及環境衛生的關注, 故我們與歷史科合辦一項名為中西區疫症歷史考察之旅,藉以認識歷史,防患未然。 是次考察的主線是重溫百年前本港的疫症歷史─1894上環大鼠疫, 故香港醫學博物館、東華醫院及昔日的太平山區是參觀的重點。

<歐洲鼠疫的發生>

十四世紀的歐洲,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厲害及令人恐懼的疾病─鼠疫。由於此病會令患者內出血及屍體皮膚出現黑斑,故此病又稱「黑死病」(Black Death)。往後的數世紀,鼠疫亦斷斷續續地在歐洲爆發;憑著當時的醫學知識及醫療技術,亦只能掌握此病的病徵,並推斷擠擁的居住條件及惡劣的衛生環境 為傳播因素,至於導致鼠疫的真正原因及治療方法,仍然是當時醫學界的大難題。

<香港鼠疫的爆發>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雲南出現了鼠疫的足跡。1894年春,廣州大規模爆發鼠疫,官方呼籲居民保持清潔,並舉辦祈福活動,希望瘟疫盡快消失;民間則出現 搶購涼茶的情況。1894年5月,香港出現了首宗病例,患者是一名國家醫院的庶務員,由剛從廣州返港的國家醫院署理院長婁遜醫生(Dr. Lowson)發現。當年建滿中式樓房,全港人口最稠密及衛生環境惡劣的上環太平山區成了疫症重災區,控制疫情,自然成為當年港督羅便臣的首要任務。往後三十年,香港市民仍然不斷與鼠疫搏鬥。

<爆發及傳播原因>

​初探鼠疫爆發及傳播迅速的原因,大約有以下數點。 首先,開埠初期的上環是華人的聚居地,位於山區,住屋設計是沒有排水渠、廁所及自來水,樓房密集及沒有地磚也是當時住屋設計的弱點,這正好解釋了太平山區 成為疫症重災區的重要原因。其次,1894年清明節期間,很多居港華人回鄉掃墓,正值廣州疫症爆發,隨即將病菌傳入香港。再者,1894年首四個月少雨, 做成泥土不夠濕潤,加速瘟疫傳播。

<防疫措施>

由於鼠疫傳播迅速,死亡率高,香港政府衛生局採取了嚴厲的預防措施,包括逐家逐戶尋找患者,將淋巴腺腫脹者及發黑屍體強行帶走;病者會被送到 醫護專船「海之家」(Hygeia)接受隔離,死者會被解剖,再用快速處理屍體方法─灑上石灰粉,集體埋入深溝。結果,引來華人集體恐慌及反抗,港督需要 派遣駐港英兵負責撲滅疫症,包括尋找鼠疫個案及替受感染的民房消毒(俗稱「洗太平地」)。

<解開疫症之迷>

隨著十九世紀末微生物學的發展,香港的鼠疫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Shibasaburo Kitasato)及法藉醫生耶爾贊(Alexandre Yersin)先後抵港。經過二人的努力,各自對病菌有新的發現。 1897年,鼠疫由香港傳到印度,與耶爾贊醫生系出同門的西門醫生發現了老鼠身上的跳蚤找到同樣的病菌,這個發現,協助耶爾贊醫生成功製成對抗鼠疫的血清。「黑死病」的神秘面紗終被揭開。直至1944年,醫學界才將引致鼠疫的淋巴桿菌命名為「耶爾贊鼠疫桿菌」。 總結由1894至1929年,在香港死於鼠疫的人數達二萬人以上。

​資料來源: 醫學博物館、【四環九約】

考察感想

在今次考察中,我到過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地方,亦都學到香港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香港醫學博物館,裏面的展品和資料比以前更多更豐富,而工作人員的講解亦十分清楚,只可惜時間不足而未能更仔細地參觀。而其他地方如文武廟、東華醫院等亦值得參觀。

(中五甲班 林偉康)

