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先生筆下的異域,不僅僅是一群人所遭遇的事,更是時代的故事——1949,是一個大時代,也帶來超乎想像的人生變化。許多人的命運一夕間改變。
「異域」其實就是以美斯樂歷史為背景的故事。美斯樂(Mae Salong;泰文:แม่สลอง或สันติคีร)位於泰國北部清萊省、緬甸與寮國交界附近,以泰國重要茶葉和咖啡產地聞名,同時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從那翁山眺望,寧靜樸質的山丘村落看似與世無爭,美斯樂卻曾經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那個時代,因為政治的因素,有人從軍離鄉,跟著軍隊來到台灣,他們當中,幸運的可以跟家人團聚,他們被安置的地方,叫做眷村。另外有一群人,他們所屬的軍隊在當年的滇緬邊境奮戰到底,最終,落腳異域,從此生根。從沒有身份的第一代第二代,而今,第三代的孩子每天背著兩個書包出門,白天上泰文學校,為了身份;晚上上華文學校,為了生活。
美斯樂在泰滇緬邊境,從清萊市區自駕出發,沿1號公路北上約27公里轉進1089號公路,然後一路西行入山區,就可以到達。離美斯樂不遠的一個華人聚落叫滿星疊,這裡的大同中學及偏鄉小學是明道人14年來國際志工服務學習的場域。這裡,也有明道人深刻的記憶,與情感。
【湄公河合影】
回顧過去,民國38年,許多人民逃往滇緬泰寮邊境,參加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對抗共軍。
【血戰異域】
在李彌將軍、李國輝將軍、朱心一將軍、段希文將軍、柳元麟將軍之指揮下屢建奇功,也曾數度率領部隊越界向滇緬突擊。
【從漢人到彝人】
現任南投縣雲南同鄉會理事長魯文印先生,是滇緬移民的第二代。同父異母的大哥魯明貴在雲南老家,祭祖時野炊。
【博望新村開墾時期的竹板屋】
民國50年異域孤軍來台,大部分安置於清境(原名見晴)農場,從沒水沒電的原始森林開始,這群滇緬邊疆的游擊隊及少數民族的眷屬們胼手胝足、堅忍不拔的在這裡默默奮鬥著。
【清境國小擺夷舞蹈教學】
擺夷舞與泰國舞差不多,但動作較為緩慢,著重在手部優美的肢體動作,擺夷族通常在歡慶與迎賓時才會跳舞。
【清境火把節】
清境火把節至今已邁入第14年。火把節是源自於大陸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基諾、拉祜等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1961年,隨著滇緬義胞落足清境而流傳到臺灣的「清境火把節」,則以「薪火相傳」為主要意涵。
【美斯樂】
從那翁山眺望,寧靜樸質的山丘村落看似與世無爭,美斯樂卻曾經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且與中華民國、台灣淵源深厚。
【泰北義民文史館】
西元1970年,段希文與泰國政府達成協議,允諾負責清剿苗共,那是關鍵的一戰,勝了,就能合法留在泰國;戰敗,恐怕連立足之地都沒有。用同袍的生命和鮮血,當年泰北孤軍在考牙山的光榮戰史,至今仍在地流傳。
【興華中學】
「興華中學」由段希文出資創立,也是美斯樂地區最早創辦的學校,曾資助培育不少傑出校友。
【段希文將軍陵園】
段希文孤軍後裔的再生父母,是泰北華人能在美斯樂落地生根的大英雄,「段將軍陵園」位於興華學校附近的那翁山上,是段希文將軍死後長眠之地。
【家鄉與歸屬感】
孤軍重獲新生,亞細亞的孤兒已在泰北安身立命,但他們的家鄉仍在遙遠彼岸,如何獲得真正的認同與歸屬,未來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滿疊星的華文課】
學習華文是滿星疊的們放學後第二個課堂。
【泰北美斯樂的便利商店】
美斯樂早已不是過去沒水沒電的落後難民村,如今這裡民生設施與生活機能完善,甚至開了一家7-11,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一樣不缺。
【泰北志工服務學習】
14年來明道人用行動走紮實的路。
《明道文藝》:究竟,是怎樣的輾轉曲折─清境博望新村雲南滇緬文化散記
你知道眷村社區是如何產生的嗎?
不同地區的眷村文化有什麼不同?
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來臺,大批一群軍人及眷屬移居臺灣,而這些軍眷聚落形成了獨特的眷村文化。近四十年過去,這些記憶中的故事不斷被傳唱。1986年《竹籬笆外的春天》、2008年《光陰的故事》、2015年《一把青》這些電視劇都是描述早期眷村的生活,長長的街道、一戶靠著一戶,飄過籬笆的飯菜香,全村共看一台電視機等,展現出當時文化的轉變與人們的生活方式。
現在,許多眷村改建成國宅,早期空軍眷屬的臺中市「莒光新城」,1985年在雙十新村原地動土改建,雖不見昔日生活光景,但留下難得的家鄉料理。反觀霧峰的光復新村、南屯區的彩虹眷村,皆以文創的方式賦予新生命,甚至成為國際知名景點。
而位於進化北路與北屯路口附近的「北屯新村」,以前居住校級以上之飛行員及航空技術局與研究院之技術員,保存了三棟具代表性的眷村建物。現在為臺中首座以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為主的地方館舍。展示推廣、眷村風味菜色與復古冰品小吃體驗及台式理髮外,將美感手作課程、文化創意市集導入時代感眷舍,讓民眾可以感受到眷村新舊融合的新風貌!
【眷村文物館】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原為「北屯新村」,居住校級以上之飛行員及航空技術局與研究院之技術員,目前保存三棟具代表性的眷村建物,為臺中首座以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為主的地方館舍。
【彩虹眷村】
「彩虹爺爺」黃永阜所繪製的「彩虹眷村」,是臺中市特別劃為公園保存,目前已成為國際知名觀光景點,獲選英國旅遊網站全臺十大Instagram打卡點,日本網友最想去的拍照景點,與國際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世界的祕密奇跡」評選為全球值得探訪的景點。
【光復新村】
霧峰區的「光復新村」,是二戰後臺灣第一個新市鎮,別具歷史意義,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文創藝術的眷村,展現老社區活化再利用。
【兩岸開放探親】
1987年11月2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有感於台海兩岸之間的親人分離太久,決定讓凡在中國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民眾登記赴大陸探親。
(照片來源:聯合報)
【懷念空軍的日子】
懷念以往擔任空軍的日子,到高雄岡山空軍官校軍機展示場參觀。
【莒光新城的長輩們】
左起梁吳文鳳奶奶、林金玉奶奶、梁成爺爺、龔海瑞爺爺、吳燕蓉奶奶、毛周銀仙奶奶。這些爺爺奶奶們居住於此,雖和眷村生活已大不相同,但眷戶們彼此仍然「守望相助」的相互依存著。
【梁吳文鳳、吳燕蓉奶奶上菜】
「不老夢想125號」與臺中科技大學合作,以「爺奶的眷村料理」為主題,讓青年學子以服務學習模式,向居住在莒光新城的長輩學習料理。
【回首眷村風景】
竹籬笆圈起的矮房,鄰里小孩玩在一塊,大人們串門子互相照應,有著各省家鄉味料理的拿手好菜,生活起居簡陋且節省,是眷村長者不曾忘卻的風景。
【光大二村拆除】
現在的莒光新城國民住宅,居民大多是新北新村、雙十新村、平等新村、虎嘯東、中、西村、光大一、二、三村等多個眷村的住戶移入的。此圖為光大二村,原位於台中市北區五權路、大雅路口,於民國75年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