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净土协会

加拿大安大略省

您现在的位置   法义学习 > 法义开显

                                                        慧净上人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


           首先,恭喜汝等,能够在末法时代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现出家相,为绍隆佛种、广度众生而尽形寿、献身命。

      皈依是修行的开始,而五戒、出家是修行的实践。

      以皈依来讲,皈依的时间很简短,但是我们皈依的心毕命为期,永不改变;皈依的仪式很简单,但是我们皈依的心虔诚恭敬,真实不虚。

      不管是在家皈依,或五戒也好,出家受三坛大戒也好,都有一个终极的目的。什麽目的呢?就是「解脱」两个字。

      佛教的教理,说深奥很深奥,说单纯也非常的单纯。所谓深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教理磅礡广大,艰深难懂;所谓单纯,就是解脱,解脱什麽?解脱苦,解脱轮回。

      解脱,是佛教的根本核心内涵,也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说法的基本内容。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就是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道」。

      「苦」,有什麽苦呢?有今生的苦,以及未来无穷尽的轮回之苦。今生的苦是什麽呢?就是「生、老、病、死」,这四种苦又加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总共为八种苦。这八种苦是我们生在这个世间上可以具体、深刻体会到的,而延伸来讲,就有很多的苦。如果这一辈子没有解脱,就会从这一辈子的苦进入下一辈子的苦,乃至无穷尽的轮回之苦。这个是「苦集灭道」中,「苦」的基本概念。

      「集」,苦是果,有苦的因才有苦的果,苦的因从哪里来呢?从「集」而来,所谓「集」就是贪、瞋、痴—–贪欲、瞋恨、愚痴。贪欲、瞋恨,是指情感上的执着;「痴」就是无明,是指智慧上的无知,因为不晓得生存的现象是什麽,所以遇顺境则贪,遇逆境则瞋,因此造了业、受了无穷的苦。

      「灭」,这样的苦是可以消灭的,就是「苦集灭道」的「灭」。

      「道」,要消灭苦,必须要修「道」。一般讲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乃至八万四千法门。

      各种法门当中,都是教理深奥难懂,实行艰苦难修,只有净土法门是讲阿弥陀佛的救度。

      我们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脱这个苦,必须断除贪瞋痴的烦恼,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话,岂不是下辈子要继续无穷尽轮回之苦吗?所以必须找出一个今生今世,适应我们的解脱的法门,这唯有净土法门。只要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一辈子都专念弥陀的名号,那麽这一辈子就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保佑,让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下辈子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让我们永远解脱六道轮回之苦,获得涅盘永恒的安乐。

  所以,不管出家,不管在家,只要能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获得解除今生的苦,以及轮回无尽的苦,达到佛教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解脱。

      希望我们不管出家、在家,都要信佛救度,称佛名号。

      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更希望出家众能够「学佛大悲心、自信教人信」。

      有一首偈语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一辈子不解脱,还要等待哪一辈子呢?岂不是无穷尽的接受轮回之苦吗?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把握难得的人身、难遇的净土法门,信佛救度,念佛名号,往生净土,获得解脱,达到人生的目的、学佛的目的、修行的目的。

       最後还是恭喜大家,南无阿弥陀佛。                               (2023年7月18日,讲於台北净宗寺)


                                                       躺 着 成 佛

      曾有人问:「我太累了,有没有躺着成佛的法门?」

       我说:「你问得太好了!正因为我们太累了才不能成佛,要是躺着早就成佛了。不闻《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吗?」

       一段圆木躺着,只要不拒绝木工的斧削,就能成为各种家俱。

       一块顽石躺着,只要不拒绝石工的锤凿,就可以成为精美的佛像。

       三界凡夫的我们躺着,只要不拒绝弥陀六字名号的斧凿,怎麽不能成佛呢?