通過這次的參觀,我認識到卜公花園的由來、醫學博物館和東華醫院的關係,有關鼠疫的歷史,百子櫃名字之由來、一些有名中藥,還有文武廟,當中最為深刻的 可說是東華醫院了。這是因為不論是它的外觀、對聯還是擺設也令我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回憶,尤其是那些對聯,每一句也是有意思的,全都是圍繞東華醫院的救人宗 旨,有一些更以東華二字為首字,真是厲害。.總之這次的參觀可說是獲益良多。

(中五丁班 吳俊文)

歷史上,病對人類有著深遠的影響,遠至古時的黑死病,近至今年的非典型肺炎;醫學正好是病的「勀星」,古有生草藥,今有抗生素。今次參觀醫學博物 館,對我來說,實在獲益良多;一來可以認識古時的疾病,二來知道平民對科學的知識的增加,對病的醫療方法也更準確和多元化;三來可以從古時患病的歷史中, 吸取教訓,反省現在的不足和改善問題,如最近的非典型肺炎中,市民大眾因經歷這疫症,對防護病毒和增強抵抗力方面有很大的改進。

這次的參觀,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警惕。醫學的進步,可能令未來的世界不只是抵抗疾病,而是增長人類的壽命。未來的世界是如何,全看我們的探究。

(中五丙班 李柏琛)

在酷熱的天氣下,一群師生浩浩蕩蕩地在中環出現,向醫學博物館進發。第一次接觸醫學,便是跟隨四位老師到上環見証本港疫症歷史,總是特別不同。當我們在醫學博物館中認識到有二千多人因一場瘟疫而死亡,而當時亦沒有方法醫治,真是非常可怕!

  在醫學博物館中看到很多當年的展品,每個展品都設計得很仔細,例如:手術床、種牛豆的床、實驗室、取水器......從未想過以前的醫學是這樣有趣的!非常希望能多逗留在博物館中繼續發問,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慾!

(中五丁班 郭佩雙)

當日的考察中,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可算是參觀香港醫學博物館。它給予我認識許多香港昔日太平山區大鼠疫災場的歷史,知道香港的早期醫學歷史及科技的發 展,從中又加深自己對香港的認識。而在這建築物之中,我對在地庫中的手術床大有興趣。這手術床與現時的手術床只是有少許不同,但卻非常完善,可想而知設計 這床的人想得非常周到及細心。因此想再深入考察一次,了解其他醫學歷史及技術。

(中五丙班 姚嘉俊)

受到非典型肺炎的肆虐,每位香港人皆上了寶貴的一課,更加重視到健康的重要性。回首從前,當鼠疫大幅肆虐的時候,再相比起今天政府和當時政府的處理手法時,則大不如前了!

  昔時的大平山街是鼠疫爆發的地方,由於那兒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而且地方擠迫,衛生環境極差,故鼠疫的情況至為嚴重。而當時的政府為了杜絕鼠疫的根源,立令 收回房屋,將之焚燬。相反,身處於現時大廈林立的社會上,處理非典型肺炎當然不能把房屋焚燬。相反,現時的政府面對非典型肺炎的肆虐,則採用藥物及隔離這 些較為切實的方法吧!

  所以參觀過香港醫學博物館後,真的使我上了充實的一課。我不但認識到政府在不同疫症上的處理手法外,還認識到醫學是要得到科技的互相配合的;再者,亦知道 很多有關以前處理疫症的方法,讓我充分感受到從前的人雖然沒有太多的醫學儀器輔助下,仍能診治得到病症,真的令人欽佩。最後,我亦希望香港醫學博物館能加 上有關香港的醫生怎樣對抗及戰勝非典型肺炎的資料,令後世也能認識到醫學的進步及不要忽視健康的重要!

(中五丁班 易偉儀)

近日非典型肺炎肆虐,引發大眾對環境衛生的關注及對香港疫症歷史的興趣。為了增加我們對抗非典型肺炎的信心和決心,故我們一班健康大使展開了醫學博物館之旅……

 今次醫學博物館之旅,扼要地介紹香港開埠以來幾次對本港影響較大的疫症及港人與疫症抗爭的經過,使我們知道更多醫學的資料和歷史,使我們獲益良多!

 此外,醫學博物館附近的文武廟等歷史遺蹟,亦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能夠參觀這罕有而珍貴的博物館,這種機會實在值得我們把握!

(中五甲班 盧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