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什麼是親子共讀?該如何定義?
親子共讀的定義,從字面上來看,即是爸媽和孩子一起閱讀,可是只要閱讀就能發揮成效了嗎?親子共讀更精確的定義應為「在孩子閱讀童書的過程中,父母能保留童心與孩子一同閱讀,同時透過與孩子間的對話與討論,分享彼此的感動與思想。」(吳幸玲教授,2001)
所以其核心價值在於「共」而非「讀」,「共」也象徵著爸媽與孩子並不是上對下、指導式的關係,爸媽需要跳脫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孩子形成「學習的共同體」,互相學習、成長和影響,進而養成彼此分享想法的默契。
然而台灣父母們卻鮮少有人注意此概念,不是一頭熱血地唸完故事就是半途而廢地敷衍小孩,忘記調整彼此間的共讀節奏,忽略與孩子維持在同一頻率的必要性,當然更不用說後續的回饋和交流想法,直到今日,甚至還有高達三成占比的台灣父母幾乎沒與小孩認真正確地實行親子共讀。
WHY:親子共讀好處有什麼?意義在哪?
根據國內外教育學者和醫師的研究顯示,親子共讀能帶來以下4個好處:
好處一、增進語文理解
正因為我們進入了「知識就是力量」的知識經濟時代,每天都會獲取到龐大的資訊量,所以接受和消化資訊的能力便成為未來一項重要的個人武器,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透過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閱讀,啟發對文字的興趣,如此當他們在長大後面對冗長的文章之時,也能輕鬆地從字裡行間將資訊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這裡也和爸媽分享個小知識,以台灣小四學童來說,每週閱讀時間只有4-5小時,而國外學童則是平均高達7-9小時,長時間下來,台灣學童的閱讀能力現在大約僅剩國際水平的一半(在平均使用螢幕時間,台灣學齡前孩童倒是超標世界平均兩倍之多)。
好處二、增進親子關係
親子共讀是種家庭閱讀,過程中讓父母和幼兒擁有許多相處時間,許多溝通以及肢體互動都能帶來雙向的正面鼓勵;輔仁大學研究指出,當父母與幼兒有情感的互動交流時,親職自我效能可以明顯提升,並且也會有滿意的親子關係;此外,另有研究也曾指出,親子共讀不但能有效改善親子關係,更能慢慢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協助孩子適應環境(柳雅梅,2002),當家長藉由帶領孩子閱讀,引導孩子理解世界、接觸新的事物,陪伴孩子情緒起伏、從困惑到了解,孩子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父母持續的支持。
好處三、學習溝通技巧
溝通不單侷限在口語表達,還包括肢體互動、情緒表現等非語言訊息,溝通的需求更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透過把書中字句讀出來的過程,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狀況下可以訓練專注力、累積語彙,增進組織語句的能力,家長也可以適時與孩子討論故事內容,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想法,學習表達和溝通的技巧。
※溝通小撇步:想讓孩子學習溝通技巧,除了共讀之外,建議平時可多帶孩子到公園或親子館,陪伴孩子在團體中一起詢問他人,如:「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
好處四、增加情緒控管能力
親子共讀除了幫助孩子認識並試圖感受故事中各式各樣的情緒之外,更多的是要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累積正能量。舉例來說,在故事情境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主角剛剛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並鼓勵孩子形容、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更進一步,甚至家長可以邀請孩子連結看看,讓孩子思考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驗與情緒,以及應該如何面對等等。
資料來源:MindDuo網站(https://mindduo.benq.com/)
親子共讀繪本推薦 https://mindduo.benq.com/category/picture-book/
110學年度上學期親子共讀
成效良好學生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