 

       木头成为家俱,是被成家俱,它自己没有一点点努力;

       石头成为佛像,也是被成佛像,石头谈不上精进;

       众生念佛成佛,也是被成佛。

       这便是他力缘起。

                                                                                                                                         ——净宗法师

                                                         慧净上人 岁末新春勉言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世相无常,光阴易逝,又快到了腊月三十日。

         世俗庆祝新年,见面都说恭喜,以为增加一岁,实则减少一岁,更接近临终一年。

       古之大德说:腊月三十日是阎罗王的请帖,准备好的人可喜,没准备好的人可悲。  

      又说:过年是人生终点站的里程碑,准备好的人可喜,没准备好的人可悲。

      诚然如是,没有比这更现实的,祈盼同修们的过年,年年都是真正的恭喜再恭喜。

     同修若尚有父母在家乡,希望利用这岁末年初的一年大节,回乡奉亲过年,把握有限光阴,报答罔极亲恩,并与兄弟团聚;世间无比父       母恩大,无如兄弟情深。

     古人言:“孝悌也者仁之本”,又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饮水思源,感念亲恩,是修身立德,淑世化民的根本。

    人生在世,父母儿女,朋友团体,皆因业报;业缘成熟则聚,业缘一尽则散,四圣六凡,莫不皆然,这是宇宙人生无常苦空无我的定律、真理。古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无不死之人。”俗谓:“无不散之筵席”。今年过年的两段看板法语仍是:


 人在世间,种种爱恋,种种驰求,

一旦临终,究有何物,为我所有?


世间眷属,报尽则离;

图久聚者,当结佛缘,

同念弥陀,同生淨土。


  这两段法语,希望同修们,尤其在这过年的期间,能与自他,互相期勉。

  南无阿弥陀佛


 


 


                                                      效仿韦提希夫人心路历程

        观经疏楷定记》里面说到「今劝时众发得彼真心」,这里的「彼」是指韦提希夫人。善导大师作「归三宝偈」,是劝大众要和韦提希夫人一样发得「真心彻到」的「真心」。「真心」就是至心,也是无上心。

       韦提希夫人是《观经》的当机众,也是发起《观经》的重要人物,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大家要知道,善导大师特别解释韦提希夫人是凡夫,释迦牟尼佛在经中也特别指明「汝是凡夫,心想羸劣」。

       韦提希夫人在释迦佛的座下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这是韦提希夫人怜悯未来造恶众生、未来世一切凡夫。释迦牟尼佛也说「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所以,《观经》是彻彻底底为凡夫说的经典。这样,韦提希夫人就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也就是说,她是一切凡夫的代表、样板,她的心路历程就是我们末世凡夫信顺弥陀救度的标本。所以,理解韦提希夫人的心境,随着她的心境往前跟进,也就是我们的心路历程。所以,善导大师在偈子里就用了「无上心」、「金刚志」这样的词,在《观经疏》里也是这麽解释的。《观经疏楷定记》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这里说「劝时众发得彼真心」。

       《观经疏楷定记》云:「又,今特劝归礼意者,欲令时众同夫人故。」就是说,我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信受弥陀救度得利益的状况,完全是韦提希夫人的翻版,所以前面才说「今且依此,消文起尽,偈中玄旨,由斯可鉴」。「玄旨」,就是韦提希夫人的心路历程构成我们归命弥陀的心路历程。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也是一个很善巧的契入点。这样,我们不管是读《观经》,还是读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我们的心和韦提希夫人的心就心心相印。

       有人说「要和佛心心心相印」,这固然没有错。但是要怎麽定义呢?如果定义为佛那种大慈大悲心,像佛一样清净、平等、智慧,那半点也相应不上。因为我们都是「病患」,佛是「大医王」,我们都是佛救度的对象。所以,如果和韦提希夫人心意相通,那她得利益,我们也得利益;她欢喜,我们也欢喜;她得无生法忍,我们也得无生法忍。因为她本来就是为未来世的我们问的这个法,释迦牟尼佛就是为我们讲的。佛这种照见众生根机的智慧和利益,自然就特别亲切。

(摘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

                                                      苦,向佛倾诉;路,归向净土


  人心向佛

  如植物向光

  是天生本能



  最大的善知识

  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要善於把心中的问题

  向阿弥陀佛来倾诉



  我们的苦该向谁倾诉?

  怎样才可以消除?

