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Headings and they will appear in your table of contents.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ikTok on us
研究指出,短影音不僅影響注意力,還可能讓人上癮。
2019年《Nature Communication》發現社群媒體的快節奏內容正縮短人類的注意力。《科學時報》與中外學者也證實,TikTok 等平台透過短暫刺激吸引用戶,產生類似賭博成癮的效果。
短影音像「多巴胺機器」,讓大腦不斷追求即時快感,使人越來越難從閱讀或深度思考中獲得滿足。
台灣教師也觀察到學生難以專注,無法理解長文,常在考前才發現無法吸收知識,顯示短影音成癮已嚴重影響學習與大腦運作。
當多巴胺取代了深度思考,我們的大腦是否也在逐漸被重塑?
短影音帶來的,不只是娛樂,更可能是對思考能力的消磨。
演你入戲.算法為王 The algorithm is paramount
透明化矛盾:透明化仍然不透明?!
在數位時代,演算法如同無形之⼿,深刻影響我們的資訊接收、⽇常決策乃⾄社會制度。然⽽,這些運算邏輯多以「⿊盒⼦」形式存在,對⼀般使⽤者⽽⾔既抽象⼜不透明。
被演算法牽著走的大腦 —注意⼒如何被科技操控
社群平台上的演算法精準計算我們的點擊與偏好,持續推送容易吸引注意的內容。短影⾳、推薦貼⽂讓我們停留更久,卻也讓大腦習慣快速切換。久⽽久之,專注⼒下降,思考變得浮動,我們以為在選擇,其實早已被牽著走,失去了真正深度思考的能⼒。
假訊息和仇恨言論 Regarding fake news and hate speech
隨著社群媒體的興盛,假訊息大量充斥,從疫情期間的「衛⽣紙之亂」到健康相關的「⽜奶含膿細胞」、「地瓜葉加⽜奶治百病」,還有跟種族歧視有關的「中國餐館症候群」,以及假冒名⼈評論AI技術,都凸顯了資訊查證的重要性。
⽩⾊毒藥〜⼀公升⽜奶含7.5億細胞?
⽜奶加上番薯葉,三⾼、痛⾵、癌症都不⾒?!
味精有毒?
趕工做⼝罩,⽣產衛⽣紙原物料恐怕不夠?
蘇啓誠之死
社群媒體下的隱私權 Privacy in social media
隨著社群平台的普及,越來越多使⽤者能夠隨時隨地發表個⼈意⾒, 展現⾔論⾃由時,導致「⾮⾃願型公眾⼈物」的數量⽇漸增加。例如:因為遭到「⼈肉搜索」⽽出名。
然⽽, 這般⾃由在部分情況下將可能侵犯他 ⼈的權益,尤其是隱私權。
發聲與沉默的距離:數位時代的權利交錯
據⽐較法的觀點,美國聯邦最⾼法院在處理隱私權與⾔論⾃由、新聞⾃由或知的權利相衝突的案件時,常以「公眾⼈物」、「正當的公眾關切」以及「新聞價值」等作為判準,界定何者應優先保障。
數位時代的你我他:隱私觀台美大不同
過去,我國憲法雖未明⽂規定隱私權,然⾃司法院釋字第585號與第603號解釋開始,始正式承認隱私權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利,並進⼀步指出資訊⾃決與資訊隱私權亦屬隱私權發展之重要⾯向。
數位成癮-網路使用的自我管理
數位成癮
數位成癮有嚴謹的判斷標準,其核心基準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非一般認為的「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
判斷標準:
1. 因為對於上網不可自拔(失控),總以上網為優先,造成日常生活失能。
2. 明知道有負面影響,還是無法控制的繼續上網,造成生活中一連串失控的狀態。
注意力經濟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的注意力變成一種很珍貴的資源,誰能吸引更多注意力,誰就能賺更多錢。
媒體識讀:破解假訊息與資訊操控
數位媒體上的假訊息成因
在這個社群時代,人人都能成為媒體。有些人為了流量;有些人為了帶風向;有些人為了個人利益,捏造不實訊息,並以激烈字眼吸引大眾眼球。而平台偏好強烈用語,像含情緒性、爭議性等字眼,加上演算法,將不實訊息推送到大眾面前。
Deepfake與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假訊息
Deepfake 源自於英文「deep learning」和「fake」組合,意指應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技術,合成某個人的圖像或影片、甚至聲音。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將影片中的人臉替換為另一張臉(常是名人),讓指定的臉在影片中做出自己從未說過或做過的事情。
戰爭在你腦中:不是飛彈,是思想
在今日的國際局勢中,戰爭的樣貌正悄然轉變。
過去靠武力征服的戰場,如今正被話語與資訊所取代。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攻防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戰場的一部分。
現在,讓我們先來了解認知作戰目前的趨勢為何?
臺灣民主受到威脅?
根據V-dem 2024年的報告,在「遭受外國不實資訊攻擊」方面,臺灣再度成為全球遭受境外攻擊最嚴重的國家,臺灣已經是連續第 11年蟬聯榜首,反觀中國則是在「輸出不實訊息的國家」排行榜上升到全球第4,僅次於尼加拉瓜、北韓與委內瑞拉。因此了解境外認知作戰模式、途徑並學會辨識與防範不實訊息的攻擊實為臺灣公民社會當要之急。
隱私權
沒指名道姓罵人就沒事?
PO網公審是否構成恐嚇?
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媒體之間的界線?
隱私權的定義,獨處理論權:即任何人有生活及獨處而不受干擾之權利,此主張是為了因應媒體不當濫用新聞自由,保障特定私人所遭受不當而過度劇烈之心靈痛苦。
短影音讓人越看越「短」?注意力危機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短影音因高度刺激、快速變換而成為熱門娛樂,但也對注意力造成影響。閱讀、寫作等深度思考活動需要啟動大腦中的「定向注意力」的機制。
什麼是「定向注意力」?
這種機制處於前額皮層,是大腦中負責決策和控制衝動的部位。
當代社會正面臨「資訊理解力退化危機」!
隨著社群媒體與短影音平台興起,淺層閱讀與片段式理解已成為主流,嚴重影響人們的判斷力與思考深度。
演你所響.政我所言
在今日,社群媒體已然是各國政黨散播政見給民眾的主要平台,因此各國網軍每年在政治廣告上花費了近1000萬美金散布偏激的政治言論試圖混淆視聽,而這種充滿戾氣跟激發對立的言論正中了演算法的下懷,因為這類的推文常常能獲得海量的流量引發不同立場的人對罵,因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旨在提高用戶參與度,所以更傾向於推廣能引發強烈情緒反應的內容,這導致極端和錯誤資訊更容易被擴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社群媒體成了政治口水戰的主戰場,試圖影響選民的偏好,嚴重威脅到各國的民主自主權。
言論自由 vs. 社群審查。誰來劃界?
假訊息與仇恨言論
假新聞,指的是看起來像新聞、但內容卻不真實或具有誤導性的資訊。它可能是完全捏造的故事,也可能是斷章取義、誇大事實,甚至是用錯誤的標題吸引點閱。假新聞常出現在社群媒體上,像是Facebook、IG 或LINE,傳播速度非常快,讓人難以分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