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動高風險、弱勢家庭、低學習成就、偏差行為等學生之辨識與輔導機制

具體事實及現況擇要說明 :


1.辦理高風險家庭辨識、轉介與輔導,及早發現家庭失能問題,給予適時輔導或社會資源介入協助。


2.定期召開導師會報、認輔老師座談會、特教推行委員會等會議,協助弱勢家庭學生、偏差行為及低成就學生辨識與輔導。 


3.持續辦理小團體輔導(目睹兒童、情緒小團體)班級團體輔導(情緒管理、成癮問題)、認輔制度、新轉入生輔導、轉銜會議、愛心服務隊協助新生適應,高關懷學生擔任輔導小志工及皮卡丘信箱,提升弱勢學生學校生活與學習適應。

4.持續辦理融合教育計畫-提供弱勢學生參與各項運動,參與「南投縣適性體育運動會」等活動,規劃弱勢學生輔導和體驗課程,開辦學習扶助班,發現學生學習困境,給予學生歸屬感與成就感,提升學習自信心,增進學校生活與學習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