  把它泡进

  六字名号的法水当中

  发心利益众生

  发心为法门

  发心愿往生

  剩下的事

  都交给阿弥陀佛

  就可以了



  我们不是以念佛

  来否定人生其余的价值

  而是念佛可以庄严人生

  给人生以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可以断言

  不念佛是没有前途的

  是没有究竟意义的

  转眼成空

  归向何处



  在回归净土之前

  我们仍然

  有一段人生的路要走

  不必抗拒

  不必挣扎

  无需恐惧

  只要随顺因缘

  尽情生活

  因为无论如何

  我们终要归於极乐



  阿弥陀佛的名号

  就是真理之门

  是唯一的门

  念佛人只要轻轻一推

  由此而进

  就是极乐净土


                                                                          (净宗法师文章)

 




                                                      什么是清净心 

愿生净土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颗清净心,但是很遗憾,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清净心,当然更不知道怎样获致清净心。他们在自己这一颗贪瞋妄心上使劲下功夫,希望它能变得清净,正像蒸沙求饭一样。蒸沙求饭本来已经够颠倒了,如果还在那里天真地认为饭烧焦了、烧生了,而或喜或悲的话,那不是更愚痴吗?为自己这一颗贪瞋妄心一时之净而喜,一时之秽而悲的人,也正一样啊!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二河白道喻》中说:「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至少给我们二点启发:

 一、 白道与水火并存,贪瞋与清净同在;贪瞋不碍清净,甚至能生清净。

 二、 愿生心,即是清净心。「愿生心」前面用了「清净」两个字,说明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就是清净心,不是娑婆世界的染污心。因为愿往生净土的心,不是凡夫自己原有的心。凡夫的心都是染污、不净,凡夫只有贪爱五欲的心,哪有愿生净土的心?愿生心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的佛心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愿往生净土的心。

      

所以,凡夫愿生心,完全是佛心。既然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所以说「清净愿往生心」。不是说愿往生心之外,另外还有个什麽清净心;就此愿往生心,就是清净心、清净愿。

      以此清净佛心(愿生心)念佛,虽烦恼汹涌不断,也必然往生,必然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一、罪与福


 阿弥陀佛的救度,既不问时节久近,也不问罪福多少。不管是罪业众生还是福业众生,只要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必得往生。

「罪」就是造罪,毁犯戒律,造作种种罪业。最深的罪业,所谓「五逆谤法」,这是罪中之极罪,称为「逆罪」。


「福」就是福业,有世间的福业,比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有小乘的福业,比如归依、持戒,威仪修持;还有大乘行福,比如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等。


「福」,有有相和无相之分。就凡夫来讲,都是有相福业,都没有契悟真实本体,这样,都属於有为有漏的造作。


二、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中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法事赞》说: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必须修福念佛才能往生,造罪人虽念佛但是怕不能往生:这就落在「问罪福」当中。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不问这些,只管心心念念,念阿弥陀佛,不要怀疑。这让我们跳出善恶是非的观念,直接归於念佛,这就是一向专念。问罪福,心就落於两边,就不是一向。罪也念佛,福也念佛,念佛皆往生。


三、罪福皆为染业


罪与福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说五戒十善,属於佛教的人天乘,相对於三恶道的恶业,五戒十善称为善业;?如果相对於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清净大愿业力,五戒十善不称为善,称为恶业、染业。


《无量寿经》里有这样一首偈语: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五恶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划归其他几道,这样只有五道。这五道当中,人道和天道也称为「恶道」。为什麽?因为我们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以出离三界为目标的话,人天道算是恶道。与菩萨清净业力相比,我们凡夫虽修戒善,仍然是染业、恶业。

这一点要有正确的认识。


四、超越罪福

    

我们的真心、本性,其实是超越善恶的。六字名号本身更是超越善恶。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一开始就说了: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也是「不问罪福」的意思。既然「一切善恶凡夫」都可以往生,那麽在弥陀的誓愿当中,就不拣择、不挑选,因为都是乘托了阿弥陀佛的愿力。

 在《法事赞》里,善导大师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这也是不论善恶。只要念佛,必然往生净土。


