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認識混血兒朋友嗎?
你知道有多少外國人因為結婚定居台灣嗎?
臺灣是典型的多元移民社會,以國際婚姻方式來到臺的外籍配偶,已成為第四大族群,形成特殊的新住民文化。而臺中新社區白毛臺,居民幾乎都是以務農為主,地處偏遠,平時又要照顧農作物,年輕人很難有機會認識異性,因此目前將近一半的居民都是與外籍配偶結婚,早期是印尼籍居多,現在大多數是越南籍。
【福民國小體驗葡萄採果活動】
新社白毛臺農民大多種植葡萄為主,阮莉媛及先生陳信宏一家,提供自家種植的巨峰葡萄,讓福民國小學的學童體驗葡萄採果活動。
【社區裡的越南媽媽們】
白毛臺社區有一半以上都是新住民媽媽,而福民國小畢業典禮不僅是學校的重要儀式,也是居民一期一會的重要時刻,大家都各自準備拿手家鄉菜並盛裝出席。
【越南娶妻傳統的聘禮】
在越南傳統婚姻禮俗,一定會有檳榔及包檳榔的荖葉,因為兩者需同時存在,有象徵夫妻兩人永不分離。
【阮玉女越南語教學講師】
阮玉女受福民國小邀請,配合學校「母語傳承計畫」,擔任越南語教學的講師,因越南語發音與中文差異很大,過程中笑聲不斷。
【阮玉女協助採摘自家種植的芭樂】
阮玉女的丈夫在白毛臺種植芭樂、番茄、枇杷等農作,每天例行性工作就是照顧這些果樹,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可收成的水果。
【阮莉媛採摘自家栽種的小番茄】
白毛臺地區的農民,為了讓每季都有收成,會種植不同作物,阮莉媛家中除了巨峰葡萄外,還有大、小番茄,在外地念書的孩子假日有會回家幫忙水果篩檢及包裝工作。
【阮玉女回到南越永龍省家鄉】
來臺18年的越南籍阮玉女,家鄉住在永龍省,家中多以務農為主。她高中畢業後曾在胡志明市的咖啡廳工作,透過參加在飯店舉行的集體相親活動來到臺灣,目前育有兩個孩子。現在,藉著手機網路的發達,自己也當起了跨國媒人,介紹從小認識的妹妹也嫁到白毛臺。
《明道文藝》:臺版異國夫婦的世界──專訪新社白毛臺社區越南籍新住民
「東協廣場」,現址是1908年成立的「第一市場」,1987年後改建為商業大樓「第一廣場」,當時百貨林立,熱鬧非凡。1990年代後,臺中金融商業圈轉移,時值政府開放外籍移工來臺,臺中火車站作為交通樞紐,吸引中部地區移工們的聚集,距離火車站不遠處的東協廣場,每到週末也充滿移工人潮,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商店應運而生,成為最具東南亞文化特色的移工天堂。
你曾在街頭巷尾逐漸林立的東南亞商店和餐廳消費過嗎?你曾凝視從教堂和火車站湧出的人群嗎?除了旅遊勝地之外,你對於這群來自我們週邊國家的人們,還知道些什麼?來自各國的外籍移工和我們一起呼吸、成長,進入家庭、醫院、工地填補我們的勞力空缺,甚至成為我們沒有血緣的家人。你願意再更了解他們一點嗎?
臺灣於1989年開始引進東南亞人力,移工人數於2018年突破70萬,加上新住民人口,已超過原住民成為僅次於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之後的臺灣第四大族群。
除了各國的人們前來臺灣工作,臺灣人也會前往其他國家工作,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8年統計,國人赴海外國家工作人數達73萬7千人。其中近6成前往中國(54.9%),東南亞則占15.2%,美國占12.9%。而近5年來,東南亞國家遞增,中國及美國遞減。
2019年底來臺移工人數為71.8 萬人,主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這四個國家。
其中印尼籍27.6萬人居首(占38.5%),其次為越南籍22.5萬人(占31.3%)及菲律賓籍15.7萬人(占21.9%),三者合占超過九成。
移工分布情形與新住民有些類似,多集中於六都,其中最多移工的縣市是桃園市,第二為臺中市,第三為新北市。比較特別的是,若只看社福移工的數量,臺北市則為全臺最多外籍看護的縣市。
社福移工:
主要分為家庭幫傭及看護,是臺灣長照工作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印尼移工人數遠超過其他國家,佔了3/4,而女性為此市場主要的勞力供給者。
他們未受到勞基法保障,常面臨超時工作,沒有休假的權利,甚至遭到暴力、性騷擾等惡質對待。
產業移工:
從事「營建業、製造業與漁業」的移工
在工廠生產線上組裝零件、操作機臺,或是建造捷運、在工地搬運的工人,以及出海打撈的漁工。
他們許多人做著我們認為「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工作。越南移工為最大來源國。產業移工中七成為男性,三成為女性。
【老臺中市民的第一廣場】
曾經的「第一廣場」是年輕人前往逛街約會的地方,那是老臺中人的回憶,但隨著中區的沒落,許多商家倒閉,而近十年的東南亞新住民與移工紛紛湧進,帶給第一廣場新的活力。
【移工的歸屬之地—東協廣場】
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期能打造多元友善消費環境,翻轉老舊印象,移工們前來聚會、吃飯聊天、購買日常用品等,對移工們來說,在這裡,他們感到放鬆且自在,讓這群「不被接納」的移工們,找到了棲息之地。
【建造鐵路,移工也出了一份力】
「你知道嗎?這條鐵路是泰國人建造的。」他們自豪地在這個廣場上向我們宣告著,儘管仲介、工廠、家庭都綑綁著他們,他們一直在找尋生活下去的自信……
【穆斯林做禮拜前的小淨 Wudu】
臺中清真寺內的小淨教學圖示,小淨代表局部清潔身體,用雙手漱洗口鼻,洗臉,洗雙手至手肘,再將濕的雙手抹頭頂、耳朵及頸部,洗雙腳至腳踝部位。小淨完畢,就可以準備做禮拜囉!
