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注意事項與教學要點
教案注意事項與教學要點
教案注意事項與教學要點
一、注意事項
1.教師可視情況增修內容,文本媒材-因課堂時間有限,可摘要重點撥放說明/學生可課後自行觀看自主學習。
二、教學要點
(一) STREAMS教學活動簡述
本教案「太陽光電:照亮未來-轉動向前」之STREAMS教學活動簡述如下:
1. S問題肇始之端(Start/Society):人文/社會領域-問題覺察之始
以人文、社會領域為起始(Start/Society),覺察與生活真實情境相關事件(停電、能源、氣候變遷)議題/問題之端睨,開啟問題之探索。
2.S(Science,科學/學說/學理):自然領域-問題解決之道
以自然領域之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學理為基礎,探究「停電、能源、氣候變遷」…等問題/議題之特性與解決之道。
3. T(Technology,科技/技術):科技領域-問題解決之術
(1)以「生活科技」為主的創意設計與工程製作之系統化思維(設計思維),進行「太陽光電」專題作品。
(2)以「資訊科技」為主的運算思維,進行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實作。例如:具物聯網功能之太陽能智慧屋。
4. R(Reading,閱讀) -問題解決之方
即閱讀文章/文獻回顧、蒐集資料、發展方案。亦即以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作為探究與實作及應用的起點,並融入在地文化與特色,發展符合在地特色的問題解決方案。
5. E(Engineering,工程/工作程序):工程領域-問題解決之作-產出專題作品
此階段為工程設計與製作,以合適的工作程序進行作品製作並最佳化專題作品。即先利用電腦數位輔助繪圖(繪圖軟體)或傳統手工具進行創意設計圖(草圖),繪製出作品外觀立體圖、三視圖、展開圖。接續再利用電腦數位輔助模擬與製造(例如:機構與結構模擬、3D列印、雷射切割…等)或傳統手工具進行試作模型或作品後,進行測試、修正、改善、精緻...等工作程序,產出最佳化作品/產品/商品/藝術品。
6. A(Art/Aesthetics,藝術/美學):藝術/健體/健護領域-產出人性化作品
以感官知覺為主的藝術美學之人性化作品。例如,視覺(色彩、造型)、聽覺(音樂旋律、歌曲)、觸覺(人體工學)…等感官知覺之設計與實作,後續再進行精緻化與最佳化專題作品。
7. M(Mathematics,數學):數學領域-建立模型-提出學說-預測問題之展-防範問題之生
以數學邏輯推理與運算為主,進行各階段的可行性與成本及效能評估和預測。
8. S(Society,社會/人文/生態/環境):社會/語文領域 – 產出「繪本、劇本、行動劇」…省思問題之源
以社會/歷史、人文(文化、語文、故事) 、地理、生態為本的永續生存與發展,作為創意起點。即以創意結合在地人文、社會、地理、生態之特色,發展在地特有的人情風景物意,讓在地事物變成教學最好的素材,師生一起解決問題。例如,「太陽光電屋」誕生的故事(典故/由來);或設計「太陽光電」桌遊(事件卡、機會卡…);撰寫「故事繪本」、編寫「影視劇本」、演出「行動劇」…省思問題之源 (延伸活動)。
下圖為本教案「太陽光電照亮未來-轉動向前」之STREAMS教學活動示意圖
圖:「太陽光電照亮未來-轉動向前」之STREAMS教學活動示意圖
影片 STREAMS 跨領域課程整合教案說明與教學成果10810(9分17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5Uv-_tfc0
(二) 教學流程
本教案之教學流程,簡述如下:
1.引起動機:
首先,教師展演所創意自造(make)的「太陽光電」教具,吸引學生注意力。
2.展示教具:
教師展演創意自造(make)具物聯網功能之「太陽光電」教具,激發學生探究好奇心。
3.播放媒材:
教師播放「影音多媒體影片、照片、文本、簡報」等教學媒材,刺激學生感官,引燃學生「探究與實作及應用」之熱情,激發學生「探究與實作及應用」之意念(有為者亦若是)。
4.提問引導:
提問學生-你(妳)、家人、親友是否有使用「太陽光電」產品(例如:太陽能行動電源、太陽能露營燈、太陽能汽車排風扇、具物聯網功能之太陽能...)之經驗,以融入生活經驗實例,並喚起既有生活經驗與情境,關心「停電」、「能源」、「環境議題」(覺察問題之肇始,導入跨域整合STREAMS教學活動),引出學習脈絡。