《观念法门》里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分明说「一切造罪凡夫」,回心念佛都必得往生,这也是「不问罪福」。同样《法事赞》里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因为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即使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即使是造作十恶重罪的人,都可以罪灭得生极乐世界。即使是诽谤佛法、断诸善根的人,他只要愿意回心念佛,也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总之,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论凡夫这一边是罪还是福,只要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最明显的例证是《观经》。《观经》上六品是修福众生念佛往生,下三品是造罪众生念佛往生。下品上生是十恶轻罪之人,临终称佛名号庄严往生。一生造作十恶业,而说轻罪,是比较破戒、五逆、谤法这些重罪而言的,可见众生之罪重。下品中生是破戒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念愿心发起,而得往生。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众生,十声称佛而往生。这在经文中说得明明白白。如此重罪的人念佛尚且往生,还有谁念佛不能往生!

      

有的人念佛,内心却很卑劣,总是怕自己不能往生:罪过重,心不净,念佛少,时间短……但是罪业虽重,不至五逆谤法;念佛虽少,早过一声十声;心虽混乱,不至临终苦逼。彼等之人尚且往生,何独我等不得往生!


摘录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极乐航班 免费送票 

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应该很好理解他力救度,因为在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靠他力的事情有很多,眼见的事实比比皆是。比如看电视,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事,靠自己能知道吗?可是现在我们坐在家里看电视,就能了解,这是靠他力;如果靠自己走路去采访,什麽时候能知道?等你走到那里,事情早就过去了。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我们即时就能知道,因为有网络。再比如打电话,即使在美国,在大洋彼岸,也可以当下通话,这不就是靠科技的力量吗?刚才说的是通讯,那麽交通呢?最明显的就是坐高铁,特别是乘飞机,就能飞山越海。


我出家前在航空公司工作,学的是航空运输专业,这真是弥陀的善巧安排。现在我仍然在做与「航空」相关的事业,不过航空公司改了,是「极乐航空公司」;销售方法也改了,现在是送票,送六字名号,以前是卖票。普遍招引娑婆六道的一切众生,都乘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航班,阿弥陀佛是机长,观音、势至是副驾驶,是空乘人员,为我们提供服务,我们娑婆造罪凡夫就是乘客。


从娑婆飞往极乐,航程有多远呢?十万亿国土;航时有多少呢?可长可短,长则百年,短则一声称念。什麽时候信心一发,但称佛名,即登上六字名号的航班,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平生业成,现在念佛就已经坐上了六字名号的航班,这趟航班向着极乐飞行。


有人说「不是临终佛来迎接吗?」对,那就是飞机降落在极乐机场的跑道了,阿弥陀佛会带领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到旋梯旁边迎接娑婆的孤儿。当年善导大师、道绰大师、昙鸾大师都专营这条航线,今天我们把这个业务接着往下做,还是专营这条航线。各位法师,各地的道场、佛堂等於是登机口、销售点。这个法界伟大的移民计划,不用办护照、签证,只要口称佛名,阿弥陀佛就签名了,证明你决定往生,这就够了。

                                   

                                           摘自  净宗法师《法然上人全集讲记》

                                                             专复专是对佛恭敬信顺

不论定散,皆是念佛三昧


《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无所谓定散的一心,因为既然已是专念弥陀佛名,不管定心也好,散心也好,都是往生的正定业。

但如果要强论功夫上的一心的话,那是属于定的一心还是散的一心呢?当然是散的一心。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念佛的时候依然有妄想杂念,但是我们都专一地念这句弥陀名号,永不改变,这叫散的一心。这种一心的念佛,不管定散,都可称为“念佛三昧”,因为是正定业,必定往生故。


显示佛之殷勤劝喻


释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我们“念弥陀专复专”,要专而又专,“你要专,不要杂”,说一次恐怕我们没有听进去,又说第二次、第三次,甚至N次。如经文所言之意:若一日,要专念,若二日,也要专念,乃至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都要尽形寿地专念弥陀佛名。

所以,“专复专”就是一再地、不断地提示我们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不要二行、三行地杂行,不要三心二意。


专复专是对佛恭敬信顺


还有,“专复专”就是龙树菩萨在《易行品》所讲的“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能够专复专,就显示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恭敬信顺;如果不是专复专的话,就表示对阿弥陀佛不够恭敬,不够信顺,这是非常显然的。真的恭敬,真的信顺,就会随顺佛意,不会随顺自意,也就不会从念佛一行转往随缘杂善。因此,能够专复专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恭敬、执持”,“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自慧净法师《第十八愿善导释》

                                                            我们念佛的时候佛知道吗? 

