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從史前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而原住民族群更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截至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群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及部落結構。
90年代,有一群年輕人,他們來自部落決心回到部落追溯根源。他們成立工作室,借重耆老的經驗與智慧,希望從根著手,讓返鄉的子弟更認識自己的文化 。他們把從老人身上挖到的珍貴資料做成文字及影像記錄,透過老人家的記憶,重新詮釋文化。漫漫長路走來,已看見曙光——臺灣第一個原住民實驗學校博烏瑪小學,步步踏實,透過教育的力量,從小扎根,傳承祖先的文化。期間,身為國家文化資源保存者的尤瑪老師,更親力親為地帶著第二代在世界各地採集文化;並以「前進舊部落」為名舉辦祖靈祭,與大地神靈溝通,讓文化復振的工程在大安溪沿線北勢群,既是初衷也是唯一。
【祖靈祭跳火堆】
泰雅族人遵守祖先訓示gaga,以祖靈祭為最重要的祭儀活動。泰雅族的超自然力量信仰觀稱為utux,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祖靈觀念,祖靈是影響運勢興衰的守護者,遵守祖先留下的訓示與行事規範(gaga),可讓身體健康、農作豐收,若違反祖訓,gaga 會遭受祖靈懲罰而災禍連連。
【祖靈祭準備的祭祀道具】
用竹子串起今年收成的農作物,可以是小米、玉米、地瓜、芋頭等,切成如拳頭大小。但是山豬肉不能當作祭品,因為山豬是祖靈的獵犬。
【2018 大阪民族學博物館研究交流】
尤瑪·達陸是文化部授予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帶著泰雅編織技藝傳人羅娜·弗耐到世界各地研究交流,採集不同文化的技藝與文物保存技術。
【2019 soloman交流研究】
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擁有編織,紮染,籃子編織到用貝殼或紙製作珠寶等藝術領域的才華。尤瑪·達陸帶著羅娜·弗耐到此採集不同文化的傳統編織技藝。
【泰雅北勢群孩子們山林教育】
自然山林是人類的資產,透過教育傳承給孩子們正確對待環境的態度。站在山稜線上一起傳唱古調,讓悠揚的歌聲傳越至每一個山頭。
【博屋瑪國民小學的泰雅主題課程】
臺灣第一個原住民實驗學校博烏瑪國民小學,將泰雅族的祖靈祭、漁撈、文面、編織、小米、狩獵等文化融入主題課程,扎實地將祖先的智慧從小扎根。
《明道文藝》:前進舊部落 為文化永續立基
你的家族中有客家人嗎?
你知道有那些文化習俗是客家族群特有的嗎?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族系之一。在臺灣,客家族群大致可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和詔安腔五種腔調,其中臺中石岡、東勢地區以大埔腔為主,祖先來自中國廣東的大埔縣。
位於石岡土牛的「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自921地震後,成為帶動家鄉持續跳動的心臟,運用「土牛客家文化館」、電火圳生態步道、東豐綠廊、課輔教室等豐富的人情文化資源,牽起遊子返鄉的心。
【土牛客家文化館】
「土牛客家文化館」的現址就是在石岡土牛有300年歷史的劉家夥房(客家的夥房=閩南的三合院),九二一大地震後原地仿原貌重建,保留珍貴客家建築文化。
【石岡人社區報】
透過家族的力量結合社區,為了瞭解九二一地震重建訊息辦報紙,二十年間從未停刊,現在已演變成地方人文地景的重要紀錄。
【劉家掃墓祭祖儀式】
土牛劉家在臺灣300年的時間,一直以來遵循傳統祭祀習俗,以全豬全羊祭祖,是現在很難得看到的盛大景象。
【東勢客家新丁粄節】
新丁粄是客家人多元米食文化之一,在家中添丁時製作,用來跟祖先及上蒼報告並乞求小孩平安。因此會在元宵節(農曆一月十五)或農曆十月中旬製作像紅龜粿的新丁粄一個個堆疊起來敬拜天地。
【青年壯遊點社區文化導覽】
從2009年開始,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合作,串聯全臺灣69個「青年壯遊點」,提供15~35歲的青年朋友更經濟、更深入的客製化行程,認識在地文化。
【國際志工與課輔班交流】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的外牆彩繪,充滿來自世界各地國際志工的共同創作。
(綠色是捷克的謝謝,粉紅色是西班牙的謝謝,大埔客語是勞瀝)
【一代返鄉青年: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管雅菁總幹事】
管雅菁總幹事從大學畢業返鄉至今,18年都在社區裡耕耘,老中青三代都對她信任有加,帶領社區更多青年志工加入服務,培育新人才。
【二代返鄉青年:
「石岡人課輔教室」的小老師】
從2014年成立「石岡人課輔教室」,每週六早上四小時的時間,由石岡高中生、大學生帶著弟弟妹妹一起讀書、寫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