5.進行探究與實作及應用歷程:
提問引導並引出學習脈絡後,學生個人先進行學習單探究學習,接續以分組合作討論方式,進行探究理解「停電」、「能源」、「氣候變遷(導入跨域整合STREAMS教學活動)」…等之相關課程內容;並順勢促進學生”主動”進行一連串的「科學探究」與「科技實作」及「生活應用」之歷程,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知能與素養。
(1)以「科學探究」理解影響「氣候變遷」之特性與因素,進而提出「能源」議題的對策或方案(問題解決之道)。
(2)以「科技實作」產出作品,即「生活科技」的「做、用、想」與「資訊科技」的「運算思維」,進行創意設計與工程製作(問題解決之術),完成「太陽光電」專題作品/產品/商品/藝術品。
(3)以前述的「科學探究」與「科技實作」所產出專題作品,解決真實情境的「生活」問題。
6.評量教學成效
評量內容包含形成性評量(課堂表現、師生問答、學習單、動態評量)與總結性評量(測驗單、書面報告、專題報告、檔案評量、實作評量、作品評量)及後設認知(回饋單、學習檢核表)。即開放式學習單所產出的學習歷程檔案-檔案評量、POEC探究過程之科學探究所產出的專題報告-報告評量、建構學生特有的學習歷程樣態中所產出的學習歷程檔案-檔案評量、創意自造make過程之科技實作所產出的專題作品-作品評量、測驗單、學習檢核表、上台專題報告/展演專題作品-展能評量、指定作業(修改/改善/精緻/美化「專題作品」)、資訊科技應用(展演「專題作品」於YouTube)。
◎作品評量規準
創意自造(maker) > 創意改造 > 創意模型(動態) > 創意造型(靜態) > 創意組裝(材料包) > 創意圖形(概念發想圖形)
(三) 教學策略
1.觀摩學習法
觀摩學習老師/學長姐/同學作品,合作學習、同儕學習、協同學習(小老師/助教)/討論、適性輔導、補救教學、差異化教學,建立學習者的社群(例如:Classroom、LINE 群組)。
(1)分組合作學習(生生互動)
例如:分組人數最多4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錢沒力,精神鼓勵(陪伴、傾聽、交談,組員互動),群策群力、再接再厲、展現活力(組長、組員互動);學習單作業先由個人書寫後再全組討論彙整成一份;學生觀摩學習、同儕學習、協同學習(小老師/助教)、互助/互補學習。
(2)教師組間巡視(師生互動)
例如:教師引導提問、適性輔導、差異化教學,建立學習者的社群(例如: Classroom、LINE 群組)。
2.開放作業學習法(產出學習歷程檔案-檔案評量)
開放式學習單:魚骨圖、心智圖、探究變因表、自變項與因變項之關係表格/關係圖/關係式、建立模型、產生結論、提出學說…。
3.POEC探究教學法(科技探究產出專題報告、科展報告-報告評量)
POEC(Prediction預測、Observation觀察、Explanation解釋、Comparison比較/Conclusion結論)
4.建構式教學法(產出學習歷程檔案-檔案評量):
教師適時提供「鷹架(Scaffolding)」並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特有的學習歷程樣態(適性發展)。
5.創意自造maker教學(科技實作產出專題作品-作品評量)
在「科學探究與科技實作」中,創意/設計/自造專題作品,同時建構核心概念(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例如:太陽光電發電量<溫度/溼度/濁度/緯度>)並建立新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成果)」與「工程技術(科技實作成果)」、統整跨域知識(STREAMS),發揮「研習、創作、分享」之創客(maker)精神,將解決問題的專題作品,貢獻於人類社會。
圖:「太陽光電:照亮未來-轉動向前」之STREAMS教學活動示意圖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LKNGgm5b5hedyZLW9BwrvO8wHG_8Lnu/view?usp=sharing
(請點擊右圖或超連結觀看放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