如果我们念佛念一辈子,结果从现在念到临终,这三十年、四十年佛都不理我们,我们看不见也感受不到,佛的摄受功能当中没有这个设定,我们心中就不踏实了。我们现在念佛就知道,「虽然我没有看见,这是『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我虽然业障深重,烦恼重重,但是阿弥陀佛神力无碍;我虽然抓也抓不到佛,看也看不见佛,愚钝眼盲,但是阿弥陀佛以无碍光明对我常亲常近,日夜不相舍离;我虽然有时候甚至经常忘记了佛,但是佛丝丝毫毫心心念念一点儿也没离开我」,这不就感到安心了吗?「我每一声念佛的当下,在我念佛的每一个念头当中,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都摄取我,保护我,从来没有跟我分开。到临终的时候,自在安然回归净土」。


所以,我们乘此愿为缘,不是到临终的时候就乘那麽一下子,是从现在一直乘到临终,是声声念念都乘上这个大愿,是声声念念之间与阿弥陀佛都有亲缘、近缘,常不舍离,寻声应念,即现眼前:是这样一种关系。


故知不念而已,若能念者,乘此愿力,莫不皆往。


这是易行顿教的法门。你不念佛,那没话说,就别谈了;只要能念佛,当下蒙受弥陀光明摄取,当下乘上弥陀愿力,当下与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的关系。从这种愿力体和增上缘的相状就知道,还有谁不能往生呢?所以说「莫不皆往」。


这里可以讲两个「凡是」:凡是往生者都乘此愿为缘,凡是念佛者都可以乘上这个愿力;反过来说,凡是念佛者皆能乘上愿力,凡是乘上愿力者皆能往生净土。那些念着佛又担心不能往生的人,「临终怎麽办?」还是不了解愿力之体以及增上缘的相。对阿弥陀佛这句光明名号的体相以及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不了解,信不过,这叫自己吓唬自己,自己局限自己。         

摘自     净宗法师《楷定记讲记》

让我们往生的,不是能信的心,而是所信的佛 

你看有的人,现在就有人误解,说:“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我现在有信心了,所以,我不用念佛了。”为什么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我听到阿弥陀佛本愿,我欢喜得掉眼泪了,我感动得哭出来了,我很欢喜,跳起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这个代表我有感应、有体验,代表我被阿弥陀佛救到了,所以,我往生定了,以后念佛不念佛那都无所谓了。”

这样的认识正确吗?


(众答:“不正确。”)

这样的认识错误,不正确。这个叫做“非因计因”,他把不是正确的因,当作往生之因;他把凡夫的生灭心,当作往生的正因,这个怎么可以呢?喜悦也好、感动也好、体验也好、掉眼泪也好、哭出来也好、跳舞也好,时过境迁,就没有了。昨天掉眼泪,今天就不掉了,对不对?醒的时候感动,睡觉的时候就忘记了。这个怎么是往生正因呢?这个就过去了。他错误地理解,每次就回忆:“哎呀,我为什么能往生呢?因为,在二00六年九月三十号下午三点,我听法师讲法,我笑出来了。”他把那一念当作往生正因──错了!

     

所谓信心,是信阿弥陀佛的誓愿。当然,你闻法喜悦──闻法喜悦,这个是一个心理反应,但并不代表这一点使你往生。虽然在经典里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不是我们能信的心能让我们往生,而是我们所信的佛、所信的这个念佛法门,我们落实在念佛当中了,往生净土。


我给大家打一个比喻:一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拿一个馒头给他,他看见这个馒头,当下信心欢喜:“哎呀!好啊!有馒头吃。”那么,他欢喜之后,我就把馒头收起来。请问:他能饱吗?

(众答:“不能。”)

欢喜不能让他饱肚子,馒头才能让他饱肚子。

这个欢喜就代表初次闻法,“哎呀,师父啊,你讲得好,我很欢喜!”回去不念佛,等于馒头没有吃到──空欢喜一场!对不对?

