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沒歸》白色恐怖與二二八那些課本以外的事
《白·沒歸》
取用代表楊逵的「白玫瑰」的諧音,而「沒歸」是因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抓走監禁後通常就再也回不了家,就算回家了,他的靈魂與快樂再也回不來,下半輩子只剩下痛苦。
「白色恐怖是一個巨大的蛛網,而當時的威權政府則是蛛網中心的大蜘蛛。
如同大蜘蛛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地窺伺著蛛網上的風吹草動,威權政府掌握著整個社會的一舉一動,人民稍有不慎就會被蛛網黏住,無法掙脫,等著他們的宿命是可怖的折磨和無盡的窒息束縛;周遭的人更要生活的戰戰兢兢,生怕自己與蛛網有絲毫牽扯。
爾後白色恐怖時期結束,那些被蛛網纏繞的印記仍然會永遠留存在當時受到迫害的人群;被籠罩的陰影也難以被抹滅。」
展場平面圖
1928-楊逵和葉陶於台灣總工會會員大會發表演講,次日雙雙被捕。出獄後兩人結婚。
1949/4/6-四六事件楊逵發表〈和平宣言〉遭捕,判刑十二年徒刑。
1954-楊建和楊逵見面放棄文組夢。
1961/12/3-董登源與楊逵為楊建與董芳蘭牽紅線,組成受難者家屬的聯姻。
1985-楊逵遲世,婚後楊建與董芳蘭彼此深沉的苦痛無法交換與分擔,因此出現矛盾。
1999-董蘭芳的受難陰影因長期無法見證,心中痛苦無發抒發,出現精神問題。
2006-楊建夫婦相伴到長春學苑學畫,兩人關係得以修復,董芳蘭病情亦因此好轉。
1941-1951
陳芳明說:在楊逵的作品中,從來找不到任何的「敗北感」。那種持續不懈的抵抗,等於大大發揮賴和曾經具備的戰鬥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