【穆斯林的宗教儀式】
開齋節為全球穆斯林慶祝齋戒月結束的節日,穆斯林通常會在這天到清真寺進行集體禮拜。
如果你家裡有印尼籍看護工或者伊斯蘭教朋友,記得在開齋節和他們說聲Selamat Hari Raya Idul Fitri !!(新年快樂)。
【穆斯林的慶生活動】
不同於西方那種熱鬧歡騰的慶生派對,穆斯林慶生必須感謝「阿拉」,沒有喧囂,而是懷抱著信仰之心分享誕生的喜悅。
【一起分享和調味的菲律賓菜餚】
菲律賓島嶼眾多,飲食習慣也有區域之分,James與Mark分別來自不同島嶼,帶著各自習慣的口味準備料理。
通心粉沙拉是James的私傳,每當思鄉的時候就會煮食材簡單容易取得的沙拉,透過家鄉美食紓解鄉愁。
Adobo(醋烹雞)是Mark的拿手料理,被稱為菲律賓國菜,但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配方,以土鍋慢燉的方式用醋、蒜泥、月桂葉、黑胡椒和醬油來調味,醋香可是adobo的關鍵哦。
【阿陽的私房料理-越南火鍋】
來自越南的阿陽是移工,準備了充滿海鮮青菜的營養火鍋,湯頭像泰式酸辣湯的口感,因放入很多臺灣比較少吃的蔬菜,多了清爽的菜甜香的滋味。
提到越南料理,最特別的是各式種類的越南香菜,一般在臺灣市場找不到,像是刺芹。
如同臺灣料理有南北之分,越南料理也是,在臺的越南餐廳,多數是從南越來的越南籍新住民開設,口味偏甜,北越味道則較為濃郁喔!
【印尼傳統菜餚TUMPENG料理】
任何重大慶典及聚會,印尼人一定會準備薑黃飯,將薑黃飯做成山的造型,飯的周遭會擺放各種配料,高山象徵造物主,周圍的配菜則是大自然萬物,以感謝老天爺的恩賜。
【爪哇料理-綜合水果冰】
這道甜湯加入了哈密瓜、火龍果、波羅蜜、椰肉、椰果、粉圓,並僅用七葉蘭和椰子進行調味,有著水果最原始的香氣與椰水特有的清涼甜感。
【印尼傳統武術Silat】
這群身著黑衣功夫裝的人們,多數為印尼來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們。他們練習名為班卡西拉(Silat)的印尼傳統武術。這項武術在馬來半島普遍流傳,據說融合中國與印尼文化於其中,可用於作戰或舞蹈。班卡西拉依照段數由初階至高階,分別為黑帶、粉紅帶、綠帶、白帶、高段白帶,最終為厚布白帶。
【GANKZAL BAND】
由五位印尼籍移工所組成的樂團-GANKZAL BAND。GANKZAL在爪哇語中是「五」的意思。過去他們各自在母國已有相當豐富的音樂、組團、表演經驗,但因工作關係,原先的樂團只好暫停或休團。現在他們湊在一起組團,是來台灣工作後,透過聚會相互認識,發覺有相同興趣,於是便延續對音樂的執著,共同在臺灣運作樂團。
【東協廣場假日露天圖書館】
在東協廣場金字塔地標旁,「1095,文史工作室」每到周日都會帶著許多東南亞的書籍擺攤,不是在賣書,這是一個小型圖書館。讓在臺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朋友可以有母國文字的慰藉。
【從閱讀出發,改變刻板印象】
「1095,文史工作室」每週日下午兩點到六點同一時間風雨無阻地擺攤,用圖書餵飽這些流浪異鄉的心靈,除了提供移工閱讀的機會,也能翻轉台灣社會對東南亞國家文化較「低等」或是移工沒有閱讀需求的刻板印象。
【我們在東協廣場笑著、鬧著、唱著】
每個週末以廣場上的畢拉密(印尼語金字塔)為地標,聚集中部地區的移民工,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等不同國家的人們聲調各異,簇擁著這裡的上千個東南亞店家。
臺灣人,歡迎一起瞭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