(众答:“对。”)

这个馒头就代表佛号。你回去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不欢喜,也能往生。只要你老实吃馒头,不欢喜也能饱肚子。 所以,念佛很重要。前面的闻法,都是为了落实我们一向念佛的前方便和导引。


一切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

所以,我们的善导大师,他在解释《观经疏》,前面虽然讲信机、信法,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到最后《观经疏》的结尾,他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落脚点是落脚在一向专念,你只要能够一向专念,什么定善、散善的功德都有;什么信机、信法,都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

“我为什么一向专念?我知道我是个造罪凡夫,除了念佛,没法出离”──这叫信机;“我为什么一向专念?我知道念佛──弥陀本愿不虚,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信机也好、信法也好,深心也好、至诚心也好、回向发愿心也好,都是落实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当中,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


所以,法然上人才讲:念佛虽有种种之义,讲三心、讲四修、讲五念、讲信机、信法、厌离、欣求……讲了很多,经典教义很多,“念佛虽有种种之义”。称念六字之中,一切皆含。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通通包括无余。


上船得救喻:欢喜于一向专念

又比如说:我们在这里经常把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我们在一个孤岛上面,这个孤岛,火山爆发了,喷发出来了,周围是汹涌的大海,看着自己就要被这个火山所吞没,没办法离开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看见有大船来救我们,欢喜不欢喜?

“哎呀!欢喜啊!高兴啊!”高兴之后,不上船──空欢喜一场,对不对?

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人生象一个孤岛,我们的寿命越来越少了,就好像海水淹没这个岛屿,淹到这个地方,淹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往上爬,爬到顶上。再淹过来,我们就死路一条了。

 

在我们还没命终之前,在这个岛屿还没沉没的时候,来了一艘大船,船长就呼唤我们说:“哎呀,你只要上船,相信我,你一念欢喜上了船,我就可以渡你过海。”这个目的是要让我们上船。如果我们不相信、怀疑心、有恐惧心,当然我们不会上船;我们知道我们的环境很紧迫,这位船长来救我们,看见救度我们的愿船,自然内心起欢喜。所以,欢喜它是根据什么呢?是因为“这个船来救我,想到我坐船可以脱离险境”,欢喜于这件事情。所以,欢喜自然就上船了。如果认为说:“我欢喜了,不上船。”这样空欢喜一场。

  

我们念佛法门也一样,大家在这里多天的听闻,听闻之后,回去就要念佛。不是说:“哎呀,我听师父讲了,这下我可能往生了!”然后,念佛往后脑勺一甩,不念佛了,那个叫空欢喜一场。应该执持名号!我们所谓的“信心欢喜”,是欢喜说:“我这样的造罪凡夫,我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欢喜于此一件事情,不是欢喜于其它事情。


穷人失金喻:执欢喜弃名号之邪见


再打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很穷,穷光蛋。人家怜悯他,送一包东西给他,说:“这个是黄金,你好好保留,你肯定能免除饥饿和痛苦,发财了。”这个黄金是用一个盒子(很贵重的盒子,因为很尊贵),装进一个很贵重的盒子,交给他了。可是这个人,他不认识,看到这个盒子,觉得不错。但是,也没有打开,不能打开看到这个黄金。所以,他天天守着这个盒子,心里边觉得说:“哎呀,我发财了吗?我真的发财吗?但是,我怎么还是穷光蛋呢?”


有一天,遇到一个人,过来之后,把他的盒子给打开了。他一看:“哎呀!真的是黄金啊!”这下他心里边……“见钱眼开”,见到这个黄金,他心里就喜悦了:“哎呀,我真的不要再受穷了。”这一念喜悦,他就很高兴,就冲出去告诉人家:“哎呀,左邻右舍啊,我发财了,我现在不是穷人了!”他讲的话,现在讲得就很有底气,因为家里有黄金嘛!所以,大家也不敢小看他,认为他真的是发财了。


结果,他在外边到处去讲,讲来讲去,有人就跟他说:“某某人,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把你的黄金看好,免得走漏风声,让贼偷走了,你又成为穷光蛋。”

他一听,“哎,也有道理!”


