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巧 - 起源

燕几

宋代的黃伯思(1079–1118)發明了一套開始是六件後來增加為七件的長方形小桌,還創作了一些將這些小桌拼組的圖形。因為可以根據來客人數和需要的不同,在筵席上拼擺這些桌几,他將這套小桌稱作「燕几」,即宴幾,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套組合桌

蝶几

到了明代,黃伯思的燕几衍化成一套更加多變的桌几。大約萬曆年間,有一位叫做戈汕的家具設計師在他1617出版的《蝶几譜》裡描述了這一套十三件的小桌。它們有六個尺寸形狀,呈三角形和梯形。這些小桌被稱作蝶幾是因為它們的形狀就如同蝴蝶的翅膀。

據《常熟縣誌》記載: 戈汕"能書善畫,嘗造蝶幾,長短方圓,惟意自裁,壘者尤多,張者滿室,自二三客至數十俱可用。」這套蝶幾由十三張桌几組成,其中長斜(等腰梯形)兩張;右半斜(直角梯形,後同)兩張,左半斜兩張;大三斜(等腰直角三角形,後同)兩張,小三斜四張,閏一張。

蝶幾跟燕几最大的區別是,燕几的基礎桌几都是方几,而蝶幾則出現了斜面的桌几。

重刊 燕几圖 蝶几谱 附 匡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