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贼,这个贼跟他说:“哎呀!某某人,你不要听他的,他嫉妒你。你这么讲,他知道你发财了,嫉妒你。”他说,“大富翁都是很潇洒的,就象你这个样子,你想想看,你守着那块东西有什么用啊?你守它好几年,对不对?你也没有这种法喜,对不对?没有这种发财的感受。”

“对呀!这块黄金,在我那里放三年了,我还觉得很穷苦。”

他说:“穷苦,就是那一念穷苦的感受;现在你有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有了发财的感受,就说明你发财了。你之所以发财,就在你看见黄金的那一念之间,你就发财了,所以,这一念很宝贵。你不要让他把你骗了,把这一念偷走了,你就是穷光蛋了。”

他一听,也有道理!

这个小偷跟他讲完之后,就派一个人到他家里去,把黄金偷走了。

回来,他仍然是个穷光蛋。


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我们有人听到这个法门──黄金就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包装就代表我们自我的执著心,不认识,通过种种的艰难……;后来打开这个包装,就代表有善知识给我们开导,让我们了解了六字名号的功德,在初闻名号的当下,就感觉到很欢喜,“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了。”然后就出去跟人家讲:“哎呀,这样就能往生,这样就能往生啊!”自己不念佛,不执持名号,等于说把这个六字名号的黄金功德丢在旁边。


人家劝他说:“哎,某某人,你老是这样讲不行啊,你还是要念佛啊!”

他自己又懈怠不想念,旁边有人还破坏他,说:“哎呀,你就是知道这个名号的一念之间,你就往生一定了!就是那个感觉,哎!往生不往生,就是那一念的感觉──信心欢喜。你去念佛,这是很苦恼的事情,不必多念。”这样就是一种邪知邪见,这样就是一种贼,偷掉了我们的无上之宝。我们不能被这个错误的见解障碍我们的行持,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善导大师的教导,来好好念佛。现在有的人住于邪见。


已经成为一向专修的人,不别论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下面说:

“三心现起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三心成就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法然上人总是依《观经》,因为他是专门依据善导大师的,善导大师是在解释《观经》的。《观经》当中就讲“三心”;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里边就是至心、信乐、欲生这三心:至心就是至诚心;信乐就是深心;欲生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具三心也就是第十八愿里所讲的信愿具足。“三心现起”的时候,你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现在“三心成就”,也不离开这个,还是“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还有一句法语,他说: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

已成一向专修之人,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这个需要解释。他说:净土宗里边,讲三心、讲四修──四修是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长时修,这叫四修。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边说:

安心、起行、作业。

“安心”就是三心,三心具足。法然上人说:净土宗有很多教理、教义,在这里谈三心、谈四修:你要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你要长时修、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讲这么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向专修的人。“谈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让我们能成为一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


已经成为一向专修之人──她这个老太婆,她听懂了,她知道了,她都已经在那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是这一句名号,绵绵密密地在那里念佛,已经成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愿生净土,你没有必要再跟她讲:“哎,老太婆,你光这样念,你不懂得三心不能往生!你应该懂得深心──什么叫机深信、什么叫法深信;什么叫至诚心……”这样跟她讲,反生障碍。所以,法然上人说:已经成为一向专修的人,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比如说:我们在座有很多莲友,他听闻这个法义懂得了,回去就专修念佛。你不要吓唬他:“哎!你光念佛怎么行啊?你不念《阿弥陀经》怎么可以?《阿弥陀经》是五种正行当中的一种啊!”你这样就是给他惹麻烦。

    

我们讲五种正行的目的,也是让他进入一向专修。他已经落实一向专修了,你说:“哎呀,好!好!好!”满足了,达到了,就可以了,这就达到目的了。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法然上人最后交代我们说:象这样子的念佛,你就决定往生。这个很方便,请你把它牢牢地记在心中,不要忘记了,就按照这样去做。


《十念法要》:


不顾妄念余念,

不谓散乱不净,

唯口称名号。

若常称名者,

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乱自静,

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

纳于心腑莫忘失。

本文摘自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